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南海為什麼要如此強硬?看完你就懂
新中國成立之前百年的苦難歷程和新中國建立後的嚴峻、動盪的國際局勢,使得中國今天依然在奮力維護自己的「海洋前線」...
南海問題由來已久,但其基本的歷史事實是清晰的。
中國不僅是南海沿岸國中最早、大規模開發南海的國家,也是南海沿岸國中最早就南海諸島明確提出主權訴求的國家。1946年林遵將軍率領艦隊收復西沙和南沙群島、在永興、太平諸島等留下光復國土的碑刻;1947年中華民國政府內政部方輿司公布的標識有南海諸島位置、中文島礁名稱和11段線的南海地圖,都雄辯地證明了中國對西沙和南沙群島所擁有的歷史性主權。
然而,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西方媒體和政策分析人士在看待和分析南海問題時已經鮮有人提及從中華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歷任中國政府在南海問題上的嚴正立場。西方政府人士和學者並非忘記了歷史,而是選擇性地在解釋和對待歷史:
中國南海四大群島
美國政府已經不再提1948年美國主辦的遠東地圖在南海曾明確標出中國政府所公布的斷續線的事實。
中國海軍
美國和部分西方學者也忘卻了他們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華民國的合法繼承者、因而只承認北京代表中國的政治事實。
——總之,在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南海認知中,「歷史」已經不見了。為了「掩蓋歷史」,美國甚至力壓台灣當局不准公布當年劃設南海斷續線時南京政府和美國政府之間的外交信件來往檔案。
然而,歷史可以被某些國家和某些人掩蓋、甚至篡改,但歷史不死!《聯合國海洋公約》規定的仲裁機制之所以迴避對海洋領土的主權爭議,並允許有關國家在主權和海域劃界問題上使用公約所規定的「排除條款」,可以不接受國際司法管轄,就是因為海洋主權爭議背後的歷史因素並非法律條款可以涵蓋;而且,歷史性的主權更多地受國際習慣法的管轄和約束。在南海問題上,只有尊重歷史,我們才有共同的未來。
即便在西方,具有專業精神的學者也是不會遺忘歷史的。美國媒體2015年12月16日刊載的美國東西方研究所專家格雷格·奧斯汀題為「為什麼中國的南海行動符合常理?」一文,比較難得地從中國最早宣布擁有南海島礁主權,以及中國的南海島礁主權和相關的海洋權益基於南海歷史這一事實出發,質疑西方國家口口聲聲所宣稱的中國南海行動是「軍事擴張」的錯誤認識。
奧斯汀博士簡單回顧了19世紀中期西方殖民者,以及隨後的日本對中國的掠奪和侵略,指出1945年後的國共內戰以及隨後的冷戰對中國海洋權益維護的巨大傷害。奧斯汀博士中肯地提出,新中國成立之前百年的苦難歷程和新中國建立後的嚴峻、動盪的國際局勢,使得中國今天依然在奮力維護自己的「海洋前線」:對台灣和台灣所屬島嶼的主權,對南海島礁的主權以及對東海釣魚島的主權,以及要求南海聲索國承認中國在斷續線所圈定水域內的歷史性權利。
中國南海島礁建設
對中國歷史的認識使得奧斯汀博士對中國南海島礁主權主張保持了難得的客觀立場。他認為,中國在西太平洋的維權行動和其他國家並沒有什麼不同。
奧斯汀博士希望對中國的南海維權行動給予客觀評價。他認為,中國近來在南海的行動是為了「防禦被鄰國一直在竭力侵占的島礁領土」;「對地區秩序具有重要意義的中日之間的經濟和軍事平衡、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的經濟和軍事平衡正在發生重大轉變,中國的和平崛起正在重塑地區秩序;控制南海島礁對中國而言雖然具有邊際效益,但中國海上戰線上最重要的工作還是爭取兩岸統一」。這是中國維護「一個中國原則」必然要採取的行動。
永暑礁士兵
奧斯汀博士批評了西方的流行觀點,即中國島礁建設的努力是「因為中國強大之後而採取的想要擴大海上利益索取」的行動。他中肯地提出,這樣的看法與事實不符。「中國想要堅定地採取行動、維護66年前業已存在的南海島礁主權的意志,和大多數國家一樣沒有差別」。
奧斯汀博士的這番話,顯示了他正視歷史、客觀看待中國崛起以及力圖科學地解讀中國南海政策意圖的專業精神和一個學者的良知。
那些總是在南海問題上想要「妖魔化」中國的西方人士,應該好好讀讀奧斯汀博士的這篇評論。
解放軍專家出妙計:一招可防美日南海攪局
美國「拉森」號驅逐艦日前闖入中國南海島礁附近海域「巡邏」,此事不僅加劇了中美兩國之間的緊張局勢,還引發了有關美國盟友如何選邊站的問題。談到日本是否會如美國希望的那樣在南海進行常態化巡航時,軍事專家尹卓在接受央視《今日亞洲》採訪時表示,進入南海是日本很久以來的訴求,有可能借著美國干預南海問題實現借船出海。不管美國、日本如何攪局,我們加強島礁建設,加強在南海軍事層面防衛能力的趨勢不受影響,不會改變。
