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張地圖告訴你俄羅斯的政治軍事經濟戰略

軍情諜報| 2016-02-08| 檢舉

原文: George Friedman

圖片來源:picphotos.net/Daryl Cagle

在很多人眼中,查看地圖無非就是了解一個國家的地理地貌而已。但其實地圖還能折射出國家的政治、軍事與經濟等各個方面的信息。事實上,先從地圖入手,一個國家的戰略其實有跡可循。

這10幅地圖就展示了俄羅斯自蘇聯解體以來所面臨的困境,從中我們還能看出普京在歐洲的長期圖謀。

俄羅斯幾乎都是內陸地區

圖片來源:Mauldin Economics

有時候,地圖藏有重要的國家密碼。想了解俄羅斯,就要先看這張地圖。

理解俄羅斯戰略的關鍵在於研究其與歐洲各國的地理位置聯繫。

歐洲半島三面環海,周圍分布有波羅的海、北海、大西洋、地中海與黑海,半島的最東邊從波羅的海的東頭向南延伸到了黑海。

從地圖上看,歐洲半島最東邊的劃分差不多是聖彼得堡與頓河畔羅斯托夫的連線。這條線粗略相當于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立陶宛及拉脫維亞)、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的東邊界。這些國家也是歐洲半島的東部邊界國家。

歐洲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地方距海超過400英里(約643.74公里),絕大部分地區至多不超過300英里(約482.80公里)。與之相比,幾乎大半個俄羅斯都地處內陸。北冰洋離俄羅斯的人口密集區又太過遙遠,少數幾個港口在冬季幾乎都不能用。

歐洲控制著俄羅斯的入海通道

圖片來源:Mauldin Economics

除北冰洋外,俄羅斯入海通道十分有限。從地圖中我們能看到,可用通道均屬別國管轄。

俄羅斯西部近歐地區有三處通道可供俄羅斯進行全球海上貿易。首先是黑海與博斯普魯斯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是土耳其的一條狹長水道,能很輕鬆地對俄羅斯關閉。其次是從聖彼得堡出發,穿過丹麥海域,但這條通道也極易被封鎖。再有就是最遠的北冰洋通道,從摩爾曼斯克出發,途徑格陵蘭、冰島及英國之間的海域。

冷戰期間,挪威、蘇格蘭、冰島三處空軍基地和航空母艦戰隊合作,阻擋俄羅斯入海。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俄羅斯海上通道的匱乏是其一大弱點。

這同時也體現出俄羅斯本質上是一個內陸國家。一個國家的入海通道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家的經濟和政治力量。

俄羅斯人口幾乎都集中在西部近歐地區

圖片來源:Mauldin Economics

俄羅斯人口集中在西部近歐地區與南部高加索邊界地帶(介於黑海與裏海之間以南的地區)。西伯利亞也擁有少量人口。河流與基礎設施建設均朝國家的西部地區延伸。

俄羅斯農業主要分布在西南部

圖片來源:Mauldin Economics

俄羅斯農業重地位於西南地區。俄羅斯北部氣候惡劣,無法開展大範圍農業種植,只得開發俄烏邊界、俄羅斯與高加索及中亞邊界等地。俄羅斯人口也主要集中在這些地區,使俄羅斯西南地區農業發展最為興旺,效益最高。

俄羅斯鐵路網至關重要

圖片來源:Mauldin Economics

從俄羅斯鐵路網的布局我們也能看出西南地區的重要性。

鐵路運輸仍是俄羅斯交通的重中之重,往西部及前蘇聯各國不斷延伸,重心仍是國家西南部。僅有兩條鐵路線路連接俄羅斯西部近歐地區與東部近太平洋地區,幾乎整個西伯利亞都沒有鐵路網覆蓋。

俄羅斯已失去抵禦西方的緩衝地帶

圖片來源:Mauldin Economics

接下來的三幅地圖向我們展示了俄羅斯內部的基本布局。國家基本重心與關鍵地區位於西部,其次是高加索地區。西伯利亞占地面積廣闊,但人煙稀少,戰略意義不大。

首先我們看到的這幅地圖是俄羅斯西部與歐洲半島的邊界地帶。接下來幾幅地圖還將展示沿俄羅斯西部邊界的人口、農業及交通分布情況(次密集區為高加索地區)。這裡是俄羅斯的核心地區,東部靠近亞洲地區實為邊緣地帶。

