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戰機抄襲F-35?揭秘美空軍靠仿製掠奪起家

資料圖:美國F-35戰鬥機

美國空軍崛起的秘密——從仿製、掠獲走上創新之路

近年來,每當中國有新裝備問世時,西方世界總會冒出極不和諧的聲音。不久前,美國一些媒體和軍事專家還宣布,他們又為「中國竊取美國F-35戰鬥機相關技術」找到了新的證據,因為中國推出的某新型飛機有很多地方與F-35相似。

外形相似就是抄襲,其實這早就不是新發明了。飛機外形主要是由氣動力法則和當時能使用的技術決定的,歷史上同一水平的飛機外形相似的並不罕見,如英法和前蘇聯的「協和」和圖-144、美國的DC-9和英國的BAC1-11、美國的DC-10和L-1011「三星」,難道它們都是互相「抄襲」的?

儘管古代中國人在科技發明方面取得過重大成就和對人類文明進步做出過卓越貢獻,但不能掩蓋這樣的現實:近代中國科技嚴重落伍,在航空領域尤其突出。自飛機發明100多年來,中國人在推動航空技術進步方面留下的足跡太少了,中國航空科技落後的現狀,讓每個航空人汗顏。如今,科技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作用愈來愈大。在這樣的時刻,面對已開發國家的先進技術,當務之急是要奮發圖強、努力進取,爭取以最短的時間趕上去,重新回到世界科技發展的前列。

就在我們努力追趕並不斷取得成就的時候,西方某些人迫不及待地跳出來了,他們慣於使用「雙重標準」,自己可以仿製別人的,甚至不惜明火執仗、巧取豪奪,別人那怕只是搞出外形相似的東西就是大逆不道的抄襲、「山寨」。

國FC-31"鶻鷹"戰鬥機(網友常稱為殲-31)

我們不妨看看美國航空是怎麼靠仿製和「抄襲」起家的吧。

一次大戰仿製英國飛機9500架

20世紀初,當歐洲離戰爭越來越近時,各工業國競相發展自己的先進飛機。而美國由於在地理上和政治上遠離戰爭,其航空製造無論技術上、產業化上還是軍事應用上都落後於歐洲。

一戰爆發時,美國根本沒有能用於作戰的飛機,不得不從法國英國買飛機。D.H.4是英國德·哈維蘭公司研製的一種雙座、雙翼白天轟炸機,1916年8月首次試飛,1917年3月裝備英國軍隊,英國自己只生產了1449架。

戰爭期間,當時擔任美國陸軍信號兵航空部(今天美國空軍的前身)部長的斯奎爾少將從英國、法國和義大利請他們的工程師到美國來訪問。與此同時,派100名美國工程師和軍事計劃官員在博林上校率領下於1917年6月到歐洲去考察航空技術,相中了英國的D.H.4。

資料圖:英國D.H.4轟炸機

1917年7月,第一架D.H.4運抵紐約用於研究。10月,陸軍信號兵在俄亥俄州代頓以北選擇了一塊叫麥庫克機場的地方,建設了航空工程和試驗中心。那架從英國弄來的D.H.4也搬到代頓,作為製造新飛機的樣板。根據軍方的訂貨,波音公司、代頓-萊特等4家公司一起製造飛機機體,然後配上美國造的機槍、儀表和一台「自由」發動機,新飛機定名為DH-4。美國造的DH-4於1918年5月運到法國,8月參戰。最終在美國批量生產的DH-4達到9500架之多,這可以說是世界航空史上頭一次大規模出現的「山寨機」。

靠打仗大撈油水

此後,麥庫克機場成為航空技術情報局(ATI)的大本營,任務包括鑑定外國涉及飛機的科學和技術計劃。初期的工作集中在為美國航空工業仿製或改進外國飛機。與此同時,其下設的「外國數據組」也發揮相應的作用:作為一個信息匯總庫,對內為美國陸軍飛機工程部提供經過篩選的信息,對外為美國製造商、教育界和軍事機構提供服務。ATI還承擔把外國文獻翻譯成英文的任務。

一戰結束後,與德國簽訂的停戰協議為美國搞到347架飛機供研究之用,同時這些飛機也是戰利品。此外,技術情報處還從英國、法國和義大利弄到一些飛機以及一大批發動機、機槍和航炮、導航設備、降落傘以及飛機生產設備。1929年,麥庫克機場的任務搬遷到城市另一端的萊特機場。