尹卓表示,日本現在仍然希望進入南海,借美國要求它聯合巡邏南海的要求,日本有可能和美國聯合巡邏,借船出海,或是拉上其他的東協國家一塊組建聯合巡邏的方式。但是,日本的水面艦艇進入南海仍然還有一定的困難。
中國海軍戰鬥艦
11月6日,日本防衛相中谷元在河內與越南國防部長馮光青會談,雙方就允許日本海上自衛隊艦船停靠越南金蘭灣海軍基地達成共識。預計日方將於明年年初前後派遣艦船參加在該基地建設的港口設施開港儀式。對此,尹卓表示,目前日本軍艦進入金蘭灣還只是維修、補給和人員輪換,無法將其作為軍事基地使用,不可能有人員長期駐留。此外在金蘭灣問題上,俄羅斯的因素也不能忽視。
美國海軍飛彈巡洋艦
面對美國和日本聯合起來在南海攪局的現實,中國應如何應對?尹卓表示,我們仍然是「以不變對萬變」,所謂「不變」就是在法理、政治、外交上,堅持對南海的主權,保證南海航行自由。同時,我們要加快島礁建設,美日再怎麼攪局也不能改變我們的戰略決心。美國最近的行為,已經對中國南海島礁構成嚴重的威脅,特別是對駐礁人員安全形成嚴峻挑戰。所以,我們要採取一些必要措施,包括派遣軍事力量進駐島礁,包括防空、通信、雷達、偵察,以及航空和海上力量要進駐機場,儘快形成對南海主權的護衛保障能力。不管美國、日本做什麼,我們加強島礁建設,加強在南海軍事層面防衛能力的趨勢不受影響,不會改變。
解放軍正進行攻防轉換:將配40顆衛星4千枚飛彈
美國《航空和空間技術周刊》11月6日一期(提前出版)發表題為《中國微調進攻性打擊力量》的文章,作者為費學禮,編譯如下:
20世紀70年代,蘇聯戰略家認識到,將精準的常規武器與先進的信息、偵察和指揮系統結合在一起,能夠取得近似於低當量核武器的毀滅性效果。蘇聯將師級戰術信息系統與火箭炮的結合體稱為「偵察-火力綜合系統」,而戰區級信息與飛彈/空中打擊系統的結合體稱為「偵察-打擊綜合系統」。
尹卓表示,日本現在仍然希望進入南海,借美國要求它聯合巡邏南海的要求,日本有可能和美國聯合巡邏,借船出海,或是拉上其他的東協國家一塊組建聯合巡邏的方式。但是,日本的水面艦艇進入南海仍然還有一定的困難。
中國海軍戰鬥艦
美國在巴爾幹半島、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爭中將上述兩個理念全都付諸了行動,而中國人民解放軍則予以密切關注,並在20世紀初打造了自己的首個偵察-火力/打擊綜合系統。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從更適合中短程攻擊行動的第一代偵察-火力/打擊綜合系統,向擁有更加精良的多級偵察和信息系統並能夠實施中遠程打擊行動的第二代系統轉變。
東風-10A陸射巡航飛彈
過去十年來,中國人民解放軍部署了令人生畏的C4ISR網絡並不斷改進。中國人民解放軍能夠使用30顆軍用和民用光學偵察衛星、5顆雷達衛星和5顆電子情報衛星「三星星座系統」。今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射了擁有0.72米影像解析度的「吉林一號」衛星和兩顆擁有1.12米視頻解析度的「靈巧」衛星。中國還有望擁有更高視頻解析度的衛星,而且據中國科學家說,它們可能在這個10年的晚些時候得到首批光學/雷射通信中繼衛星的支持。
東風-10A陸射巡航飛彈
在傳輸數據時,中國人民解放軍能夠使用20顆軍用和民用衛星。到2020年,由35顆衛星組成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應該能夠覆蓋全球。過去15年來,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直在發展數字指揮系統以滿足全國、戰區和作戰級別的指揮控制需求。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短程彈道飛彈數量可能急劇增加。第二炮兵部隊擁有1200枚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CASIC)研製的350公里射程的東風-11A飛彈,以及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CASC)研製的600公里射程的東風-15飛彈。但這種一個發射器配一枚飛彈的系統可能會被一個發射器配5至8枚飛彈的系統所取代。
比如,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的M-20飛彈系統就同時配備了一枚射程超過300公里的短程彈道飛彈和4枚射程為300公里的A300火箭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還推出了一種類似系統,將300公里以上射程的BP-12A飛彈與多達4枚200公里射程的神鷹-400火箭彈搭配在一起。
