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東風26飛彈
在世界核俱樂部成員國中,中國一直奉行有限核反擊的政策,核打擊能力與美俄不在同一數量級上,但是,解放軍火箭軍部隊的戰略武器擁有大量戰略核設施,這些地下核飛彈陣地抗毀和反擊能力強,具有強大的戰略威懾能力。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中國大量建造這些地下核飛彈陣地呢?
一是陸基發射井無法提供有效防護。飛彈發射井一般建於地面,周邊還需要若干附屬設施進行保障,一個發射井基本上相當於一個小型兵營,平時的訓練和維護工作完全曝露在敵人的衛星定位之下,所有位置都被強敵瞭然於胸。一旦核大戰爆發,這些目標必然是強敵首批打擊的目標,由於中國的飛彈早期預警系統不完備,使發射井很難執行二次核打擊任務。因此中國很少建設發射井基地來部署戰略彈道飛彈,而是把洲際飛彈藏入地下隧道和深山峽谷中加固後的洞穴,用以提高核打擊能力。
火箭軍某旅組織飛彈發射訓練
二是中國的核力量建設與美國完全不同。目前,美國空軍控制著450座「民兵3」型洲際彈道飛彈發射井,裡面的洲際彈道飛彈可能安裝33.5萬噸當量的W78或30萬噸當量的W87核彈頭,計劃投資幾十億美元延長「民兵3」型飛彈的服役期限,將升級版「民兵3」變成新型核飛彈。美國之所以沒有引進公路機動型飛彈增強生存能力,是因為美軍擁有4650枚核彈頭和800多枚彈道飛彈,2700多枚等待拆解的退役核彈頭仍然完好無損,核彈頭庫存數量高達7400枚左右,世界第一核大國的地位不懼怕任何核打擊。相比之下,中國的幾百枚核彈頭就不能有任何閃失,必須保證在遭受核打擊之後有二次、三次的核報復能力,因此中國的地下核飛彈陣地建設也是與美軍進行了對比分析之後做出的正確決策。
三是地下陣地發射是有效的核反擊手段。中國政府鄭重聲明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地區使用核武器,如果遭到核襲擊將毫不猶豫地實施有限而有效的核報復。二次核反擊最為可靠的只有三種手段,分別是海基的戰略核潛艇、陸基機動發射的洲際飛彈和地下核飛彈發射陣地。地下核飛彈發射陣地雖然在初期建設時投入較大,但是基本上屬於一勞永逸的永備工事,在這三種手段中運行維護成本最低,抗打擊能力最強,因此最適合執行有限核反擊的政策、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發展中國家。
因此,中國啟動了「長城工程」, 提高核戰中的「二次、三次核報復」能力。長城工程不僅有強大的防禦功能,也是隱秘的戰略攻擊基地,如果運用最新開發的巡航飛彈運送核彈頭,首先對敵人最要害的戰略目標,做外科手術式的重點打擊,對強敵的一線、二線、三線核設施都能實施有效的戰略打擊。由此可以看出,在戰略飛彈部隊的核心軍事能力鏈條上,國防工程是長劍飛天的「地基」,中國火箭軍部隊未來還將把鍛造高素質專業技術幹部骨幹隊伍作為重要抓手,推動施工模式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效能型轉變,將一批「藏得住、打不著,抗得住、摧不毀」的戰略飛彈陣地繪進我軍作戰地圖。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86960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