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和稱中國缺乏精密工具機致殲11無法量產 將購更多蘇35

最新出版的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2016年第2期刊物聲稱,中國自行研製的殲11戰鬥機並不具備優秀的性能,據漢和防務評論宣稱,在2015年的杜拜航展上了解到,中航工業沈飛沒有繼續生產殲-11B戰鬥機,而殲-15也沒有進入批量生產。與此同時,中俄在航展結束5天後簽署進口24架蘇-35戰機的協議。

文章稱,俄羅斯航空認識了解中國殲-11B和殲-15的生產情況,他們認為整個生產計劃是失敗的,因此不排除中國向俄羅斯進口更多蘇-35的可能性。有人甚至認為,從蘇-35開始,中俄可能在蘇霍伊系列戰機上重新合作。

漢和稱,在2015年6月和7月間公開的衛星圖片展示沈飛的停機坪上沒有新飛機出現, 這證實了俄羅斯的情報。漢和分析稱,殲-11B、殲-15和殲-16沒有進入量產的原因不僅僅包括「太行」發動機「不爭氣」,電視報道顯示殲-11戰機零部件的製造還需要使用工人手工完成。而中國缺乏西方軍用精密工具機、銑床導致無法大批量生產殲-11B、殲-15等機型的零部件,這樣看很多零部件生產不合格。漢和稱,由於「太行」發動機仍存在問題,使殲-11B、殲-15和殲-16等機型無法大批量裝備,而就算使用俄制AL-31F發動機的殲-15依然無法滿足海航的要求。

沈飛整個仿製蘇-30和蘇-33的工程並不順利。殲-11B、殲-15和殲-16的仿製屬於「爛尾工程」,這將在未來10年到20年之間都會影響中國空軍,現有的殲-11B也無法形成三代機的戰力。漢和還稱,殲-11B在國內都是二線部隊裝備,海空軍裝備總共不超過96架。一旦與美日的F-15、F-16發生空戰,殲-11B極有可能處於劣勢。尤其是在近距離空戰背景下。

不過,軍事專家指出,平可夫關於中國殲11戰鬥機的言論基本都屬於造謠,目前殲-15戰鬥機剛剛在央視上曝光了第114號戰鬥機,也就是說已經生產了至少15架量產型,怎麼能說爛尾呢?

漢和最後猜測,由於沈飛連殲-11B、殲-15等機型都沒有交付,所以仿製蘇-35更不可思議,所以下階段中國會進口少量蘇-35試用,而能 否進口第二批蘇-35則是俄羅斯關注的重點。對於上述驚人言論,軍事專家告訴記者表示,平可夫長期為俄羅斯軍工做廣告服務謀取報酬,只要涉及到與俄羅斯產 品競爭的話題。平可夫通常表現的異常活躍,就是為了給俄羅斯軍火製造商留一個比較好的印象。正所謂「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軟」,平可夫當然也不例外。

總體上,外國媒體都知道各類型國產殲-11、殲-15和殲-16戰鬥機的總產量都超過96架,怎麼能說已經停產?

不可思議的是,平可夫是怎麼得出殲-11不到96架的結論?軍事專家最後認為,早早入了外國籍,對中國懷有深深敵意的平可夫發表這樣的文章,其目的並不單純,一方面要迎合境外讀者的口味,另一方面也有套取情報的意圖,要加倍防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89052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