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簡陋的測試平台試驗潛射飛彈,印度堅持15年下決心超過中國

印度是南亞大陸武力最強大的國家,這個是公認的事實,同時,印度也是全世界範圍內唯一一個核潛艇下水8年後沒有安裝核反應堆的國家。從2009年下水到今年,印度才宣布要給殲敵者號核潛艇安裝核動力系統。除了動力系統遲遲不能如期安裝到殲敵者核潛艇上,潛射彈道飛彈也是制約該艇形成正式作戰能力的另外一個關鍵節點,沒有核威懾武器系統的核潛艇無異於一堆廢鐵,印度人當然明白這一點,「殲敵者」號彈道飛彈核潛艇排水量6000噸左右,使用一座83兆瓦的核反應堆,單軸推進號稱水下速度可達24節。計劃攜帶12枚射程750公里的K-15潛射彈道飛彈或是4枚射程3500公里K-4潛射彈道飛彈,K-15顯然只是一個過渡,因為750公里的射程實在難以被稱為戰略核威懾武器,但是就是這個過渡的彈道飛彈,印度也已經耗費了15年時間,可謂執著!

早在1971年印度提出國產核潛艇計劃時就認真考慮過研製潛射彈道彈道的想法,不過由於關鍵技術遲遲無法突破,無論是核潛艇還是潛射彈道飛彈的預研都陷入困境。印度國防與研究發展組織1983年啟動的綜合飛彈發展計劃研發出使用液體推進劑的「大地」短程彈道飛彈在上世紀90年代交付印度陸軍,在印度陸軍和空軍成功的「大地」彈道飛彈的基礎上,印度海軍發展出「大地3」短程彈道飛彈,因其射程只有350公里而被稱為SS-350飛彈。這款彈道飛彈並不適合安裝在核潛艇上發射,因為其兩級發動機第一級採用固體推進劑,而第二級則是液體推進劑,顯然潛艇上沒有多餘的空間給其加註液體燃料。但是2000年開始印度海軍仍然改裝了蘇坎亞級護衛艦進行「大地3」飛彈的海上發射,整套水面戰艦彈道飛彈發射系統被稱為「丹奴什」(Dhanush),主要目的可能就是驗證海基彈道飛彈的發射技術。

雖然丹奴什系統完全不實用,但也看到了印度頑強追求海基彈道飛彈技術的決心。2001年印度就研製出用於潛射彈道飛彈試驗的P78水下發射平台,大大加快了印度潛射彈道飛彈的研製,過去12年里P78水下發射平台多次用於K-15飛彈的試驗。使用水下發射試驗平台也是國際上研製潛射彈道飛彈的一個可靠手段,它可以幫助科研人員觀察和獲取飛彈在水下助推和出水瞬間及水面上飛彈發動機點火工作的詳細數據。也可以減少直接使用潛艇發射帶來的風險,這一點上,很顯然印度是做的很正確的。

根據印度媒體的報道,印度2016年1月27日在孟加拉灣成功進了一次代號K-15的可攜帶核彈頭的潛射彈道飛彈的第12次海上試驗。K-15潛射彈道飛彈從印度東海岸維沙卡帕南(Visakhapatnam)海岸外50米深度的水下發射平台發射,發動機成功點火併達到20公里高度,K-15飛彈飛行了約700公里。

這次發射的成功,為印度潛射彈道飛彈系統的艇彈結合試驗鋪平了道路,也意味著距離K-15飛彈正式服役又近了一步。1998年俄羅斯拒絕了幫助印度發展潛射彈道飛彈的要求,印度只好獨立進行潛射彈道飛彈系統的研製,從2001年正式露面到今年正好15年,印度人一直以南亞人特有的頑強和執拗,一直在一步一步的實現其三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的建設,雖然坎坷,但是精神可嘉,然而要想真正的實現數千公里的潛射彈道飛彈的正式成軍形成戰鬥力,筆者相信,再給印度15年,一定可以做到,只是不知道到時候還是否能跟上中國大步向前的腳步?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89429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