2010年,五角大樓公布的此類數據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擁有250個短程彈道飛彈發射器,每個發射器配5枚飛彈再加上兩輪重新裝填的飛彈,就能使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短程彈道飛彈數量增加至3750枚。
東風-10A陸射巡航飛彈
二炮的戰區飛彈數量和射程都在擴增。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研製的800至1000公里射程的東風-16飛彈於2012年開始服役。射程超過2000公里的東風-21飛彈有東風-21C終端制導飛彈和1500公里射程的東風-21D反艦彈道飛彈兩種版本。在今年9月3日的閱兵中,中國人民解放軍還展示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的東風-26飛彈,估計射程為4000公里。閱兵期間的報道稱,東風-26還有一種反艦彈道飛彈版本。二炮還擁有超過400枚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的東風-10陸基對陸攻擊巡航飛彈(LACM),射程為1500至2000公里。
東風-10A陸射巡航飛彈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新型轟-6K型轟炸機和較早的轟-6M型轟炸機配備了某種版本的東風-10對陸攻擊巡航飛彈。轟-6K型轟炸機能夠攜帶6枚對陸攻擊巡航飛彈以及數量更多的精確制飛彈藥(PGM)。這些精確制飛彈藥也能用於目前正在研製的攻擊戰鬥機,比如西安的殲轟-7A、成都的殲-10和瀋陽的殲-16雙座戰鬥機。
又一大國表態插手南海:曾對中國感恩戴德
最近,日英兩國在2016年1月8日在東京舉行第二次外長和防長暨「2+2」會談。會談後,雙方發表聯合聲明,針對中國在南海建造人工島表示「反對大規模填海等威嚇性、單方面行動,要求採取克制」。圍繞中國船隻反覆駛入釣魚島附近海域,聲明表達了「對東海局勢的關切」。
日本為何頻頻與包括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在內的多國舉行所謂的「2+2」會談?英國在去年習總訪問後實現中英兩國關係突破的情況下,為何又與日本發表這樣得罪中國的聲明?日本想幹啥?英國又想幹啥?英國及歐盟真的會介入南海嗎?
日英兩國在2016年1月8日在東京舉行第二次外長和防長暨「2+2」會談
日本頻頻與多國舉行」2+2「會談的企圖
過去些年,日本分別與美國、法國、英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印度、印尼等國舉行過「2+2」的會談。這一點與中國差異很大,中國與主要國家交往,基本上是經濟、政治先行,軍事上甚至和很多國家交流得都偏少。那麼,為何日本那麼早就搞出了一系列防長+外長的「2+2」會談呢?在筆者看來,根本原因有三
日本海上自衛隊
一、日本有軍事戰略野心,在為日本國家正常化後軍隊走出去做鋪墊。
一直以來,日本都有對外的軍事野心,雖然這種野心在過去因美國的壓制無法充分顯現。但是,隨著美國實力衰落,亞太再平衡日本對美國的價值正在凸顯。日本從過去些年逐漸開啟與相關國家的「2+2」會談,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實施後加速推進這一模式,就是要讓相關國家儘早適應日本的軍隊,增加日本在軍事層面與相關國家的交往,為未來日本國家正常化之後軍隊走出去做鋪墊。
二、日本藉機擴大外交和軍事影響力,增強與相關國家的合作深度。
由於中國過去些年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日本在經濟領域與中國爭鋒已完全跟不上,但若要增強與相關國家的合作深度,在缺乏更多經濟戰略層面的內容的情況下,簡單的外交接觸與經濟合作明顯有些單薄,這會削弱日本的對外影響力。為了增強對外影響力和日本與相關國家的合作深度,日本將外交和軍事進行捆綁就不難讓人理解了。
三、遏制中國。
中國影響力在快速增長,日本對中國實力的增長心理上頗為忌憚,並且非常的不甘心。為了遏制中國,日本試圖拉攏更多國家與日本發展更加深入的關係,並且通過這種「2+2」的模式儘量平衡中國快速增長的影響力。
在占豪看來,中國在經濟外交方面強於日本,在軍事外交方面要弱於日本。過去些年,我們的外交主要集中在政治外交+經濟外交,軍事外交的級別放得較低,且一般只是局限于軍事層面,極少與政治層面融合在一起。這種模式,與我國過去的軍事思想和外交思想有關。
