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在釣魚島必有一戰——這大概是每次釣魚島危機升級時,很多人抱有的想法。在前幾天的美國《外交政策》雜誌上,這一想法變成了「現實」:1月27日,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發表文章《如何迷迷糊糊與中國開戰——並且輸了》(作者:丹·盧斯、凱斯·詹森),文章描述了該刊兩名記者與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軍事推演專家簡單推演中日為釣魚島開戰的過程。推演中,中國在5天內將美國和日本擊敗,奪得釣魚島,並將日本的重要經濟目標和海軍幾乎全部摧毀。

這當然是一次不嚴謹的推演,但從日本方面來講,自2012年上演購島鬧劇以來,日本就開始採取步步為營的策略,在政治和外交上動作不斷,甚至修改和平憲法,解禁集體自衛權,日本單方面或與美軍進行所謂的奪島演習已有數場次,武力島嶼爭奪意圖暴露無疑。向著越來越務實的方向努力,或許假戲會成真,足以引起周邊國家重視。中國有句古話,「多行不義必自斃」,與中國、韓國和俄羅斯等都存在著島嶼爭端,日本自討沒趣、無理取鬧,與周邊國家漸行漸遠,會使整個東北亞地區陷入動盪和不安。
奪島行動講「策略」
奪島行動本身並不是什麼新的話題,而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可能有其特殊之處。日本從遮遮掩掩到堂而皇之、明目張膽地搞奪島演習,企圖和用意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讓外界眼花繚亂,值得細緻體味和全面分析,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日本把賭注押在了武力解決島嶼之爭上,種種跡象表明,日本已經對奪島行動進行了周密計劃和部署,或許已做好了背水一戰的政治、軍事等方面準備。但或許意識到問題的複雜程度和對手的強大,奪島行動不可能順理成章或一蹴而就。

其一,打響奪島「輿論戰」和外交戰。日本方面處心積慮、挖空心思抓住各種機會進行輿論宣傳,對亞太地區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的拉攏力度前所未有,不斷以出售或贈予武器、經濟援助等方式示好。通過外交手段不斷遊說相關國家,甚至國際社會,還扮演著一副受害者的模樣誤導、欺騙、迎合有關國家,為奪島造勢。中國有句古話,「眾口鑠金,積毀銷骨」,被日方用的活靈活現。因為這是一個低投入、高回報的「行當」。此外,通過大量的輿論宣傳,誤導本國民眾,贏得更多的民眾支持和理解,從歷次日方所做的國內宣傳來看,民眾被誤導的可能性極大,效果也十分明顯。

其二,極力把控作戰規模和態勢。儘管日本在歷史上有過「蛇吞象」的心理和行動,根據目前日本的現狀和舉動來看,可調動的資源相對有限,根本經不起長時間「折騰」。換句話說,日本發動或控制大戰或持久戰的可能性不大,這一點日本的政治家應該十分清楚。日本在二戰期間,把整個亞洲拖入戰爭,日方也獨吞戰敗的苦果。因此,在島嶼問題上,日本政治家不會放棄島嶼主權,也不太可能貿然行動而因小失大,但局部擦槍走火可能在不經意間發生或在故意設定的條件下發生,畢竟日本具有相當的軍事實力,也是經得起一搏的。

其三,構建相對完備的武裝力量體系。雖不能說日本自衛隊已經武裝到牙齒,但完全可以認為經過了處心積慮、精心設計和籌劃。整體發展趨勢是進攻型,海上自衛隊的武器家族門類齊全,用P-1替代P-3C反潛機對付潛艇;「愛宕」級驅逐艦對付航母;日美計劃共同開發「三體艦」對付戰艦;「日向」號護衛艦作為萬噸級以上的戰艦,可搭載直升飛機;也可能將LCAC氣墊登陸艇作為奪島急先鋒,護送為陸上自衛隊登陸;完善宙斯盾戰艦群,攔截來自多個方向的彈道飛彈;「蒼龍」級潛艇陸續服役,還計劃從美國引進大型兩棲攻擊艦和美海軍MQ-8「火力偵察兵」無人直升機,以加強釣魚島及沖繩附近西南諸島的防衛和警戒。陸上自衛隊加強防空網建設,引進「黑鷹」直升機配合奪島作戰,換裝10式坦克替代90式坦克;陸續裝備13式戰車;用12式飛彈封控宮古海峽;並組建「網絡空間防衛隊」。航空自衛隊部署F-2戰機、空中加油機;大力發展第五代戰機和使用E-2、E-767、E-3預警機,裝備X波段雷達;發射新型衛星監控敏感區域的軍事動向。可見,「冰凍三盡,非一日之寒」。日本自衛隊各型裝備讓人看得眼花繚亂,足以表明已經做好應對多種複雜情況的充分準備。

其四,武力奪島成為必然選擇。與周邊國家劍拔弩張的咄咄逼人態勢時有發生,可見,武力奪島必然是日本的重要「選項」。日本深知沒有軍事實力就別想對島嶼主權有何訴求。日本從來就沒有放棄過使用武力解決島嶼爭端,備戰自然也就成為日本自衛隊的使命之一。曾試圖派出少量特種作戰分隊在海空火力支援下,破壞島上既有設施,清剿島上人員,直接控制和占領島嶼。此外,還考慮民間力量在海上自衛隊和保安廳的協助下,長期駐守島礁。軍民雙方演「雙簧」也是有可能的,形成占有即擁有的有利於日本的局面。但考慮到爭議島嶼與日本本土相距較遠,長時間、高密度火力覆蓋島嶼的可能性雖不能排除,但可以說,擴大態勢的可能性不會太大。