就地面力量而言,俄羅斯本就較為薄弱。俄羅斯地處歐洲平原,西部地貌幾乎沒有阻擋外敵入侵天然屏障。歐洲中部喀爾巴阡山的東面,平原向南延伸,打開了通往俄羅斯的大門。

俄羅斯境內有幾條河流,使國內交通發展受阻,進而降低了經濟效率。農產品亟需運至市場,意味著完善的運輸系統尤為重要。

俄羅斯絕大部分經濟活動均以邊界地區為中心,卻缺乏天然屏障的有效保護,處境堪憂。

俄羅斯想將邊界儘可能西移

圖片來源:Mauldin Economics

俄羅斯國家戰略自然是想將邊界儘可能地往西邊移。這樣一來,歐洲半島東部邊界的一線國家——波羅的海三國、白俄羅斯及烏克蘭——就成了俄羅斯的禦敵屏障,同時也帶來了額外的經濟機遇。

再來看看1914年一戰伊始,俄羅斯帝國的地理位置。

上述歐洲半島東部邊界的一線國家都已被俄國占領,部分如現在的波蘭與羅馬尼亞等二線邊界國家也成為了俄國領地的一部分。俄國所控制的波蘭大部分地區均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1914年,該深度緩衝地帶協助俄國成功抵禦德意志帝國及奧匈帝國的進攻。直至1917年,戰火一直都未蔓延至俄國內部。

德國

圖片來源:Mauldin Economics

1941年,德國再次對蘇聯發起更加強有力的進攻。從這幅地圖中我們能看出納粹德國的進攻強度,納粹德國一度擁有了這部分地區的控制權。

納粹德國幾乎吞併了整個歐洲半島,並在最終突進中向東部及南部的高加索地區發起進攻。蘇聯經過頑強抵抗,最終掌握主動,贏得二戰勝利。

一戰時期,這部分緩衝地帶將德國軍事力量消耗殆盡;二戰時期,該地帶雖歸納粹德國所有,但這場消耗戰最終卻使納粹德國走向末路。如果沒有這個戰略緩衝地帶,蘇聯或許早就輸掉了這場戰爭。

因此,二戰結束後蘇聯的戰略就是:將邊界儘可能地往西邊移。

冷戰

圖片來源:Mauldin Economics

這是俄羅斯邊界擴至最西邊時的地圖——這樣的版圖最終使蘇聯瓦解。當時蘇聯已占有波羅的海三國、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等一線國家,並逐步往西邊的二線國家靠攏,其中還包括東德。

蘇聯如此理想化的地理位置是歐洲餘下地區的一個存在性威脅。當時歐洲與美國擁有兩大優勢,他們可以大範圍包圍蘇聯,並可隨時封鎖蘇聯的入海通道。

更重要的是,歐美還組建了海上貿易區,財富積累速度遠超蘇聯(包圍蘇聯,拉低經濟)。雙方軍備競賽幾乎沒給西方帶來多大壓力,但卻嚴重損耗了蘇聯的財力。

20世紀80年代,蘇聯無法承受油價暴跌所帶來的巨大壓力,聯盟內部開始瓦解。

現在俄羅斯已再無可失

圖片來源:Mauldin Economics

再回到第一幅地圖,俄羅斯回撤,與歐洲半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劃分局面。自18世紀起,俄羅斯一直統治著歐洲半島東部邊界的一線國家。1991年,蘇聯解體並失去了控制權。俄羅斯的邊界如此靠近莫斯科,還曾是很久遠以前的事。

西方國家將波羅的海三國納入北約,這使聖彼得堡離北約國家僅有百里之遙。但俄羅斯無法改變這一切,它只能集中精力穩定局勢——在俄境內打擊車臣武裝分子、介入喬治亞內戰、向亞美尼亞派遣軍隊等都是俄羅斯認為能夠穩定局勢的舉措。

