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B與印度購買的陣風C性能誰更占上風?

近日,一組殲-10B戰鬥機的飛行照片在網絡上曝光。從照片中可以看到,飛行中的殲-10B已經採用了中國空軍標準的灰色空優塗裝,並能夠看到機翼上的八一雙翼標誌和垂尾上的編號,這證明該機目前已經進入中國空軍服役。而此前不久,在法國總統奧朗德出訪印度期間,印度與法國正式簽訂協議,以88億美元訂購了36架「陣風」戰鬥機,此舉標誌著這筆久拖不決的合同終於即將畫上句號。從目前「陣風」戰機的發展來看,印度可能獲得的型號預計為「陣風」C型,這就意味著未來喜馬拉雅山脈兩側的兩支「重量級」空中力量都將裝備新型中型戰鬥機。

圖註:殲-10B戰鬥機

雖然殲-10B和「陣風」C未來在中印兩國空軍中的定位完全不同、同時兩者不同的技術背景和發展路線使得兩者在設計特點上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但鑒於這兩種戰鬥機都屬於「四代半」(美/俄標,下同)中型戰鬥機,故二者仍然具備一定的可比性。「陣風」與殲-10都設計於上世紀80年代、在上世紀90年代實現首飛、21世紀初開始批量裝備,兩者不但在發展時間點上存在高度一致,而且體積噸位和設計上也有著很高的相似性。「陣風」C和殲-10B都採用了鴨式三角翼單垂尾氣動布局,但前者採用近距耦合鴨式布局、雙發和肋下進氣布局,後者則為中距耦合鴨式布局、單發和機腹進氣布局,這使得兩者呈現了幾乎完全不同的性能特徵。

在起飛重量上,殲-10B的空重為8840千克,「陣風」C的空重為9500千克(數據均源自網絡,下同),兩者差異不是很大。然而在最大起飛重量方面,殲-10B為19277千克,「陣風」C則高達24500千克,兩者差距明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自然與「陣風」C的動力系統稍具優勢(兩台M88發動機,總推力151千牛,而殲-10B僅採用一台最大推力135千牛的渦扇-10A發動機)有關,但兩者在設計上的差異也是導致最大起飛重量差異很大的直接原因。殲-10在設計時為減小正面阻力、提升高速性能而採取了瘦機身設計,這在換取較好飛行性能的同時不可避免犧牲了機身掛載能力,特別是大型空地/艦彈藥的掛載水平遠不如「陣風」C。同樣,殲-10B在航程和作戰半徑方面與「陣風」C的差距,也源自兩者在機身設計上的差異。較瘦的機身意味著內部容積相對較小,安排機身油箱的空間也隨之縮減,進而導致航程不占優勢。但考慮到中國空軍採用殲-11系列與殲-10系列的重輕搭配,較遠航程的作戰任務可交給殲-11系列執行,而法國空軍則只能依靠「陣風」C自身的續航能力執行遠程作戰任務,這種差距也就可以接受了。

而在作戰性能方面,殲-10B和「陣風」C雖然同屬中型多用途戰鬥機,然而兩者在設計思想上存在很大差異。殲-10系列在設計之初幾乎不具備任何高效的對地攻擊能力,其掛載無制導航空炸彈和航空火箭彈執行有限對地攻擊任務的能力並未超過上一代戰鬥機;而「陣風」則明確將對地/對海攻擊作為與制空同等重要的任務方面,該機不但可以掛載多種精確制飛彈藥,而且在掛載能力上也進行了優化。雖然殲-10B部分提升了對地攻擊能力,但較之「陣風」C仍然存在差距。但在制空和防空作戰方面,「陣風」C則不如殲-10B。兩種戰鬥機在對空武器掛載方面水平相當,但殲-10B所採用的「霹靂」-8近距空空飛彈和「霹靂」-12主動雷達制導中距空空飛彈比「陣風」C所採用的「魔術」2型近距空空飛彈和「米卡」中距空空飛彈性能更優。特別是在中距離空戰方面,由於「陣風」C所採用的「米卡」射程極其有限,這使得該機在面對其他同代戰鬥機時存在非常大的劣勢。同時,雖然殲-10B與「陣風」C的機動性相當,但前者的最大平飛速度為2.0馬赫,比後者的1.75馬赫更高,因此在高速飛行方面更具優勢。影響「陣風」C的空戰能力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在於機載雷達。由於設計方面的問題,「陣風」的機頭直徑非常小,所採用的雷達陣面面積甚至不如FC-1,較之殲-10B則差距更大。雖然在將RBE2無源相控陣雷達升級為RBE-2-AA有源相控陣雷達後其搜索距離和目標跟蹤能力都有所提升,但由於殲-10B同樣有採用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型號(即坊間猜測的殲-10C),故「陣風」C在機載雷達方面的差距難以彌合。綜合以上方面,可以判斷「陣風」C的空戰能力不如殲-10B。

