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只有中國兩成五的軍費,竟然還想要全面超越中國?

距離印度上一次大規模參與戰爭已經過去了40多年,這四十多年中,印度軍隊並沒有進行過什麼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無非就是鎮壓印度境內的叛亂武裝、與巴基斯坦方面的小規模交火衝突和在聯合國框架下參與的維和行動。儘管如此,但印度一直沒有放鬆自己的國防建設,目前印度軍隊的常規兵力超過130萬人,是世界第四大武裝力量,國防預算達到468億美元,但實際支出的軍事費用,估計遠遠超過印度官方的數字統計。印度武裝部隊正在迅速擴大和現代化,在未來將有軍事航天計劃,目前則是正在積極開發飛彈防禦系統和強大的核武軍事能力。原因很簡單,印度的鄰國巴基斯坦,是印度的宿敵,而且擁有核武器,巴基斯坦還有一個更加強大的盟國,中國,尤其是中國海域印度在藏南地區存在領土爭議。為此,印度絲毫不敢放鬆自己的國防建設。

相比較來說,由於在國力和軍力上的衝突,巴基斯坦目前早就已經不是印度的對手,儘管其擁有中國和美國的共同支持,且不說目前美國正與印度在防務合作商關係密切,僅僅就中國於巴基斯坦的同盟關係來看,除非戰時,即便是中國願意向巴基斯坦開放自己的常規武器庫,巴基斯坦方面也沒有過多的資金來採購,何況,在某些武器上,巴基斯坦更加傾向於昂貴但是性能經過戰爭檢驗的美製武器。

印度軍隊規模巨大,但是其中的一個明顯缺陷就是其裝備的武器數量非常多,而且,很容易過時,尤其是空軍領域,由於印度空軍裝備的第三代戰鬥機中,印度方面完全不能自產,即便是自行組裝的蘇-30MKI這一南亞地區最先進的戰鬥機,也是完全依賴於俄羅斯的零部件供應,在核心部件上,印度在可預見的未來都沒有自產的可能性。至於自產的LCA,先不說其性能如何,合適形成完整戰鬥力,LCA上面的核心部件幾乎全部都是舶來品,而且還不是一個國家,萬國產品雖然未必能夠集其精粹,不過萬一在戰時出現重要零部件故障,導致LCA停飛,那麼,如何迅速地購買到替代零部件就是另一個讓人頭痛的問題了。

近日,布魯金斯學會印度中心專家帕爾·西杜提醒說:「印度與兩個同樣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中國和巴基斯坦為鄰」,「印度軍費大約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2.5%,中國的則為2.1%。但是,從國內生產總值的差距來看,中國的投入比印度多4倍。」由於印度絕大部分裝備變得過時,這一差距就更加令人擔憂。印度尤其急需新型戰鬥機,因為在其總數650架戰機中,約1/3已經服役超過40年,並且要從現在起10年內進行更新。

目前印度空軍裝備的現代化戰鬥機除了俄羅斯米格-29和蘇-30MKI之外,還包括印度本地生產的LCA,法國生產的幻影2000和即將到來的「陣風」,此外,印度海軍還裝備有英國製造的「海鷂」垂直起降戰鬥機和俄羅斯改進過的米格-29K,至於下一代主力戰鬥機,目前看來,印度投資的俄羅斯T-50入選的可能性在降低,鑒於印度方面與美國在積極探討引進F-35的問題,雙方都表達了達成交易的傾向,軍事專家趙喜認為,很可能印度空軍的未來將是美製飛機的天下。此前,或者說在大約20世紀90年代之前,印度空軍的主要裝備幾乎是清一色的蘇聯產品,印度選擇其他國家產品,很大的原因是試圖使得武器來源多樣化,同時,在某些方面,俄羅斯產品在設計理念上不符合印度空軍需求,尤其是在多用途能力上。

軍事評論員趙喜認為,儘管中國政府對於爭議地區的主張一貫都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不過,1962年的戰爭始終讓印度心懷畏懼,一支在中國軍隊中並不出色地部隊,幾乎單槍匹馬的打到了新德里附近,為此,印度在中印邊境組建了十餘個山地師,不過,這些山地師雖然人數眾多,二七日擁有大量預備役人員,卻缺乏足夠的重武器,相比起來,中國在其一側不值得軍隊數量很少,但中國強大的工業能力想起提供了數量足夠的重武器,而且性能堪稱世界一流,此外,中國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已經在青藏高原建立起了可靠地運輸網絡,近年來的演練表明,中國軍隊能夠在短短數日之內,將一個重裝集團軍整建制的從內地輸送到中印邊境附近,而印度一側,雖然地理條件遠好過中國方面,不過其落後的基礎設施建設確使得印度軍隊不具備迅速調動的能力。

近年來,中國海軍幾乎常態化的在印度洋地區活動,包括其核潛艇,技術上的優勢,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印度方面長期以來的地緣優勢。面對中國這個潛在戰略對手的威脅,印度唯一能夠做的就是不斷在國際市場上購買先進軍備,既價格高昂,又必須建立相關的維護設施,同時,還存在必須不斷進行性能升級的問題,否則,在突飛猛進的技術面前,現代武器很快就會落後。由於面臨的外部威脅,加之印度工業基礎落後,印度似乎陷入了購買、落後、再購買的死循環。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88059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