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儘管來自戰地指揮官的需求激增,但由於遠程操作人員的缺失,美國空軍去年不得不將無人機作戰任務削減8%。墜機事故讓美軍反恐作戰部署更加捉襟見肘。
文件顯示,美國空軍無人機墜毀事故2015年創下紀錄新高。在反恐任務對無人機的需求越來越高時,不斷出現的事故卻讓美軍的自動化飛行器編隊在多個不斷擴大的戰區的部署越顯捉襟見肘。
據《華盛頓郵報》1月20日發布的一項調查成果,去年美國空軍共有20架大型無人機在事故中被毀或受損,帶來至少200萬美元的損失,是歷史上最大的年度損失。五角大樓一直沒有披露問題的嚴重性,將絕大多數墜機事件細節保密。
調查報告稱,無人機編隊的損失為美軍在伊拉克、敘利亞、阿富汗、索馬利亞、葉門、利比亞、馬里和喀麥隆等國的反恐行動帶來了又一項挑戰。
儘管來自戰地指揮官的需求激增,但由於遠程操作人員的缺失,美國空軍去年不得不將無人機作戰任務削減了8%。這一狀況相當糟糕,以至於美國空軍正為常年抱怨加班的無人機操作人員發放高達12.5萬美元的「留任獎金」。
根據美國空軍安全數據的記錄,2015年共有10架「收割者」(Reaper,又稱「死神」)無人機被毀或受損,這至少是2014年的兩倍。「收割者」的事故發生率(每10萬小時出現的重大墜毀事故)較2014年增加了一倍有餘。而一款裝備齊全的「收割者」,其更換成本可達1,400萬美元。
MQ-9 Reaper
另一款主要無人機機型「捕食者」(Predator)也蒙受了重大損失。作為「收割者」之前一款能力稍顯不足的無人機,「捕食者」2015年也遭遇了10次重大事故,創下2011年以來最高數字。
MQ-1 Predator
儘管美國國防部的政策要求其披露所有重大飛行器事故,但在這20次事故中,五角大樓只公開報道了其中的一半。
《華盛頓郵報》的調查顯示,這20次重大事故中,有19次出現在美國國外,包括阿富汗六次、非洲之角(靠近美軍吉布地基地)四次、伊拉克三次,還有事故出現在科威特、土耳其、敘利亞和利比亞。另外兩次事故,美國空軍官員沒有指明事故發生在哪個國家。
自二十年前首架「捕食者」被用於巴爾幹的作戰任務以來,美國軍用無人機一直伴隨著持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問題。
記錄顯示,在美國空軍自那以後採購的269架「捕食者」中,已有大約一半在事故中被毀或嚴重受損。空軍官員對「捕食者」的描述認為,其只是一款試驗機型,投入戰場太過倉促,特別是在美國主導的聯軍於2001年入侵阿富汗後。
左:「捕食者」;右:「收割者」。來源:《華盛頓郵報》
於1994年首飛的「捕食者」是第一款武器化的無人機。用於執行偵察任務的「捕食者」配有功能強大的攝像機和傳感器,還可以攜帶雷射制導的地獄火飛彈。「捕食者」可在空中等候執行任務,連續飛行超過20小時,飛行高度可達2.5萬英尺(約7,600米)。
目前美國空軍擁有約140架「捕食者」,預計將在2018年全部退役。目前,它們正被「收割者」逐漸替代。
相較「捕食者」,同樣由美國通用原子航空系統公司研製的「收割者」更大、更快也更可靠。其飛行高度可達5萬英尺(約1.5萬米),可攜帶四枚地獄火飛彈,是「捕食者」的兩倍。MQ-9「收割者」的民用版本稱為「收割者-B」。
「收割者」於2007年服役,飛行距離可達「捕食者」的兩倍,並攜帶更多炸彈和飛彈。直到最近,其飛行安全記錄比「捕食者」要好得多。
然而,過去三年中,一些「收割者」卻頻現電氣故障。調查人員和工程師認為是為無人機提供電力的啟動發電機出了問題,易發生突然失靈,而其原因還不清楚。
美國空軍副總參謀長羅伯特·奧托(Robert P. Otto)中將說:「我們正密切關注調查以確定其中的核心問題。」
記錄大型軍用無人機墜毀事故的團體「英國無人機戰爭」(Drone Wars UK)稱,2007年來大多數軍用無人機墜機事件都發生在阿富汗,其次是在無人機測試最多的美國,排在第三的是伊拉克。
來自該團體的克里斯·科爾(Chris Cole)對英國廣播公司(BBC)說:「大型軍用無人機墜毀事故太過頻繁,我們可以輕易從墜機數據追蹤到這些設備使用範圍的擴大。」
「2007年,只有阿富汗、伊拉克和美國三個國家出現了大型軍用無人機墜毀事故,」他說,「而到2014年底,發生無人機墜機事故的國家已有23個。」
在他看來,遙控無人機本身就比那些有飛行員登機的飛行器飛行安全性要差,而這正是無人機墜機事故頻發的原因。
除此之外,由於遠程操作造成的誤炸和不精確打擊事故也頻頻發生。一名「新的斯諾登」曾披露軍方文件稱,在一個五個月的行動時期中,近90%被無人機襲擊致死的人都不是目標打擊對象。
還有一些美國軍事和反恐領域的一流權威人士和退休官員甚至表示,無人機空襲「催生的恐怖分子比殺死的還要多」。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85640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