30年代,歐洲和日本飛機製造業都超過美國。隨著二次大戰的爆發,ATI的功能擴大,人員也不斷增加,1941年7月不到100人,到1945年12月增加到近750人。一線部隊把繳獲的敵人的裝備送回萊特機場進行鑑定。第一批德國和日本飛機是1943年到達的,繳獲的裝備很快塞滿了6幢建築物、一個大型室外儲存區和一個機庫的一部分。ATI早期有一項工作是收集工廠標記和銘牌,後來成為1943年集中轟炸一家德國滾珠軸承工廠的信息源。從1000多架日本飛機的銘牌上收集到的信息也成為轟炸日本島內各製造廠的最好的目標數據。

資料圖:德國Me262噴氣式戰鬥機

「精力充沛」計劃和「別針」行動

ATI在二戰期間在歐洲最有名的任務是「精力充沛」計劃(Project Lusty)和「別針」行動(Operation PAPERCLIP)。

「精力充沛」計劃( Project LUSTY, LUSTY是「德國空軍秘密技術」的縮略語,有「精力充沛」的意思)是美國陸軍航空隊在二戰期間和戰後為攫取和鑑定德國航空技術而採取的一項行動。隨著戰爭接近尾聲,多如牛毛的情報小組(據稱盟軍方面有32個類似的機構),把工作重點從戰術情報轉向對敵方研發機構的現場調查,攫取智力資源的力度急劇增加。

1945年4月22日,美國陸軍航空隊把技術情報和現場調查情報兩項業務合為一體,統一歸屬「開發部」(Exploitation Division),代號就叫「精力充沛」行動,下設兩個小組:

——第一小組由前萊特基地試飛員沃森上校領導,負責收集敵方飛機和武器,供在美國進一步研究;

——第二小組負責招募科學家、收集文獻資料和調查研究機構。

其實,在此之前德國新裝備的出現已經引起了盟軍的注意。1944年7月26日,Me262首次在與英國皇家空軍「蚊」交戰中取得勝利,8月又擊落盟軍飛機19架(自損6架)。1944年9月1日,美國陸軍航空隊司令斯帕茨表示擔心,如果德國噴氣飛機大量出現,它們可能使盟軍遭受重大損失,以至於不得不取消白天的轟炸作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陸軍航空隊萊特基地的情報專家為沃森開列了一份「黑名單」——他們想要研究的德國先進航空裝備的清單。

沃森和他的團隊,人們給他的綽號叫「Watson′s Whizzers」,Whizzer在美國俚語中有「扒手」的意思,本文暫且稱它為「沃森搜羅隊」吧。

沃森是美國陸軍航空隊航空技術情報局的兩任司令官,靠著「精力充沛」計劃使他一舉成名。入選「搜羅隊」的飛行員是一批很特別的人,各有各入選的理由,但一個共同點是,都是有豐富經驗的老兵,知道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下如何處理自己的飛機。開始,包括沃森自己之內,準備了10個人,但最終只選了8個人。總之,這個小組的選拔不太在乎官階或職位,而最看重的是能力。

除飛行員外, 一批「技術軍士」對於「精力充沛」行動的順利完成也功不可沒。儘管在異國他鄉,又沒有技術資料,這些對維護飛機十分嫻熟的機械師們還是讓已經被破壞的飛機重新飛了起來。

「搜羅隊」還採用威逼利誘的手段讓德國人為他們服務。1945年5月8日,德國上尉布勞爾駕駛一架載有70名婦女、兒童和傷員的飛機飛往慕尼黑。飛機降落後,「搜羅隊」的一個人找到他,給他兩個選擇:要麼進集中營,要麼為「搜羅隊」開飛機。布勞爾當然選擇了開飛機,隨後還有幾名梅塞施密特公司的雇員也加入了「搜羅隊」。當「搜羅隊」在奧格斯堡附近的勒希菲爾德基地發現9架Me262噴氣戰鬥機時,正好這些德國試飛員都有駕駛這些飛機的經驗。

最後,「精力充沛」行動總共弄到手的裝備數達16280項(6200噸),交給情報人員進行研究,他們從中選出2398項進行分析。

「別針」行動把200多名德國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虜到萊特機場,與他們的美國同行一道工作。開始這些人分配給情報部門,大多數科學家最後進了萊特機場的各個實驗室。麥考伊在倫敦組建並領導航空文獻研究中心(ADRC),負責翻譯、分類、檢索和縮微照相繳獲的德國資料。1946年,該中心搬到萊特機場,成為情報機構中的航空文獻部。300人處理了1500多噸的文獻,在英語中增加了10萬條新的技術術語。「別針」行動中從德國搞到的科學家中,最有名的是沃納·馮·布勞恩,他幫助美國發展了空間和飛彈計劃。

