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20新機現身曝服役喜訊 研製大飛機國人無需妄自菲薄!
2015年年底,編號為785的運20在空中飛行的圖片被公布之後,2016年初又有媒體援引軍事愛好者發布的圖片,顯示一架編號為788的疑似運20出現在某機場停機坪上。辭舊迎新之際,運-20接連出現兩架新機,引起了軍迷們廣泛關注。
編號「785」運-20近日被網友曝光
空軍專家傅前哨在接受北京電視台《軍情解碼》採訪時指出,運-20試飛順利,可能很快將裝備部隊。該機若服役,對於中國軍隊作戰能力提升意義重大。運-20是由我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重型軍用運輸機,於2013年1月26日在陝西閻良成功首飛。運-20代號"鯤鵬",由中國中航空業西飛集團主要研製,最高載重66噸,能躋身全球十大運力最強運輸機之列。
相比伊爾-76、C-17具有後發優勢
編號「781」運-20
有報道稱,運-20原型機採用俄制D-30KU發動機。D-30KU由俄羅斯索洛維耶夫設計局研發,總重2.3噸,推力103千牛。目前我國進口的伊爾-76,以及改進型轟-6也都採用該發動機。運-20的研發製造參照了伊爾-76的氣動外形和機體結構,同時結合了美國C-17的部份特點。與我國目前使用的伊爾-76運輸機相比,運-20的發動機和電子設備有了很大的改進,載重也有了一些提高。
早前有俄媒報道,根據中國方面2007年對運-20提出的技術要求,中國新型重型軍事運輸機應當具備以下主要性能參數:長47米,翼展45米,高 15米,起飛重量220噸,載重量60噸,8000米 高空巡航速度0.7馬赫,低空巡航速度630公里/小時,實用升限13000米。實際上,中國運-20原型機載重量為55噸,改進後應當能夠增加到65 噸,相比之下,高於俄羅斯伊爾-76MF運輸機55噸,低於美國C-17運輸機78噸的載重量。
和上世紀中後期美蘇研製的C17和伊爾76大型運輸機相比,運20擁有著明顯的後發優勢,運20在設計上參考了C17和伊爾76的眾多優點,整齊氣動布局類似於伊爾76,但是運20要比後者外形更大、運載能力更強、機載設備也更先進,另外,中國運20在超臨界機翼和垂直尾翼方面也參考了美國C17運輸機。
可彌補中國空軍運力方面的缺口
運-20空投戰略物資
早在20世紀60年代,中國軍方就已經意識到了航空軍事運輸的重要性,提出了"大搞直升機、大搞運輸機"的決策。在這一方針的指導下,先後研製了運-8和運-7H軍用運輸機,並批量裝備部隊。而後又從俄羅斯進口了20架伊爾-76大型運輸機,形成了一定的航空軍事運輸能力。這些空運力量主要用於部隊、裝備的調動以及救災物資的緊急輸送。
中國的國防政策與安全形勢決定了中國不會進行遠離本土進行大規模的戰爭。但是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中,中國空軍的航空運力必須滿足積極支援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保衛祖國領土領空等等的軍事後勤保障和快速反應要求。因此,中國空軍的作戰範圍以及中國武裝力量的作用範圍至少應達到4000km,快速運輸相應的人員和物資裝備。
根據中國的經濟規模和軍隊需求進行粗略分析,中國在未來至少需要200架以上的運-20大型運輸機,才能滿足未來戰爭需求和捍衛全球商業利益。然而,我國目前軍事航空運輸的主力機型是運-8中型中程運輸機和少量伊爾-76大型運輸機,空運力量嚴重不足,不僅滿足不了現代戰爭的需要,就是應付突發事件也是遠遠不夠的。運-20的順利服役,無疑能有效彌補中國空軍在運力方面的缺口。
中國研製大飛機有需求更有能力
編號「783」運-20在珠海試飛
現代戰爭日益廣闊,節奏日益加快。因此,世界各國都極力加強本國軍隊的快速反應和布置能力,以便能夠迅速將兵力、兵器運送到急需地區,控制局勢,為後續部隊的增援和展開爭奪時間;或者將部隊突然投送到對方要害和防禦薄弱地區,給其忽然、致命的打擊。三年前,運20首飛成功就標誌著我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和烏克蘭之後,世界上第四個能夠研製兩百噸級大型軍用運輸機的國家。
對於中國是否具有研製大型軍用運輸機的技術,有評論表示懷疑。眾所周知,運-10大型客機下馬以後,其研發團隊被解散、生產線也被拆毀,中國原有的大飛機研發基礎早已損失殆盡。而大飛機研製需要很強的航空工業基礎,而中國在這方面歷來是相當薄弱的。因此,所謂的「自主研發、製造和生產」,很容易被認為是誇大之詞。
事實上,我國早已具備了完整的大型飛機研發體系與研製能力:
首先,我國航空工業近50年來,經歷了從仿製生產、測繪仿製到自行設計製造的發展過程。改革開放後,開展了國際合作和技術引進,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飛機設計製造技術和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
其次,作為運-20的主要研製方,西飛公司為國家研製生產了30多種飛機,其中主要有轟-6中程戰略轟炸機、運-8中型運輸機、運-7中短程運輸機、殲轟-7殲擊轟炸機、參與研製了MD-90幹線飛機和新舟-60支線飛機等,這些都為研製大型飛機奠定了基礎。
另外,西安地區現有航空工業企業20多家,獨立科研院所5個,航空大專院校5所,航空工業職工12.6萬餘人,占全國總數的四分之一。其中,科技人員近5萬人。擁有世界90年代水平的先進設備上千台(套),其中有些大型專用設備在我國尚屬唯一。運-8於1974年在閻良實現首飛,在西飛公司研製成功後整條生產線轉移至漢中,表明70年代西安地區就已具備自行研製中型運輸機的能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航空動力專家劉大響教授早在2004年全國人大會議期間便提出:「對於中國要不要搞大飛機、能不能搞大飛機,我認為各方面專家們的意見基本上是一致的,都認為中國一定要搞自己的大飛機。第一,中國有這個需要,第二,中國有這個技術基礎,有這種可能性。第三,這也是我們走向航空強國的必經之路。如果沒有自己的大飛機產業,就只能算是航空大國,而不能說是航空強國,大飛機是個重要標誌。」運-20的服役,將會成為中國航空工業的一次重大勝利,也是中國空軍建設戰略空軍的一座里程碑!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86565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