但是,隨著我國海外利益的擴大,中國戰略的向外延伸,中國軍事外交的短板越發凸顯。在這方面,我們應向日本好好學習一下,日本的「2+2」模式值得我們思考,我們應推出適合我們自己的政治+經濟+軍事的外交。畢竟,解放軍要走出去了,如果軍事外交依然處於較低層面,會影響我國軍事影響力的輻射及我國與其他國家的軍事合作。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英國為何與日本發表」得罪「中國的聲明
可能很多人比較奇怪,習大大去年10月才剛剛訪問完英國,並且與英國建立了」面向21世紀的全球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怎麼這轉臉就和日本玩起了」鬼把戲「?與日本聯合聲明不但提到「反對大規模填海等威嚇性、單方面行動,要求採取克制」,還圍繞中國船隻反覆駛入釣魚島附近海域表達「對東海局勢的關切」呢?在筆者看來,英國這麼做有三個原因:
一、平衡靠近中國給自己帶來的負面影響,穩定美英關係。
中國亞投行
騎牆一直是英國人非常擅長的,自2015年以來,英國先是西歐國家中第一個加入了亞投行並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接著又在10月份提升與中國的關係,要在全球事務上與中國進行協調。英國快速與中國靠近,肯定會讓美國不爽,這會一定程度影響美英關係。但是,對英國來說,雖然經濟上希望與中國擴大合作,但政治上並不急於太靠近中國。在這種情況下,要平衡對華關係,發展對日關係,並在南海問題上站在美國立場,在美國亞太再平衡方面做出一些姿態,有利於美英關係的穩定。
二、有利於英國和未來歐盟更多地參與亞洲事務。
事實上,歐盟也有慾望參與亞洲事務,只是迫於自身影響力而不得,且歐盟也一直未找到合適的切入點,更不想得罪中國,影響中歐發展大局。但是,歐盟希望未來更多參與亞洲事務是必然的。
英國作為游離於歐盟和美國之間的國家,率先在一些亞洲事務上表態,有利於試探深淺。如此,隨著未來局勢的發展,英國和歐盟即可考慮逐漸深入介入亞洲事務。雖然現在還是個開始,未來發展也不是很快,但借契機進行滲透在英國看來是好機會。
三、可以提高對華的合作籌碼。
既然要發展與中國的面向21世紀的全球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那麼總得有話題談,找中國周邊的話題總比找自己周邊的話題更好,而且有了這些話題英國人手裡就能掌握更多談判籌碼,就更有利於英國與中國進行交易。作為老牌西方強國,是不會放過這種機會的。譬如,通過這種手段,即可在一些問題上適當牽制中國。
英國及歐盟會實質介入南海、東海問題嗎
英國背後就是歐盟,所以英國有這樣的動作,那麼接下來如果依然有空間,就不能排除歐盟的其它國家也會如此。那麼,這是否意味著英國及歐盟其它國家要介入難南海和東海的局勢呢?對此,筆者有三個看法:
英國首相卡梅倫
一、可視為試探性介入,但不意味著有實質性介入。
英國的這一動作,可視為其對東海和南海問題的試探性介入,這種介入現階段僅僅是姿態性的,與實質性行動還有很遠的距離。這種動作,如果歐盟覺得可操作空間不大或中歐關係發展順利,大機率會較長時間停留在這個層面。但是,對此,中國也要表示關切,並向英國表達中國的態度,讓對方知道中國在該事情上的明確態度,讓英國人自己去衡量得失。
二、西歐其它國家是否也會有類似試探,要看國際局勢狀況。
解放軍演習照片
如果未來局勢趨於緊張,那麼不排除西歐其它國家也會有類似的試探。當然,這也要看中東及東歐局勢的情況,因為西歐國家在東海和南海問題上亂表態,中國也可以在事關歐盟的問題上適當的表態進行回應。就現階段看,歐盟主要國家在與中國的領土、領海問題上表態都是謹慎的,不會輕易跨界。
三、英國或歐盟現在的態度對東海或南海沒有實質意義。
事實上,無論是英國還是歐盟,自己內部及周邊的問題都還搞不定,更別說實質性地對中國周邊問題產生影響了。所以,對於這種表態可以適當關切,但不必過於在意。現階段,無論是英國還是歐盟,在這些問題上的表態都不可能有什麼實質性的影響或現實的意義。這是由當前國際局勢和中國實力決定的。
中國在現階段,仍然是以自己的節奏為主,不管他東西南北風,我就要東海、南海都紅中!特別是南海,加快島礁的設施建設,在美國下屆政府確立戰略前,爭取有在南海設置防空識別區的技術能力。這樣,中國即可收放自如,任何一方挑釁過頭中國就能給予實質性的反擊。說話硬氣,靠得還是實力!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863132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