美國F-86A戰鬥機

40多架德國飛機飄洋過海到美國

負責把搞到的飛機運回美國的「海馬行動」是「精力充沛」行動的一部分,英國皇家海軍的護航航空母艦「收割者」參加了這次行動。1945年7月19日,該艦離開法國瑟堡前往紐約。被裝上母艦、劫掠到美國的飛機有:10架Me262、5架Fw190F、4架Fw190D、1架Ta152、4架Ar234、3架He219、3架Bf109、2架Do335、2架Bü181、1架WNF342直升機、2架Fl-282直升機、1架Ju88G、1架Ju388、1架Bf108、1架Horten2-29。

在所有這些中,最重要的當屬Me262,它是世界上第一種投入使用的噴氣戰鬥機。「搜羅隊」帶回的德國噴氣飛機,在美國陸軍和海軍試驗機構進行的廣泛的研究和大量的試飛和鑑定。

通過試飛,美國發現Me 262優於早期的英國「流星」噴氣戰鬥機。Me262速度快,座艙向兩側和向後的視界好,是一個出色的機炮平台,而「流星」在高速時有「蛇行趨勢」,顯示出「弱的」副翼響應。但Me 262的作戰航程比「流星」稍短。他們還對比了Me262和美國P-80「流星」,結論是:儘管兩種飛機的總重相差900千克,Me262在加速性、速度方面超過P-80,在爬升性能方面兩者基本相當。Me262明顯地有較高的臨界馬赫數,從阻力角度看,優於美國陸軍航空隊當時的任何戰鬥機。

美國還用Me 262在萊特機場的武器試驗場進行實彈打靶。Me 262的108型機炮一聲轟鳴,一發30毫米高爆炮彈擊中一架B-24轟炸機。這枚彈殼薄薄的炮彈撞擊引爆後飛濺出的不鏽鋼碎片擊穿該機機身形成一個圓形的洞。這致命的一擊幾乎把轟炸機的尾部削下,有效地摧毀了該機。

對於「精力充沛」行動的效果,後來有許多蓋棺論定的說法,如:

——「二戰在歐洲剛結束之際,ATI把令人畏懼的Me262噴氣戰鬥機,連同它的後掠翼、軸流式壓氣機渦輪噴氣發動機和30毫米機炮,加上其他技術秘密一股腦兒都拿回了美國。那時噴氣時代還處於初創時期,德國領先將此技術應用到戰場上。所以美國攫取可以使用的Me 262實在是個妙招。」

——二戰結束前,德國的戰鬥機技術令美國為首的盟國垂涎三尺。德國投降後,他們組成了多如牛毛的「尋寶隊」,前往德國尋找殘存戰機,將戰機的資料製成微縮膠片運回國。正是這些殘骸和資料為美國同行節約了至少5年的時間,讓他們研製出戰後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F-86「佩刀」。

——通過實物和在德國收集到的數據,美國人學到了很多東西。一夜之間美國陸軍航空隊的所有飛機都顯得過時了。正在設計的新機,例如 F-86「佩刀」就根據德國技術進行了重新設計,它原先是平直翼設計,後來改為後掠翼加前緣縫翼。

——戰爭結束了,但利用德國技術的競賽仍在進行。在美國,工程師們從德國飛機上學習,幫助他們打造自己的噴氣式戰鬥機。軍事分析家休森說:「有一個著名的故事,講的是北美航空公司負責航空動力學的首席設計師,為了弄懂德國資料的意思,他去夜校學習德語。接著,他的設計小組得到了一架Me 262戰鬥機,觀察了實際的飛機和設計之後,他們完全放棄了自己的XP-86設計,重新設計成經典的35度後掠式機翼的飛機。這就是『佩刀』,當時最了不起的噴氣式戰鬥機。」

——「佩刀」問世,美國人自以為造出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飛機。但他們有所不知,蘇聯人也找到了相同的德國數據,用來打造他們的後掠式機翼噴氣機,那就是米格-15。1950年12月,兩種飛機在朝鮮戰場初次交手。第一架米格-15出現在朝鮮上空時,美國飛行員震驚不已,以為受到了本國飛機的攻擊。交戰初期,這種情況一直困擾著美軍。飛行員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米格戰機和F-86「佩刀」幾乎一模一樣。毫無疑問,蘇聯人和美國人閱讀過相同的文件,這一點十分明顯。

——沃爾夫岡·塞繆爾在為他寫的《角逐納粹航空技術》書評中說:「德國的技術如此優越,很容易改變美國空軍的面貌。儘管斯帕茨將軍在1945年5月掌管著17000架各種飛機,是世界上最大的機群,但是對未來沒有什麼用處。未來屬於能以聲速或接近聲速飛行的後掠翼飛機……。F-86和它的超聲速後繼機F-100「超佩刀」都是德國技術轉移的直接結果,它們在冷戰的最黑暗的日子裡保障著美國的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89203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