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沙散盡始見金:海灣戰爭對中國軍隊的啟示

軍情諜報| 2016-01-19| 檢舉

1991年1月17日,「沙漠風暴」行動開始。以美國為首的聯軍打響了從伊拉克侵略軍手中解放科威特的戰役。經過42天的空襲和不到100小時的地面戰,聯軍取得了海灣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令中國軍隊和軍工受到了極大的震動,時逢海灣戰爭25周年之際,出鞘將暢談海灣戰爭對中國的那些啟示。

從二戰起美軍就習慣於在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作戰,但直到海灣戰爭前,大規模戰爭的決定性力量仍是陸軍。雖然精確制導武器早在越戰期間就已參戰,但限於當時技術水平,並未對戰局形成決定性影響。但在海灣戰爭中,美國空軍的作戰效率有了質的飛躍,毫無爭議的成為決勝力量。

在海灣戰爭中,美軍最具名氣的兩款武器裝備無疑是F-117隱形戰鬥機和戰斧巡航飛彈。兩者確實也名副其實,F-117隱形戰機一般攜帶2枚907公斤的GBU-27雷射制導炸彈,可深入敵方腹地精確打擊;而戰斧巡航飛彈射程遠,採用地形匹配製導,可以通過超低空飛行和複雜航路避開敵防空系統。

中國受海灣戰爭中的美軍啟發,開始注重隱身戰機技術,並在近年來研發出殲20戰機,就外形而言殲20在世界戰鬥機界算是大塊頭飛機,一些外媒甚至認為殲20戰機就是一架戰鬥轟炸機。對於我國空軍來說,利用它出色的隱身性配備精確制導武器,突擊對方縱深重要目標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而中國發展巡航飛彈,同樣也受到了美軍戰斧巡航飛彈的影響。中國東風-10(長劍-10)巡航飛彈被網友稱為解放軍新型「踹門先鋒」,其射程約2500公里,依靠先進的傳感器來尋找、識別並定位目標,通過通信系統向指揮部發送定位信息,美國推測其成本僅17.5萬美元,便宜且便於量產。

技術的優勢讓戰場幾乎變成了對美軍的單向透明。在戰爭的首輪空襲中,美軍出動F-4G和EA-6B電子戰飛機干擾伊軍雷達和通訊,F-117A隱形戰鬥機打頭陣空襲伊拉克防空火力網和飛機場等目標,迅速摧毀了伊軍防空系統。在隨後的地面行動中,美軍利用夜視器材的優勢全面壓制了伊拉克部隊。

聯軍發射了大量的BQM-74無人機,這些無人機引誘伊拉克人打開雷達,而美國海軍則派出了攜帶「哈姆」反輻射飛彈的F/A-18、2架A-6、8架A-7,由EA-6B和3架F-14伴隨掩護;美國空軍還派出了35聯隊的 F-4G飛機。當伊拉克雷達大量開機時,這些戰機紛紛開火。

如今的中國空軍也早已擁有了自己的反輻射飛彈,如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研製的CM-102型反輻射飛彈和從俄羅斯引進的KH-31P反輻射飛彈。而中國的「翼龍」無人機也已經發展成了搜索、跟蹤與攻擊一體化的空中平台,可以像以色列的「哈比」無人機,成為一種小型反輻射飛彈。

在奪得制空權後,美軍空中力量開始發揮對伊軍地面部隊毀滅性的打擊能力。AH-64阿帕奇直升機在對伊拉克裝甲部隊實施打擊時創下了輝煌的戰績。而在海灣戰爭後就成為美軍粉絲的中國軍隊,也在很多年後,裝備了自己的純正武裝直升機(非通用直升機改裝)武直10武裝直升機。

在海灣戰爭中,衛星通信有史以來第一次在兵力部署、支援和指揮控制過程中發揮了主要作用,可靠的高速數據處理系統支撐著精確制導武器作戰。在美軍通過單兵配備GPS接收裝置迂迴半個沙漠完成對伊拉克的包圍這種戰例刺激下,解放軍也開始對自身衛星定位系統的建設開始進行思考。

伊拉克兩伊戰爭時便在法國幫助下建設了當時中東最先進的綜合一體化戰略防空體系。空防司令部統一指揮4個地區防空作戰中心、16個截擊引導中心和70餘個防空指揮報告中心,引導所有防空單位、空軍基地和地空飛彈陣地,完成信息收集、分析傳遞、截擊機地面引導與地空飛彈系統控制等。

