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稱它才是中國最不願公開的核武器:不僅殺人不見血而且隨時能用

圖片為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進行的一次中子彈爆炸試驗,可以看到,與原子彈和氫彈不同的是,沒有形成強大的衝擊波將周圍的汽車吹翻在地,也沒有發生燃燒和爆炸,而1999年美國發表的《考克斯報告》誣衊中國是在竊取美國技術的基礎上,才造出神奇的終極武器——中子彈。到底為什麼美國對中國造出中子彈感到頗為不滿,中國又是怎麼發展出中子彈的呢?實際上,中子彈戰場使用的目的、作戰對象和目標毀傷程度與這些常規意義上的核武器有很大不同,突出了早期核輻射的作用而削弱了其他效應的作用,簡單講,這種武器是一種非常「乾淨」的核武器。

【鷹眼圖說軍事 鷹眼快評欄目第250期】之所以,核武器被成為不能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因為放射性核輻射會長期污染,而中子彈爆炸時只有少量的放射性沉降物,造成的放射性沾染也很輕。通常情況下,經過數小時到一天,中子彈爆炸中心地區的放射性就已經大量消散,武裝人員即可進入並占領遭受中子彈襲擊的地區。美國自1977年研製出人類首顆原子彈之後,極力推崇這種武器,就是因為通過中子彈可以大批量殺傷蘇聯的坦克集群,阻止蘇軍裝甲部隊的快速突擊。由於輻射比較小,還是一種「能夠隨意使用」的核武器。

上圖是外國媒體對中子彈爆炸影響的敵方示意圖。中子彈爆炸能放射出可以穿透1英尺厚鋼板的高能中子流,它可以毫不費力地穿透坦克裝甲、水泥掩體和磚牆等物體,殺傷其中的人員,而坦克、建築物、武器裝備等卻能完好地保存下來。中子彈是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刀,是一張置人於死地卻很少損壞無生命物體的疏而不漏的網。那麼為什麼中子彈可以「隔山打牛」,殺傷房子和坦克里的人,卻對建築物和戰車不造成一點損傷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子彈是以高能中子為主要殺傷因素的特色氫彈。

軍事專家雷澤先生告訴鷹眼軍事記者,中子彈爆炸之後,其聚變核反應主要以快中子射流的形式向外部散射能力,這與原子彈和氫彈釋放大量輻射塵埃和熱能量完全不同,中子彈這種核武器的爆炸能量主要以中子流為主,中子流的穿透性極強,百萬分之一秒就能穿透10米厚鋼筋混凝土結構,我們以一發50千克重的中子炮彈為例,假設其爆炸威力僅為4000噸當量的TNT,但其爆炸後,從爆心投影點到 1260米內的所有重型坦克乘員都將立即被殺死或換上嚴重急性放射病,距離爆炸中心約710米的乘員將永久失明,即便距離爆炸中心2000米,死亡率仍然超過50%。

上面說的還是只是在坦克和建築物內,實際上,在開闊地面暴露人員受早期核輻射中子和伽馬輻射的照射後,發生急性放射病的距離可能達到5000米,而且死亡率為10%以上,別忘了,這也只是1枚大口徑火炮炮彈能夠達到的作戰效果,同時發射1000發這樣的核炮彈,可以瞬間毀滅一個百萬級人口的城市,而城市建築幾乎沒有多少大損傷,因為中子彈在距離地面200米就引爆了。美國自研製完成中子彈後,以及用這種新武器威懾中國和蘇聯,怎麼辦?當然是來而不往非禮也。為了免於受到美國和蘇聯的中子彈核恐嚇,我國於上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研製中子彈項目。

不過,中子彈到底是什麼結構?當時的中國並沒有足夠的技術資料,在沒有任何資料的情況下,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僅僅根據外國報紙中披露的「中子的殺傷比衝擊波的熱輻射要厲害得多」以及800米距離等零星的信息,提煉出兩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並循著這個思路提出了中子彈設計的兩個指標:一個是劑量指標,一個是當量指標。據此,他敲定了中子彈的研究思路,在他的親自指揮下,1984年12月19日,中國在第五次平洞核試驗中進行了中子彈的首次原理試驗,此時距離美國成功搞出中子彈才7年時間。1995年之後,中國東風-15和東風-21飛彈開始列裝中子彈頭,至此,美國人不淡定了,搞出了個《考克斯報告》。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86321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