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防務新聞》22日報道,美國海軍LCS3「沃斯堡」號瀕海戰鬥艦1月12日在新加坡港內維護時出現結合齒輪故障,該艦被迫停留在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進行檢修。這是繼另一艘同型LCS艦「密爾沃基」號12月11日在美國維吉尼亞沿岸發生故障被迫拖回基地後,又一起與LCS艦結合齒輪有關的故障,目前「密爾沃基」號仍在進行維修。
報道稱,「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發言人馬特·奈特中校表示:(沃斯堡』號)在新加坡停泊期間進行保養時遭遇結合齒輪損傷,」
沃斯堡號
「損傷似乎是由於保養未能按照規範程序操作而導致的。」
這艘戰艦將在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停泊並調查事故原因:「一支快速反應維護團隊以及船廠人員已經上船評估齒輪並進行必要的維修。」奈特在回復《防務新聞》詢問的郵件中表示。
「目前還不能對維修完成日期作出評估,」他說「調查損傷原因的工作正在繼續。」
沃斯堡號
「沃斯堡」號是從2014年11月17日開始執行為期16個月的西太平洋部署任務的,在這段期間它沒有發生故障,被視為LCS項目的一個重大成功。該艦原計劃部署的時間也被延長,因為這種戰艦被證明在西太平洋地區十分有用。自從2914年12月底抵達新加坡以來,該艦已經參加了該地區的多次海軍聯合行動,包括搜尋失蹤的印尼亞航8501航班、並同韓國、越南、印尼、印度和泰國海軍進行過聯合演習,並訪問上述國家。
在部署期間,該艦還進行了多次艦員輪換,部分實現了LCS設計時提出的三組艦員輪換,每組只需執勤4個月的目標。
在這次「沃斯堡」號故障前不久,12月11日「密爾沃基」號瀕海艦在維吉尼亞州沿岸40英里處發生故障,被迫拖回船廠檢修。
密爾沃基號
「密爾沃基」號的故障也是出在其結合齒輪上,由於有金屬碎屑進入了軸承系統導致。這一事故的原因目前尚在調查,「密爾沃基」號至今仍停留在基地內繼續維修。
儘管這兩起事故似乎相近,但海軍的軍官聲稱,它們是由於不同的原因導致的。
一位熟悉情況的軍官表示:「這兩起事故聽起來故障但實際上並無關聯,」他說,「『密爾沃基』號的故障可能是由於物理原因導致的,而『沃斯堡』號的問題則是因為艦員未按照正確程序操作導致的。」
海軍方面另一位消息源則提供了關於「沃斯堡」號故障的更多詳情:「在氣動主推進柴油發動機時,未及時向結合齒輪供潤滑油,這是嚴重違反操作規程的。」這位軍官說。
「由於潤滑不足,導致右舷結合齒輪發出溫度報警。目前正在進行深度調查,以確定避免未來類似事故需要採取什麼行動。」
密爾沃基號
海軍發言人奈特稱「導致損傷的操作失誤是罕見的。LCS件員們都經過了很好的訓練並且熟悉這型瀕海戰鬥艦。」
「沃斯堡」號和「密爾沃基」號都屬於「自由」級瀕海戰鬥艦,這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製造的單體結構的瀕海艦。
而另一種型號的瀕海艦,「獨立」級採用全鋁構造,機械設備設計上與「自由」級完全不同。
太平洋艦隊發言人在郵件中表示:「『沃斯堡』號在過去一年多時間裡在美國海軍第七艦隊中服役的經歷證實了該艦在可靠性方面堪稱模範。我們正在採取行動儘量將這起維護事故對海軍行動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86892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