中國極力反對的美國「薩德系統」究竟是什麼?

軍情諜報| 2016-02-18| 檢舉

美國國防部發布的圖片顯示,美國成功試射戰區高空區域防禦系統。該系統為美軍提供了基於陸地,有效攔截短中程彈道飛彈,以及攔截地球大氣層內外的飛彈襲擊的能力。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本文轉載自"全球眼」(globalwatch2015)

2月7日中國除夕,朝鮮發射遠程火箭。幾個小時後,韓國宣布將與美國磋商在朝鮮半島部署末端高空防禦體系統(THAAD,簡稱薩德)。2月12日,中國外長王毅在慕尼黑接受路透社採訪表示,中國對美國有可能在韓部署「薩德」反導系統的動向表示嚴重關切,中國堅決反對任何國家借用半島核問題侵害中國的正當權益。

眼下中韓正就此進行會談。全球眼認為,如果「薩德」反導系統最終進駐朝鮮半島,或意味著中國在地緣政治上一次不小的挫敗。

防禦彈道飛彈的超級盾

美國《國家利益》網站2014年11月曾發表該刊總編卡齊亞尼斯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丹·索特關於薩德防禦系統的訪談文章,題目為《薩德:美國防禦彈道飛彈的超級盾?》,摘錄如下:

卡齊亞尼斯:我們有些讀者可能不熟悉THAAD,你能不能先對THAAD做一個基本介紹並談一談它是如何運作的?它哪裡出眾?為什麼說擁有這樣的系統符合美國的利益?

索特:THAAD是美國彈道飛彈防禦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目的是保衛美國部隊、同盟部隊、人口密集地區和重要基礎設施不受短程、中程彈道飛彈的襲擊。THAAD具備利用可靠的碰撞擊毀(動能)殺傷力和在大氣層內外摧毀威脅的獨特能力。THAAD可有效防禦所有類型的彈道飛彈彈頭,特別是攜帶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化學、核或生物)的彈頭。THAAD具備強勁的火力和火控性能,專為抵禦大規模襲擊而研製。THAAD可與其他飛彈防禦系統組件共同運作,與「愛國者」PAC-3型飛彈、「宙斯盾」彈道飛彈防禦系統、前沿配置的傳感器以及C2BMC(指揮、控制、作戰管理和通信系統)配合使用,實現防空和飛彈防禦性能集成最大化。THAAD機動性強,可快速部署,為作戰人員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全球威脅局勢。

卡齊亞尼斯:THAAD與「愛國者」或「宙斯盾」系統有何不同?它與其他防禦系統,例如S-300、S-400或以色列「箭」飛彈防禦系統,又有何不同?

索特:THAAD是當前提升全球彈道飛彈防禦能力的合理解決方案。THAAD獨特的大氣層內外防禦能力為抵禦當前和正在形成的飛彈威脅增添了一層關鍵的保障。THAAD填補了僅用於大氣層內防禦的「愛國者」和僅用於大氣層外防禦的「宙斯盾」飛彈防禦系統之間的空白,為現有的彈道飛彈防禦提供了補充。THAAD可與所有飛彈防禦系統共同使用。由於潛在敵人不斷增加彈道飛彈庫存,THAAD也具備防禦大規模襲擊的特殊能力。大規模襲擊對許多彈道飛彈防禦系統而言都是一大挑戰。THAAD機動性強,可戰術運輸,適合快速重新部署,確保持續防禦新威脅,同時為「宙斯盾」和「愛國者」系統提供額外的操作靈活性。在過去13次嚴格的研發和操作測試中,THAAD完成任務的成功率為100%,其中11次攔截全部成功。儘管我們不太適合評論其他非美國製造和非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製造的系統,但我們相信,世界上沒有其他系統能比得上THAAD獨特的性能和良好的記錄。

