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東地區安全形勢惡化,各種武器銷路大增,台灣軍工也沒有放棄這個機會。在今年巴林航展上,台灣"中科院"高調參加展會,並且推銷了大量的軍火武器,甚至連雄風-3反艦飛彈和天弓-3防空飛彈都作為主打產品推銷。
2011年,台灣承認其戰艦已經裝備了新的"雄風3"反艦飛彈。這種武器的研製超過10個年頭,據傳2008年開始生產。這些飛彈(裝備在艦艇或陸基發射裝置上)服役數量超過300枚。
6.1米長的"雄風3"重1.5噸(彈頭為181公斤),最高時速達2300公里。最大射程為130公里。它使用慣性和GPS制導來到達目標附近,然後另有好幾個傳感器鎖定具體艦艇並予以打擊。
"沱江艦"是台"海軍"首艘隱形高速飛彈護衛艦,採取雙體船設計,船身呈不規則狀,且速度快,甚至可以進行海上緊急剎車,在不到2分鐘內切換成緊急倒退等戰術動作,台媒吹噓:"就連美方的技術顧問都讚嘆"。"沱江艦"可搭載"雄風"飛彈,擔任攻擊敵艦的"殺手"角色,並利用隱形和快速性能迅速接近目標,讓敵艦措手不及,成為"航母殺手"。
台灣"海軍"一直以來的想法是:在小型艦艇上攜帶更多枚反艦飛彈,以抗擊大陸海軍。而這些飛彈巡邏艇的一大弱點是它們沒有真正的防空能力,依賴台灣在其行動時掌握制空權。沒有空中掩護,這些小型艦艇就會成為大陸戰機射擊的靶子。
台方標榜該平台的"超音速突防",然而看其動力裝置,設計特點和綜合技術水平相當於國外上世紀70年代後期的標準。像"雄風"3這樣的組合動力裝置無法利用衝壓發動機燃燒室的空間,在無法增加燃料攜帶量的同時,卻要因增加外置助推器近一步增加了不規則的彈體外形,這就要求其地/海面平台要有著體積較大的儲存發射容器。
"雄風"3在"超音速突防"的背後,是突防飛行高度較大以及過高的速度造成彈體的氣動熱與彈尾部的噴管紅外信號特徵明顯的問題。在光電紅外警戒和搜索設備面前,可被較早地發現跟蹤。這使"雄風"3更易被航母編隊外圍的前哨警戒艦艇所發現和攔截。
在突破編隊的縱深立體防禦攔截時,反艦飛彈必須要採用末段機動規避的手段,像"日炙"飛彈就具有著末段高速S形規避、貼近海面飛行攻擊的末段機動規避能力,而"雄風"3迄今公開的機動方式是在20-200米之間預定折點飛行,在末段可能會採取與早期"魚叉"類似的拉高俯衝攻擊。
而這不但增大了被密集的航母近防武器攔截的可能性,而且較低的飛行高度也使其視界變小,在識別航母及編隊艦上反應時間變短,加之高速帶來的機動性降低,使其對多艦艇編隊中航母的打擊失誤增大,甚至很容易錯過打擊目標。例如,台軍在2011年6月的打靶測試中,就發生了飛彈脫靶的情況。
超音速飛彈的制導系統要在大過載突防過程中,還能保證命中精度和兼顧抗干擾能力,因此超音速反艦飛彈的制導技術在世界範圍內都是難題。"雄風"3在電子技術上與前兩型雄風1、2相比,並無質的提升,因此"雄風"3目標識別和處理的能力的降低是必然的,導引頭末段跟蹤目標和採取抗干擾措施的時間都比較緊張,在編隊的中近程強大的電子干擾和誘餌欺騙下,很可能就會"找不到北"。
"雄風"3基本型的射程是150千米,遠程型的射程台方宣稱可達400千米,具備了在航母編隊火力覆蓋圈外的岸上或艦艇發動超音速突擊,這的確對航母編隊的威脅較大。但遠射程的前提是,需要中繼平台的中繼數據引導。
反艦飛彈的射程達到150千米時就必須要採用編隊直升機或預警機,提供中繼引導才能完成對目標艦的最終攻擊。400千米的射程,無疑中繼機的引導時間滯空時間要更長。"雄風"3若妄想對航母完成攻擊,則提供中繼引導的艦載直升機或"鷹眼"預警機必須在距離航母100-200千米範圍內部署,或在編隊50~100千米範圍內部署中繼艦艇,這恰恰處於艦載機和艦載防空飛彈及編隊反艦飛彈的最佳作戰區內。"雄風"3的遠射性能是建立在中繼制導的基礎上,中繼制導能力的缺失,其遠程超音速突防也就根本無從談起。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892081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