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和以色列獅式戰機的「淵源」和「誤解」

軍情諜報| 2016-02-06| 檢舉

眾所周知,由於歐美對中國的技術封鎖和武器禁運,中國引進先進軍工技術只剩下幾個可靠來源:俄羅斯、烏克蘭、以色列。其中,中國跟以色列有些合作案例尤為著名。

人們都說中國是「山寨大國」,擁有傑出的逆向工程能力。但這並不表示,中國自主創新不會出成果。網絡上有一個流傳深遠的迷案,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主力戰鬥機殲10,技術來源於以色列流產的 Lavi(獅)戰鬥機項目。

此猜測的證據之一,是以色列 Lavi 戰機在外形上與J-10上的高相似度。如圖。

此猜測的證據之二,是1979年夏,一個以色列軍品公司代表團訪問北京,成員包括IAI (以色列航空工業公司 Israel Aircraft Industries ,開發出Lavi戰機 )總經理加布里埃爾·吉德爾、戰鬥機設計師Y·斯派克特等。儘管這次訪問的具體內容沒有公開,但之後關於中以軍品貿易的消息便不斷出現在歐美媒體上。1983年7月,法國《法蘭西周刊》稱,約有200名以色列顧問在中國工作,協助中國改造老舊的蘇式武器。

自此,殲-10研發的消息自1980年代起已開始流傳(研發立項應該更早),獅式戰鬥機項目開始於1980年2月,兩者在時間上「高度吻合」。

此猜測的證據之三,以色列 Lavi 戰機項目被迫流產後,需要挽回損失。

60年代,以色列購買了法國達索公司的「幻影」III 戰鬥機,並接受技術援助。以色列技術人員通過合作掌握了許多技術,培養了人才,為航空工業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技術基礎。此後雖然法國中止與以色列的合作,但通過以色列情報機構的努力,獲取了法國「幻影」戰鬥機及發動機的全套製造圖紙,並根據實戰經驗和試飛結果對該機作了進一步的改進,最終在美國幫助下推出了「幼獅」戰鬥機。這使以色列從一個航空工業技術幾乎空白的國家,摸進了航空技術先進國家的門檻。

Lavi的定位就是替代幻影-3 和美製F16.在成功試飛2架原型機後,「獅」式展現出成為性能優秀的戰鬥機的潛質,這就對美國以F-16和F-18為代表的軍機外銷市場構成了嚴重的威脅,而「獅」計劃的關鍵技術(機翼和發動機)都轉包給美國公司,並由美方提供40%的研製經費,美國國會就此質疑為什麼用納稅人的錢在國際軍工市場培養對手。由於「獅」式的關鍵技術握在美國手裡,也依賴美國提供資金,最後在美國的壓力下,以色列內閣終於在1987年8月30日宣布停止「獅」式戰鬥機的研製計劃,改為採購F-16I戰機。為此以色列花費了數百億美元購買戰機和建立維護線(F16I當年單價2300萬至2600萬美元),「獅」式相關的軍工企業有5000名人員失業。

以色列軍工業的短板在於國家總體實力限制。以色列只是一個面積跟北京差不多、人口約700萬的小國,2014年GDP約3000億美元,相當於內蒙古、陝西省或者廣州市,即便軍費開支占比已經達到了預算的6%以上,也只有182億美元。而先進武器裝備越來越顯現出「吞金獸」的本質,維持一條研究-生產-裝備-維護的全產業鏈需要不啻於天文數字的人才、資金、技術資源,這對於中東小國以色列來說,難以承受。

雖然獅式戰機計劃在美國的壓力下取消,以色列航空工業公司已做了大量投入:IAI公司已生產出三架原型時,以色列政府因為預算問題和經濟政治壓力決定取消該項目, 總成本開發和生產共耗費64億美元,1983年(摺合2009年$141億美元),其中60%資金來自以色列。為了挽回損失,而80年代中國正好也急於引進先進戰機,兩者一拍即合。

外觀相似度高,兩款戰機都是80年代初開始「同步」發展,Lavi 項目流產讓以色列的巨額投入打水漂、急需找人接手部分挽回損失。由此,國外媒體漸漸流行起一個說法:中國第三代主力戰機J-10 是流產的以色列戰機項目 Lavi 的複製品。

一系列當年參與過J-10項目的中外人士後來指出,殲10氣動外形吸收和參考了已經流產的殲9項目,跟 Lavi 完全沒有關聯。

(採用兩側進氣的J-9方案)

殲-9的設計方案經歷了多個版本:殲9-1、殲9-3:1965年設計,採用兩側進氣與類似米格E50的常規布局後掠翼方案。

殲9-2、殲9-4:1965年設計,採用兩側進氣與類似米格E150的常規布局三角翼方案。

殲9-5:1967年設計,採用類似幻影2000的大三角翼無平尾布局方案。

殲9-6-1:1970年設計,採用機腹進氣與鴨式布局三角翼方案。

殲9-6-2:在殲9-6-1的基礎上放大為雙發動機雙垂尾的重型截擊機,並改為兩側進氣。殲9項目下馬後,成飛仍一直獨自進行該方案的研究。殲9的研究團隊編入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並且承擔了殲10的研製。殲9的研究成果、經驗和教訓都成為殲10的技術上的借鑑。

另一方面,J-10 雖然與 Lavi 第一眼外觀相似,但從目前的資料看技術細節有巨大的不同,由此產生的飛機設計的變化,是根本性的。

J10是中距耦合鴨翼,獅是近距耦合鴨翼。

J10是二維可調進氣道,獅是固定進氣道。

J10有收腰,獅沒有。

J10用的渦扇發動機,獅用渦噴。

J10和獅的主翼翼形也有所不同,獅的主翼有明顯後掠。

後來,一個中國兒童雜誌的泄密圖曝光,證明了殲10的外觀和氣動外形設計,早於Lavi就已成型。

這張刊載在1979年「中國兒童雜誌」上的圖,是當年四川飛機模型大賽的獲獎冠軍宣傳照。相傳601所(負責殲10研發)某專家子女在家看到飛機設計草圖後,「模仿」做了一個飛機模型參賽,獲獎後由當地記者完成了這張宣傳照。

所以,殲10是完全抄襲以色列「幼獅」戰機的說法,基本可以證否。

那以色列「幼獅」戰機對中國殲10的發展有過其它影響嗎?

根據零零散散流傳於網絡、媒體、知乎用戶上的消息,成都飛機製造公司確實來過一批以色列專家「協助」某機型的研發。

殲十可能是引進了以色列技術。有些人說是電傳也有說是飛控系統,不過它們各自都有證偽的說法。幼獅對殲10最大的幫助,在筆者看來,更有可能是第一次全面接觸了西方的設計思想和設計標準,但殲十絕不是「獅」的仿製品,最多只能算是引進「獅」的一些成型技術結合自身積累自主研發的機型。

下次再有人說殲10是抄襲幼獅做出來的戰鬥機,你可以妥妥地判斷對方是軍盲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88631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