圖註:「陣風」C戰鬥機

事實上,印度購買「陣風」戰鬥機的思維相當奇怪。刨除政治方面的考慮,「陣風」戰鬥機對於印度空軍而言屬於一種難以找到定位的武器。雖然從表面上看,印度空軍目前面臨「幻影」2000H戰鬥機日漸老化、國產LCA戰鬥機大批服役遙遙無期、蘇-30MKI又面臨數量不足和質量問題雙重困擾的局面,在此情況下購買技術成熟的「陣風」似乎是彌補戰鬥力的一種有效途徑。但如前文所述,「陣風」是一款突出多用途性能的戰鬥機,其空戰能力雖然不亞於其他第四代戰鬥機但也並不突出,這就使得該機在定位上與蘇-30MKI出現了極大的重合度。目前世界上採用重型戰鬥機與中型戰鬥機搭配的國家中,一般都選擇將其中一種型號發展出偏重對地對海攻擊的雙重任務戰機,而其餘戰機仍然以制空任務為主。印度空軍選擇兩種雙重任務戰機實現重型機與中型機搭配,這在世界各國的空中力量中絕無僅有。這種搭配雖然能夠提升對地攻擊能力,但從整體作戰效率方面來看並不值得恭維。

即使單純從中型戰鬥機的選型方面考慮,印度空軍選擇「陣風」也不是最理想的選擇。雖然從表面上看,印度此前就裝備了「幻影」2000H戰鬥機,具有使用和維護法制戰機的體系優勢,然而從「幻影」2000H在印度空軍中的服役歷史來看印度空軍對法國戰機的使用和維護能力有限。「陣風」較之「幻影」2000H採用了更多的先進技術,對於後勤維護方面的要求自然更高。同時,除了武器系統之外,「陣風」與「幻影」2000H事實上保障體系並不通用,這就使得印度空軍不得不再多建立一套保障體系,這在經濟上很不划算。此外,印度海軍此前已經購買了俄羅斯的米格-29K作為「維克拉瑪蒂亞」號和「維克蘭特」號航母的主力艦載機,而與米格-29K設計基本相同的米格-35(事實上可以看做是米格-29K的陸基改型)此前曾經與「陣風」競標印度空軍中型戰鬥機選型,從保障體系的角度來看米格-35比「陣風」更適合印度空軍。而且目前印度空軍仍然裝備有大量的米格-29戰鬥機,該機作為米格-35的前身與米格-35在技術上一脈相承,無論是建立後勤體系還是培訓空地勤人員都比「陣風」更加容易。不得不說,過多的技術方面以外的因素使得印度空軍作出的選擇並不明智。

圖註:米格-35戰鬥機

反觀殲-10B對於中國空軍的意義,則顯得一目了然。殲-10系列在設計之初就完全以奪取制空權、維持空中優勢為主要任務,在改進過程中雖然多用途能力有所增強,但主要預定任務並未發生過更改。這雖然與殲-10機身設計上的先天不足有關,但更主要的是基於中國空軍在戰機搭配方面的考慮。已經具備蘇-30MKK、殲轟-7A和殲-16的中國空軍,並不需要一種中型戰鬥機作為「雙重任務」平台,這也就使得殲-10B在發展過程中能夠始終圍繞空戰能力這個核心進行設計。這種「術業專攻」雖然使殲-10B損失了部分多用途能力,但卻能夠保證殲-10B的制空作戰性能達到最優,並能夠有效控制成本、實現大批量裝備。綜上所述,單純從技術性方面因素而言,印度購買「陣風」C顯然並不如中國發展和裝備殲-10B更加划算。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88559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