但我們從地圖中不難看出,1991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對俄羅斯而言至關重要。波羅的海三國已無法接近,白俄羅斯政府採取親俄態度,無論從哪個角度出發,烏克蘭都非常關鍵。況且烏克蘭邊界恰恰毗鄰俄羅斯農業重地、人口中心及鐵路樞紐。

所以,這也就是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為了打到蘇聯,得先入侵併吞併烏克蘭的原因之一。

再看看現在的烏克蘭危機,俄羅斯不得不這樣認為:歐美欲打造親西方政權,但他們的意圖遠遠超過掌控烏克蘭。在俄羅斯看來,他們不僅失去了至關重要的緩衝區,烏克蘭反俄軍事力量也同時在向俄邊界靠攏。

要注意的是,俄羅斯國防力量最強大的地區僅圍繞俄西部邊界,儘可能地保衛疆土。

事實上,這使得俄羅斯如履薄冰,它不可能留給烏克蘭向其發問的機會,它也無法認定西方此舉是出於好意。

與此同時,西方也無法相信,若俄羅斯收回烏克蘭,它會就此罷手。因此,現在的局面恰是兩者都在做最壞打算的經典案例。只不過現在俄羅斯處於弱勢,它已喪失了緩衝地帶的保護。為了維持祖國的統一,俄羅斯現在過得並不容易。

俄羅斯無法發起重大進攻,一是因為海路被封,海軍力量無處施展,二是因為僅憑空軍力量,大規模打擊無法實現。雖然俄羅斯介入敘利亞衝突一定程度上展現了軍事力量,增加了與西方抗衡的籌碼,但這並未給俄羅斯的主要利益帶來多少好處。俄羅斯首先要解決的是西部邊界與烏克蘭兩大問題。南部地區的重心則仍在高加索地區。

俄羅斯的經濟支柱是能源出口產業,但過去一年半油價暴跌使得俄羅斯經濟岌岌可危。但俄羅斯一直以來都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問題。二戰爆發前,俄羅斯就已陷入經濟困境,但它還是取得了二戰的勝利…儘管付出了其他國家幾乎無法承擔的代價。

困難使俄羅斯人團結一心

圖片來源:Mauldin Economics

古希臘歷史學家修西得底斯(Thucydides)是如何區分雅典和斯巴達的呢?他指出,雅典近海,比雷埃夫斯港(Piraeus)位置優越,而斯巴達則不是一個海洋大國。雅典比斯巴達富有得多,因為內陸國家無法像海洋國家那樣進行全球貿易。

雅典更富有,但也有兩大弊端。一是財富帶來了奢侈及腐敗,二是與世界接觸得更多,道德感便會愈發模糊。

斯巴達比雅典窮得多,城邦財富不是來自貿易,而是來自繁重的勞動。所以,它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卻對孰是孰非再清楚不過。

究竟是從財富中獲得力量,還是通過努力獲得力量?歷史上早已有過這樣的爭論。這也是歐洲半島與俄羅斯的區別。歐洲深諳世事,從財富中獲得力量,但也容易內院起火,自相殘殺。

俄羅斯著眼自己,內部團結而非分裂,通過戰勝困難獲得力量。俄羅斯地理位置脆弱,核心地區處於內陸,入海必經之路還極易被封死。

所以,俄羅斯不是雅典。它一定是斯巴達,是陸地國家,流淌著斯巴達式的文化。打仗時,俄羅斯得擁有一支頑強但或許並不精銳的地面部隊。它必須創造出足夠的財富來支持發展軍事力量、並為人民謀求較好生活。在後者這一點上,俄羅斯沒法與歐洲相提並論。

財富無法使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只有對祖國共同的願景和忠誠才能做到。在這方面,歐美與俄羅斯之前存在巨大鴻溝。前者為財富忠於國家,後者的忠誠則來自國家力量和國民自豪感。

這是對俄羅斯強有力的支持,儘管這個國家的民族如此多樣。

這一切都給俄羅斯帶來了機會。無論現在俄羅斯陷於何等經濟泥潭,簡單樸素的地理位置在各方面都賦予了它與對手對抗的能力。或許在未來,俄羅斯將變得更加可怕。

(翻譯:潘金花)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88896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