奪島時機有「講究」
有人說,日本是個有危機感的民族;也有人說,日本是個「好戰」的民族。與周邊國家的爭議島嶼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島嶼與日本沒有什麼關係且距日本本土遙遠,儘管日本似乎有些力不從心,但也決不會放棄訴求,無論是強攻硬取,還是巧取豪奪,日本一定會鋌而走險、奮起一搏,這一切都源於他們向外擴張的野心還在。
其一,乘人之「危」,突然襲擊。日本擅長於突然襲擊,也有稱之為「偷襲」。日本有著區別於其它民族的鮮明特徵,歷來十分重視情報搜集工作,大到一國之策,小到兵要地誌細微變化,都絕不放過。採取「硬碰硬」的奪島行動,或者說,直接悍然發動軍事衝突,從周邊態勢來看,日本不太可能輕舉妄動,因為根本承受不起還擊的痛苦。主要還是利用別國無暇顧及之機。比如利用別國慶典、處置國內突發情況等時機,發起突然襲擊。也可能利用別國陷入某些危機,力不從心時,日本出手奪島,這樣一來,無須冒太大的風險便可以攫取島嶼。

其二,抓住國際社會創造的難得「機遇」。「機遇」不是時刻有,而且稍縱即逝,但可以積極營造。一是利用國際社會輿論的機遇。天時地利人和,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固然難得,但如果有部分大國家在敏感問題上表態含糊其辭,或者「視線」轉移到別的重大問題上時,日本可能會抓住這個機會,採取某種行動。二是利用後台「大佬」默許的機遇。有集體自衛、共同防衛等文件作為支撐,後台「大佬」不會坐視不管,審視各方利益,特別是自身利益的需要後進行綜合考量,或許暗中默許或支持日方的行動。
其三,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登島作戰與陸上作戰區別明顯,受氣候、海況等自然條件限制。1944年盟軍諾曼第登陸作戰,反覆敲定登陸作戰地域、時間和兵力規模,這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都是經過長期數據搜集和計算得來的。奪島行動不僅有來自敵方的威脅,而且還要面對來自海上的威脅,風高浪大,海上生存對參戰人員也是一大考驗,攻防雙方力量對比甚至會達到10:1。日本四面環海,日本人擁有豐富的海上生存和活動經驗,利用海上優勢,避開劣勢是日本自衛隊的必然選擇。

奪島樣式多「花樣」
日本向外「拓展」的勢頭十分強勁,有可能突破「限制」,動用一切可能動用的手段和力量。為了達成奪島目的,決不坐以待斃、墨守成規,而是千方百計、挖空心思,設計多個作戰預案,既會準備打堂堂之陣的準備,也會為突襲準備,多手準備供戰時臨時決斷,以儘可能把握「勝算」。
其一,特種作戰不失為一種備選樣式。島嶼作戰不同於大規模侵略戰爭,奪島行動靈活多變,由於島嶼面積小、作戰地域根本容不下如此多的兵力;自然條件相對惡劣,駐守人員既然相對較少。特種作戰作為奪島行動完全在日本的考慮之內。殺雞何必用牛刀,能用最少的作戰力量,不會動用如此龐大的作戰力量投入戰鬥,也不至於使戰事升級,派出少量兵力,在海空力量的掩護下,特種作戰力量直接清剿駐守島嶼的對手兵力和裝備,迅速達成既定目的。隨後,派出相應的海空巡邏力量,擴大整個態勢,使態勢迅速向著日本有利的方面轉變,輕而易舉地將島嶼收入囊中。

其二,或許開啟島嶼爭奪戰中無人作戰「先河」。美軍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國清剿基地、極端組織等已有過多次成功戰例,儘管國際社會一再譴責誤傷無辜民眾,也沒有最終動搖和阻止美軍使用無人機的任何一次軍事行動。無人機的作戰性能在某些方面優於戰鬥機,特別是滯空時間長、航程遠,具有偵打一體功能,適應多種天候條件下遂行任務,效益相對較高。日本引進美國無人戰鬥機意在採用無人機作戰,減少政治風險,也為外交留有迴旋的「餘地」,不會使問題陷入僵局。
其三,多種力量聯合奪島行動。這是最為傳統的作戰樣式,投入和消耗十分驚人,可能是中等以上規模戰爭,帶來的風險可想而知。儘管日本有較為強大的海上作戰力量,從這些年日本海上自衛隊力量建設可以看出,也是日本自衛隊演習的主要內容之一。因為日本是一個島國,除了島嶼進攻作戰,就是島嶼防禦作戰或者遠離本島的其它一些作戰新式。當務之急,還是島嶼進攻作戰,常用的海空聯合奪島作為最基本的行動,也是強化其它作戰能力的基礎,換句話說,其它行動是在此基礎上延伸出來的。
唐健
陸軍某部軍官,國防大學博士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88693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