薩德飛彈防禦系統,包括4輛發射車、雷達、冷卻車、控制站、指揮艙、通訊單元、發電車等。

採用「動能殺傷」技術,破壞威力大

上文的採訪中,提到了動能殺傷,這是薩德系統最引人注目之處。它是從「星球大戰」計劃就開始發展的一種新型技術,其破壞機理是「碰撞-殺傷」。這種方式看似簡單,卻對末制導和空間機動的矢量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難度不亞於「子彈打子彈」。此前防空和反導飛彈一般都採用高能炸藥破片殺傷方式,依靠成千上萬片碎片破壞目標飛彈或彈頭,往往只能實現所謂的「任務破壞」而非「飛彈破壞」,一般不會完全摧毀彈頭,而只是使其偏離原定軌道,彈頭內的爆炸物或生化戰劑仍會散落到地面。而「碰撞一殺傷」可以高速撞擊目標彈頭,從而引爆彈頭或利用高速撞擊的高熱使生化戰劑失效。「動能殺傷技術」的另一個優點是其戰鬥部很小,甚至可以沒有專門的殺傷部分,只依靠制導或末機動部件的質量就可以達成「碰撞一殺傷」的效果,這大幅度減少了戰鬥部質量,使飛彈增加攔截高度成為可能。

下方為THAAD系統攔截彈,頭錐後部的藍色橢圓型區域為紅外跟蹤窗口,其後方十字形交叉的圓筒為推力矢量發動機噴口。

世界唯一:能在大氣層外攔飛彈

「薩德」反導系統最大亮點還在於它的作戰高度,它既可在大氣層內40千米以上的高空,又可在大氣層外180千米以下的高度攔截來襲的彈道飛彈,號稱「全球唯一能在大氣層內外攔截彈道飛彈的陸基系統」。

而這個高度正好是射程在3500千米以上遠程和洲際飛彈的末段,和射程3500千米以下中近程飛彈的中段。同時它能在大氣層內外對目標實施多次攔截,還可為低層末段攔截系統提供目標指示信息。

功能強大:既能當盾牌 又能取情報

AN/TPY-2雷達,天線面積9.2平米,T/R單元25344個,平均發射功率81千瓦,接近伯克級驅逐艦AN/TPY-1雷達的一倍半。

部署在韓國的AN/TPY-2雷達的搜索範圍,圖中三個圓的直徑分別為2000、800和600千米。

過去很多人認為,反導武器僅僅是防禦性的,似乎你不主動攻擊它,它也惹不著你。其實並非如此。反導武器首先是起到戰略威懾作用;其次,現代反導武器不僅僅是盾牌,消極地等別人來進攻,它在平時就能起到攝取情報和監視、控制對方的作用。

像薩德反導系統,它的雷達為X波段有源多功能相控陣體制,一部雷達就可完成探測、搜索、跟蹤和目標識別等多項任務,其雷達天線的作用距離超過500公里,號稱當今世界上最大,功能最強的陸基移動雷達。甚至有專家推算,薩德系統的雷達探測距離超過2000公里。

2013年上半年朝鮮半島發生飛彈危機,朝鮮曾威脅發射「大浦洞中程飛彈」和舉行核試驗。美國以應對朝鮮的飛彈和核威脅為藉口,在日本海部署了海基X波段雷達作精密跟蹤。當時就有媒體透露,美軍打算以這部雷達作探測手段,為在朝鮮發射陣地附近巡航的NCADE載機提供預警信息,爭取在「大浦洞中程飛彈」的助推段就將其擊毀。只是由於大浦洞試驗失敗(未進入預定軌道),此項試驗未能取得結果。

若將薩德系統部署在韓國境內,比起部署在日本,大約又能向西、向北前推進300千米的探測距離,能更方便地監視中國大部分地區,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大部分的中遠程飛彈發射活動。這當然要遭到中、俄的強烈反對和抗議。

關切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飛彈系統,包括中國在內的有關國家並不只擔心它可攔截幾枚飛彈,主要是美國在中國家門口裝上偷窺中國家事的眼睛和「偷聽」的耳朵。

直接損害中國的戰略安全利益

2月12日中國外長王毅在慕尼黑接受路透社採訪,在回答美有可能在韓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問題時,他指出,「薩德」反導系統覆蓋範圍,特別是其X波段雷達監測範圍遠遠超出半島防衛需求,深入亞洲大陸腹地,不僅將直接損害中國的戰略安全利益,也將損害本地區其他國家的安全利益。

全球眼認為,薩德如果最終進駐朝鮮半島,將意味著中國在地緣政治上一次不小的挫敗。東北亞地區反導系統的軍事競賽不可避免,後續只要朝鮮繼續我行我素,韓國加入美日反導框架的政治阻力將被排除,在宙斯盾驅逐艦上部署SM-3、甚至部署SM-3陸基站都成為可能。這些都讓中國處於不利態勢。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90410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