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億美金也造不出航發?英如此羞辱中國

近日,英國路透社發表的一篇文章在國內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路透社文章稱,儘管中國在21世紀獲得了很多工業成就,無論從工業實力還是從科技實力都有巨大的進步,然而在航空發動機領域,中國和世界先進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正是由於這巨大的差距,讓中國的殲-20和殲31等先進機型沒有強大的動力,只能湊合用俄羅斯發動機。中國在未來的20至30年之間將投入3000億美元來解決航空發動機的問題,而直到20年後,中國才有可能會擁有一款屬於自己的堪用的航空發動機,至於中國是否能如願還是個未知數。

路透社的報道說的是真的麼?恐怕事實卻是很接近。中國渦扇航空發動機一般以山的名字命名,比如飛豹戰鬥機使用的WS-9發動機命名為「秦嶺」,而現在廣泛安裝於殲-10和殲11的WS-10發動機則被命名為「太行」。然而發動機的實際使用情況並不如人意。

使用秦嶺發動機的飛豹戰鬥機事故頻出,屬於我軍失事率比較高的機型。甚至在2011年蒲城通用航空展上,一架試飛院的飛豹發動機在飛行表演過程中墜機,致使我軍一名優秀的試飛員犧牲。而WS-10發動機雖然廣泛安裝於殲-10和殲-11戰鬥機上,但是「太行」終究還是「不太行」。不僅維修頻率高,而且發動機能量也趕不上俄制發動機。

除了WS-10,中國還研發了其他的我扇發動機,包括在俄羅斯RD-33的基礎上研發的WS-13「泰山」發動機,不過RD-33本來就存在很多弱點,因為RD-33非常費油,而且由於燃燒不充分,經常冒黑煙

致使裝備了RD-33發動機的米格-29也並未獲得青睞,而且還擔上了「機場保衛者」這樣的名聲,多半是因為RD-33所賜,而這款發動機只裝備在了梟龍戰機上。

國內外的實踐證明.航空動力的發展離不開強大的工業基礎和技術能力。為了保持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由軍方和政府相繼實施了十幾個航空動力研究計劃,促進了推重比為10以上級發動機和先進民用動力的研製和發展。比如耗資50億美元的宏偉工程——綜合高性能發動機技術(IHPTET)歷時長達17年。

在VAATE的技術支撐下,美軍又開始實施了ADVENT項目和HEETE項目,前者主要解決發動機節省燃料提高航程的問題,而後者則主要將注意力放在了新型高性能壓氣機上面,這些技術的成功為新一代發動機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總體來說,中國採取了「兩條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加緊研製國產航空發動機,一方面早早就開展對俄羅斯航發企業進行戰略性投資的策略,這套策略完全適用和合理,而且沒有造成正在研製試飛新型戰機的拖延

圖片為我方參觀俄羅斯「禮炮」發動機生產聯合體新型發動機現場,據外國媒體稱,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加強與該企業進行多方面技術交流和合作,並投入巨資聯合該企業生產99M系列新一代大推力軍用渦扇發動機.

不過, 對解放軍空軍來說,不幸的是其目前使用的外國型號發動機都不再是最尖端的了。比如99M系列發動機,這種發動機與美國的F-119、F-135發動機相比差距很大。分析人士猜測,中國的新型隱身戰鬥機都面臨著俄制發動機帶來的性能上的局限。

美國媒體稱,中國近年來,連續生產了6至8架殲-20戰鬥機都裝備俄制發動機進行試飛,中國自行研製的太行發動機和其他改進型發動機都沒有裝備殲20戰機,可見殲20受制於發動機問題有多麼嚴重。

文章稱,雖然中國已經研製成功了WS-10太行發動機,但這種發動機的性能並不能滿足殲20戰鬥機的戰術需求,而專門為殲20戰機研製的配套發動機——還在地面測試階段,這讓中國人感到十分尷尬,對此,俄媒曾狂妄稱「離開俄制發動機中國殲20無法飛翔」。

由於周邊國家緊鑼密鼓發展和購買五代戰機,中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空防壓力,這讓中國不得不加班加點研製殲20戰機,但發動機落後的問題始終折磨著中國的飛機設計師們。沒有高性能發動機,殲20將不具備一些最基本的五代機戰術指標。

只能成為具備一定隱身性能和五代機火控系統的四代機。這樣的飛機難以與美軍的F-22,俄軍的T-50對抗。俄羅斯媒體稱,中國企業暫時還不能為新型殲擊機成功研製出擁有較大功率和較長壽命的合格的國產發動機。

不過,中國還在研發更先進的WS-15「峨眉」發動機,也是目前我國在研最先進的發動機,具有大推力和矢量噴管這樣的特性,未來可能會裝備在殲-20這樣的先進戰鬥機上。隨著航空戰鬥機的更新換代,更為先進的「變循環」發動機已經在研,而中國這次並沒有落後

中國也已經展開了「變循環」發動機的研發工作,這是中國首次和美國在發動機研發上站在同一起點上,隨著中國不斷加大的投入和科技的不斷創新,雖然還需要經過很長時間,但是相信未來中國的航空發動機一定會創出一片天地。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88333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