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進軍山西後,不斷開闢抗日根據地。群眾的踴躍支持,游擊戰的蓬勃發展,對敵人造成了日益嚴重的威脅。1938 年初,120師創立的晉西北根據地初步形成。主力部隊和地方部隊的力量不斷增強,120師由出征時的兩個旅3個團共8200人,發展到兩個旅6個團共 25000人。各新兵陸續歸還建制。359旅由東渡黃河時的717團一個團,擴編成了717團、718團(原718團留守延安)和719團三個團,兵員激 增至12000多人。
王震將軍
120師的襲擾使日軍惶惶不安。為了解除這個後顧之憂,1938年2月下旬,趁120師主力在同蒲路北段作戰之際,日軍及偽蒙軍共1萬多人,分5路 對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發動圍攻。留守根據地的自衛軍頂不住日軍的進攻。從2月21日至28日,日軍連續攻占寧武、神池、保德、五寨、岢嵐、河曲、偏關七座縣 城。其中一路進占汾陽、離石後,繼續向黃河東岸的軍渡、磧口進攻,並炮擊黃河西岸的陝甘寧邊區河防陣地,擺出一副隨時準備渡河進攻陝甘寧邊區的架勢。國民 黨閻錫山部在這一地區駐有四個軍,基本上未戰即退。
王震劇照
3月6日,毛澤東電示八路軍總部及120師:集中主力打擊敵軍一路,「破壞敵之包圍計劃,鞏固晉西北根據地。策應其它區域之作戰」。120師決定發起「收復七城戰役」。選擇的第一個攻擊點是岢嵐縣城,359旅承擔了首戰任務。王震接到命令後即率359旅直屬隊和717團及718團第二營,日夜兼程奔赴戰地。
3月7日,王震率部到達岢嵐。即令717團迅速奪取了城南、城東高地,當地游擊隊配合占領了城西北制高點,把敵軍圍困在城內。王震隨即帶領旅、團指 揮員和參謀查勘地形並了解城內情況。他們發現岢嵐四面環山,城內無水源。一條河(嵐漪河)在城郊外流過,城內一切生活用水都取自於流向城內的叉渠。此渠斷 流,城內敵軍必無法死守。於是,王震立即召開會議,作出了圍城斷水、逼敵出城再在運動中殲敵的作戰計劃。當夜在城北堵塞了叉渠,然後又將部隊工事推進到叉 渠附近,編織了火力網。第二天出城搶水的敵軍一踏入水源區,就受到猛烈射擊。這樣一連三天,敵軍每天都有數人因搶水而被擊斃,最後不得不棄城出逃。王震下 令不加阻攔,而是按計劃在追擊中尋找戰機殲滅敵軍。那天王震對參謀人員說:「天快黑了,敵人可能在三井宿營,我們夜襲三井,消滅它。」王震知道,自己的部 隊中,三井地區參軍的不少,熟悉地形地貌,由他們夜間出擊,加之這幾天以逸待勞,士氣正旺,定有勝算。果然,這一仗打得相當漂亮,殲敵300餘人,還俘獲 了28個日本兵。岢嵐成了七城中第一座被八路軍收復的城市。
王震將軍
在三井逃脫的敵軍進入了五寨縣,五寨就成了第二個攻擊點。針對五寨的具體情況,120師將358旅調來參戰。此戰仍沿用岢嵐之戰的逼敵出城,在運動 中殲敵的思路。王震布置359旅718團二營及當地游擊隊偽裝成主力,不斷在城邊襲擾,造成敵人心神不定,只能龜縮在城內。而359旅的主力部隊和358 旅則布陣在城外的兩條交通要道上,待機殲敵於運動中。3月22日,359旅主力逼近了最後兩縣之一的神池,守城敵軍沒有交火就撤走了。
最後一個攻擊點是寧武。寧武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日軍原有長期據守的計劃。120師領導決心乘勝殲滅寧武之敵。王震仍採取圍點打援的戰術。他們和 358旅協同作戰,先是石湖河殲滅日方援軍300餘人,後來在敵軍逃離寧武時,在追擊中又於石咀子、石湖河附近殲滅敵軍後尾一部。至4月1日,八路軍及地 方武裝完全收復了七座縣城,鞏固了晉西北抗日根據地,保衛了陝甘寧邊區。
抗戰資料圖
359旅在「收復七城戰役」中所做的重大貢獻,用120師師長賀龍的話來說,「光復七個縣城,七團(即717團)功勞很大。七團不 但在一二零師是戰鬥力最強的一支勁旅,在八路軍中也是主力之一。」賀龍還說:「廣大人民給你們的旅長王震同志起了個綽號叫『飛將軍』。這個綽號叫得好,因 為它是人民自己叫出來的啊!」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