海灣戰爭時伊拉克軍的防空火力無論從密度還是先進程度都遠勝於當時的解放軍,然而開戰首日,伊拉克防空系統就遭受了嚴重的打擊。所有地區防空作戰中心均被摧毀。大量截擊引導中心和防空指揮報告中心被毀,不再正常工作。部分地區電力供應中斷,許多伊拉克雷達和地空飛彈成為擺設。

如今,中國已建起了相對完善的現代防空體系,在防空飛彈技術方面也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紅旗9的服役和參與海外競標表明我國已經掌握了第三代防空飛彈的技術。此外中國還裝備有S-300PMU2和紅旗16等先進防空飛彈,並即將裝備S-400防空系統,戰鬥力比海灣戰爭時有了質的飛躍。

當時,伊拉克空軍遭遇的潰敗也深深的刺激到了遠在東方的中國軍隊。要知道,到1990年,解放軍空軍的技術水平還不如伊拉克軍隊有優勢。當時伊拉克空軍有米格-23、米格-25和米格-29戰機,而解放軍空軍的主力飛機只有米格-21為基礎的殲7、殲8以及更老舊的米格-19(殲6)戰機。

美軍F-15等戰機都裝備了具備完善的下視/下設能力的脈衝都卜勒雷達。儘管米格29戰機上的NO19雷達也是脈衝都卜勒雷達,但下視能力卻不可靠,這讓伊拉克飛行員以為被美軍戰機雷達鎖定後,只要下降高度利用地面雜波掩護就可脫鎖,結果在與聯軍空軍空戰時吃盡苦頭。

如今的中國空軍,已在裝備領域擁有了巨大的進步,擁有目前世界上第二大的三代戰鬥機機隊,與海灣戰爭時已不可同日而語。同時,中國自主研製的第四代戰機殲-20也已經進入小批量試生產階段,是我國軍用航空領域的里程碑式的事件,也必將使中國空軍的戰鬥力更上一城樓。

儘管海灣戰爭是一場由空中力量決勝的戰爭,但100小時地面戰的強度與二戰後其它局部戰爭相比也毫不遜色,更讓中國軍隊看到了1980年代還讓自己提心弔膽的T-72坦克,被砍瓜切菜一般轟殺至渣……這讓與伊拉克軍隊有著相似裝備(平均水平甚至更差)和戰術體系的中國軍隊徹底震驚。

如今,中國軍隊已擁有99改、99式、96式等先進的第三代主戰坦克,跨越了海灣戰爭時期與美軍裝甲部隊存在的代差差距,而哈立德、VT系列外貿坦克的大量出口,也讓中國外貿型坦克逐漸走出了69式坦克在海灣戰爭中遭遇慘敗的陰影。

1990年代初的解放軍還是一隻以陸軍為絕對主力的軍隊,海軍只有近海作戰能力,不足以出第一島鏈作戰,空軍嚴重依賴地面指揮,作戰半徑小無超視距作戰能力,無對地精確打擊能力。在信息化和精確打擊面前,提倡敢打敢拼的解放軍,突然發現連跟敵人刺刀見紅的機會都沒有。

海灣戰爭促使中國軍隊開始反思。「軍隊要忍耐」之後,忍耐了近10年的中國軍隊發現與世界一流軍事強國已經出現恐怖的代差,而世界格局的突變卻並未讓中國擁有預期中的和平。當時,中國軍事領域的改革步伐遠遠比不上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改革。海灣戰爭為這種改變提供了契機和方向。

當然,海灣戰爭給中國軍隊帶來的並不只是負面的消息,伊拉克在蘇制飛毛腿B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海珊和阿巴斯戰術彈道飛彈,是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僅有的幾種能對聯軍造成大量傷亡的武器,雖然因為伊拉克自身技術實力問題,彈道飛彈並未讓戰局發生改變,卻為中國同類武器做出了啟示。

海灣戰爭後,中國軍事鬥爭準備的基點由應付一般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轉到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來。解放軍在提高機械化水平的同時,全力向信息化發展,並針對科學技術落後、軍費投入有限等實際困難,提出有選擇地發展先進武器裝備,即後來所謂的「撒手鐧」武器。

在此之後,中國軍方更是提出了「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並最終在近年來迎來裝備發展的井噴期。由此可見,一支軍隊落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落後而不自知,自知而不思改變。也許對於中國軍隊來說,驚醒和鞭策,才是海灣戰爭的真正啟示。本期的出鞘就到這裡,我們明天見。(責任編輯:王靜宇 SN194)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85396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