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中國航天將會迎來超高密度的發射任務,平均17天就會有一次發射。而之前我們的記錄是40天左右,在2015年年末達到了30天,而現在我們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20天以內,這不僅僅說明我們的火箭發射基地已經達到了國際第一梯隊的水平。而且我們的火箭製造的速度和工藝水平工業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可能大家以前認為火箭製造並不複雜,畢竟德國人曾經創造過單日製造百枚液體火箭V1的記錄,不過現代火箭製造技術則已經到了堪稱藝術和技術並重的時代,一枚運載火箭想要製造出來需要花費的人工是不亞於拼接製造一艘航母。所以如何能更好更快的建造一枚火箭就擺在了全世界航天人的面前。
就在2016年1月初,中國的一則新聞引起了大洋對岸美國宇航局NASA的注意,「31所與西北工業大學聯合承擔的國家某3D列印製造技術推廣應用項目———《雷射選區熔化成形技術》,順利通過現場測試驗收。 」這個報道讓美國NASA深感意外,因為僅僅是在2015年的8月NASA才剛剛成功實踐這一技術,而此前NASA自詡自己是全球3D列印技術在航天領域應用的領導者。以至於此次直接發文要求中國不要過早公開項目文件!這個技術到底是幹什麼用的,為什麼美國人會如此緊張?
液體火箭發動機要把燃料送入燃燒室進行燃燒,產生動力,就需要使用一個叫推進劑泵的東西。這跟我們用的抽水泵原理上差不多。不過飛船上使用的是由一個離心泵和一個驅動燃氣輪機構成,看起來略微複雜些,一般會做成一個長軸型。專門燃料抽出來,加壓送入發動機中進行燃燒。而這個泵的可就高了,因為貼近燃燒室,需要耐高溫。而且為了順利工作並保證燃料的底紋特性,必須冷卻性能也要突出。這就是個絕對矛盾,還沒完,由於是航天用的體積儘可能要小,重量儘可能要輕!這絕對是在普通技工眼裡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所以在傳統航天領域中,利用傳統手段製造這麼一個泵的本體,從研製到產出大約需要4年的時間!而如果交給了3D列印技術,這個過程會縮短至少45%,而且相對於傳統工藝廢品率高,耐高溫性能差的問題,3D列印出來的更薄,結構強度更高,廢品率低,更可以耐高溫,這不僅僅實現了航天發動機關鍵結構部件的快速製造,同時顯著提升了航天發動機的綜合性能。
而NASA的對外宣布的願景是在不遠的未來可以直接利用3D列印技術製造整個完整的火箭。中國從來沒有說過類似的話,但是中國確實在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在做這樣的目標,今天我們列印了一個可以旋轉的核心部件,未來或許我們還可能直接列印火箭的噴嘴,燃燒室等等。到了最後,攻克了所有技術難題的中國航天人,再看列印整個火箭這個願景或許就是一個小小的項目實踐。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86369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