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核武系統嚴重過時:開戰即被中俄擊潰

美國石英財經網站1月26日發表了阿姆納·穆赫丁的題為《軟盤和Windows XP:核武器技術嚴重過時》的報道,編譯如下:

美軍「民兵III」洲際飛彈發射控制中心

全世界共有9個國家擁有核武器,自從二戰時美國滿腔憤怒地首次使用核武器以來,它們便在破壞中不斷更新換代。不過,為這些核武器提供動力的技術卻不是這樣。

英國的核威懾力量由4艘「前衛」級潛艇組成,每艘潛艇裝備有16枚「三叉戟」潛射彈道飛彈。英國核潛艇上每枚飛彈的破壞力足以摧毀廣島8次。那麼,全世界最致命的艦艇之一使用的是何種作業系統呢?據英國《衛報》報道,是Windows XP系統的一種變體版本。

微軟公司於2014年停止為Windows XP系統提供安全升級和技術援助,同時指出,若缺少最新的安全升級,個人電腦「將不安全,仍會有遭感染的危險」。但英國國防部拒絕接受該作業系統易遭到惡意軟體和病毒攻擊的批評,堅持認為「三叉戟」飛彈「仍然安全可靠」,不會遭到攻擊。

核武器威力巨大

但這不僅僅是英國的事,美國海軍據說每年支付微軟公司900萬美元,以保持Windows XP系統運轉。該技術支持協議將持續到2016年7月。

當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電視新聞節目的一個片段揭露懷俄明州一處核彈發射井的一台電腦使用8英寸的軟盤時,喜劇演員約翰·奧利弗變得有些歇斯底里起來。據說,一名年輕軍官到那裡工作之前,他還從未見過軟盤。

事實上,懷俄明州的美國空軍發射控制中心的大部分作業系統可追溯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核彈如何銷毀:美用俄核武器燃料提供10%電力

打開了原子的大門,進入了核的世界,人類異常興奮,就像一個小孩第一次學會自行車,認為可以騎行到任何地方。

核武器的研製和發展主要來自一種安全上的需求,就像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它屬於比較底層的需求,見識了核威力後,人類對於核武器的發展是極其抵制的,並一直在努力防止核擴散。

而核能的和平利用則是一種自我實現式的高級需求。除了核電站,各國都希望核能可以做得更多一些,他們希望建造一艘排水量超過10萬噸,50年不用換燃料的大船,成功了,這就是航空母艦,還有核動力商船、破冰船,也成功了。

資料圖:核爆炸

俄羅斯核動力破冰船「亞馬爾」號,一路破冰到達過北極點。但它不是世界上第一艘到達過北極點的船,而是俄羅斯的「北極號」(Arktika)破冰船,也是核動力,1977年首次到達北極點。

除了水面航行的,他們還希望建造一艘可在深海潛游的大船,也成功了,這就是核潛艇。

到這裡就止步了嗎?那是不可能的,人們還希望建造能在天上繞地球飛幾十圈而不用降落的飛機,這就是核動力飛機。

核動力飛機

二戰還沒有結束,準備用原子彈終結二戰的「曼哈頓計劃」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時,著名科學家費米就對那些科學家說,除了原子彈,大家也不要忘了研製核動力飛機。

二戰剛結束,核動力飛機的研製工作還真就大張旗鼓地上馬了。

美國研製核動力飛機,出發點是想造出高性能的遠程戰略轟炸機,繞地球轉十幾圈也不用加油,這誘惑是如此的大,這種飛機能擺脫對大量機場的依賴,擺脫對空中加油機的依賴。如果改裝成核動力運輸機,那效率也是沒得說。

前蘇聯呢,他們的動力更大,那時,蘇聯還沒有航程很遠的轟炸機,所以蘇聯領導人非常希望能研發出一種可以輕鬆飛到美國任何地方的上空,進行轟炸後,還能返航的轟炸機。

1946年5月,由美國空軍主持,核動力飛機開始啟動,到1948年時,美國空軍已為此投入了1000萬美元。

蘇聯對核動力飛機的行動在早期只是只停留在報告上,直到後來,蘇聯得到情報,美國正在研製一種名為 NB-36H的核動力飛機,且進展順利。於是,蘇聯領導人也慌了,下令研製!

如何提供動力?

美國的設計方案中,有兩種驅動方式。

第一種是,飛機在天上飛行時,反應堆啟動,加熱堆芯周圍的液態金屬,接著讓高速氣流與高溫液態金屬接觸,於是氣流變成高溫高壓氣體,經過導流,這些氣體通向各個引擎的增壓渦輪,最後噴出產生後推力。這種設計是一種混合動力,即飛機起降時發動機使用的還是燃油,爬升至高空後,才切換為核動力。為什麼起降時不使用核動力?因為高速氣流通過堆芯的液體金屬,再排出,核污染比較嚴重。

第二種方案是,空氣不直接進入堆芯,而是使用熱交換器加熱空氣。熱交換器裡面有水或者液態金屬,它們循環流動,不斷把熱量從堆芯帶出來,並加熱從外面通過的空氣,如此往復。

蘇聯的設計在細節上稍有不同,但本質上都差不多。

技術難點有哪些?

研製核動力飛機很大的一個難點是,如何保護駕駛員不被長時間輻射?還有,若飛機墜毀後,帶來的地面核污染如何避免?當年 NB-36H裝反應堆試飛,測試反應堆對駕駛員的輻射水平時, NB-36H旁邊還跟著另一架飛機,上面裝滿了士兵,就是為了萬一NB-36H墜毀,能第一時間衝下去,封鎖現場,避免周圍群眾受到核輻射。

核動力航母和核潛艇之所以比較容易實現,是因為它們天生就在海里,可以用取之不盡的水來冷卻堆芯,另外就是航母和潛艇體積龐大,裝一個反應堆上去後,就算再加一個幾十噸的保護罩上去,體積和重量都是可以接受的。但飛機就不同了。

後來,洲際飛彈的出現降低了對核動力遠程轟炸機的需求,加上各種技術困難,美蘇這才下馬了核動力飛機計劃。

瘋狂的核動力火箭

除了核動力飛機,人們對核動力火箭也充滿渴望,有科學家認為,如果我們使用核動力火箭飛往火星,只需要30天時間。

而早在20世紀初,得知居里夫婦提煉出放射性元素鐳之後,俄國航天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就預言:「一噸重的火箭只要用一小撮鐳,就足以掙斷與太陽系的一切引力聯繫。」

繼核動力飛機後,1957年,美國人又開始了核火箭的研製,這就是獵戶座核火箭計劃。

1963年,《禁止在大氣層和外層空間進行核試驗條約》生效,獵戶座核火箭計劃也隨之走到了終點。

雖然把核武庫利用起來探索太空沒有成功,但另一個消弱核武庫的計劃卻成功了,這就是美國和俄羅斯簽署的一項名為「兆噸換兆瓦」的協議。在過去的20多年中,從核彈中拆除的核燃料為美國提供了10%的電力!其中,俄羅斯的舊核彈原料占了美國核反應堆燃料的45%,另外5%則來自美國拆除的核彈。「兆噸換兆瓦」的協議直到2013年才結束(因為協議中的核彈拆完了)。

有失敗更有成功

因為對環境不友好,以及技術原因,對核能和平利用的這兩種方式——核動力飛機和火箭均以失敗告終。然而,宇宙探索終究離不開核能,「旅行者1號」長久以來之所以還能與地球通訊,也全靠它上面的兩枚核電池。未來的太空探索,要想大大超越現今的成績,核能是唯一的選擇。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87316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