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艦彈道飛彈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彈道飛彈。很顯然,要「反艦」,那麼飛彈的彈道就不能完全在發射之前就被預定。至少在飛行軌跡的末端,飛彈必須具有依據目標的運動狀態而臨時進行自由機動的能力,只有這樣,反艦彈道飛彈才能命中在大海中航行的軍艦。圖為反艦彈道飛彈攻擊航母示意圖。
結構上的獨特之處
從傳統的定義來說,彈道飛彈就是在發射之後,遵循預先制定好的彈道,以接近拋物線的軌跡飛行的飛彈。彈道飛彈必有的部件是慣性制導儀(機械慣性陀螺或雷射陀螺),它能實時測量飛彈的加速度,從而推算出飛彈此時的飛行路徑,並與預先制定的彈道作比較。如果陀螺儀測量出飛彈偏離了預先制定的彈道,彈上相應的控制系統就發出指令,使飛彈改變飛行狀態,直至與預定的彈道吻合,這也是「彈道飛彈」一名的由來。
反艦彈道飛彈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彈道飛彈。很顯然,要「反艦」,那麼飛彈的彈道就不能完全在發射之前就被預定。至少在飛行軌跡的末端,飛彈必須具有依據目標的運動狀態而臨時進行自由機動的能力,只有這樣,反艦彈道飛彈才能命中在大海中航行的軍艦。反艦彈道飛彈是一種「非典型」的彈道飛彈,從目前國際上對此類飛彈形成的共識來看,一般認為,反艦彈道飛彈是一種復合彈道飛彈,它在彈道的上升段、中段與普通的彈道飛彈一般無大的差別,但在彈道的末端,反艦彈道飛彈的制導原理、制導系統與飛航式飛彈相似。
冷戰時期,美國研製的「潘興」-2中程彈道飛彈就是這樣的復合彈道飛彈。儘管它的打擊對象不是軍艦,而是大戰時蘇聯陸軍設置的前進後勤基地、裝甲集群駐屯地,但為了打擊這些位置隨時可能發生變化的目標,「潘興」-2 破天荒地在彈道飛彈上同時安裝了慣性制導、雷達地形匹配末制導兩套制導系統。在飛彈的上升段與中段,「潘興」-2 維持拋物線彈道。當進入彈道末端、飛彈重入大氣層後,「潘興」-2 的彈頭即開始打開減速裝置,使彈頭的速度逐漸下降,從接近3000 米/ 秒降低到1100 米/ 秒。當彈頭的速度降低到已不會引起黑障的時候,彈上的末端地形匹配製導雷達開機,掃描下方陸地,與輸入飛彈的電子地圖進行比對識別。此後,飛彈一邊在大氣層內滑翔,一邊使用氣動舵面,更精確地修訂航跡,直至精確命中目標。
複雜的制導系統和控制系統使得「潘興」-2 的外觀也與其他彈道飛彈顯得不同。傳統的單彈頭彈道飛彈,其彈頭內只有戰鬥部,因而在飛彈重入大氣層時,只剩下一個圓錐體扎向地面。而「潘興」-2 的彈頭除了一枚戰鬥部,還需要安裝整流罩、雷達、火控元件和飛行控制系統,因而「潘興」-2的彈頭又尖又長,外表呈流線型。彈頭最前端是整流罩,內部裝有雷達天線;接著是儀器艙,裝有雷達的控制系統、火控元件;接下來才是戰鬥部。
媒體公布的「東風」-21D 照片中,飛彈頭部也是又尖又長,這與「潘興」-2 的外觀可謂是異曲同工。不過,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說,服役於1985 年的「潘興」-2,安裝的制導雷達體積、重量偏大,在其20 多年之後才出世的「東風」-21D,彈上搭載的雷達在小型化方面應當有巨大的進步,即便是用較小直徑的雷達天線,也可能擁有比「潘興」-2 更遠的探測距離和更大角度的探測扇面。甚至「東風」-21D 有可能安裝小型簡易相控陣雷達,在獲得更好的探測精度、探測距離的同時,飛彈本身的體積還能進一步縮小。從成本上講,相控陣雷達的造價比傳統機械掃描雷達高,但對於反艦彈道飛彈這樣一種本身就比較昂貴、所要對付的目標更昂貴的武器來說,換用小型相控陣給全彈成本帶來的漲幅,或許也是可以接受的。
自從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便不再投入資
源發展中導,美國則早早將中程戰略打擊任務交給了核「戰斧」巡航飛彈。「東風」-21 飛彈研製於上世紀80年代,最初部署在東北及華北地區,用於對蘇聯遠東地區的要點進行威懾。90 年代中期的台海危機之後,「東風」-21 飛彈的常規彈頭型大量製造,主要部署在東南沿海。從結構上看,「東風」-21 採用二級布局,固體推進劑,火箭發動機、推進劑配方均與「巨浪」-1 潛射彈道飛彈相似。「東風」-21 的初期型外觀上也與「巨浪」-1 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從90 年代起,我國陸續推出「東風」-21 的改進型,其中「東風」-21C 的整體性能已相當先進,該彈採用了末端機動變軌體制以增強突防能力,這為發展「東風」-21D 型反艦彈道飛彈奠定了基礎。簡單地說,「東風」-21C 型飛彈在彈頭增加了變向機構以及相應的控制系統,「東風」-21D 型飛彈則是在「東風」-21C 的基礎上,再增加了主動雷達末制導系統以及星- 彈通信系統。
飛彈系統的構成
反艦彈道飛彈只是整個反艦彈道飛彈作戰系統的一部分。隔著兩千多千米,發射一枚彈道飛彈,就準確地命中一艘在海上自由航行的航空母艦,這顯然是個高難度的技術活,需要一個龐大先進的系統予以支撐。如果粗略地劃分,反艦彈道飛彈系統是由以下4 個部分組成:飛彈武器、發射平台、信息獲取平台、通訊/ 指揮系統。飛彈武器前文已有介紹,這裡主要介紹後三個分系統的情況。
發射平台不僅是彈道飛彈的發射車,它還包括了飛彈的彈道設定系統、飛彈基地,以及機動發射車的定位系統。發射平台必須連接在整個通訊/ 指揮系統中,以獲取彈道飛彈所打擊的目標參數,並依據戰役指揮機構的命令決定是否發射飛彈、發射多少枚。中國反艦彈道飛彈的發射,目前來看仍由二炮的中程彈道飛彈旅來執行,這意味著還需要在二炮和海軍之間「打通經脈」,在兩個軍種間統一數據格式和通信協議,建立一條通暢的數據鏈和指揮通道。
信息獲取平台是整個反艦彈道飛彈系統的關鍵。從戰役戰術的要求來說,信息獲取平台的使命是感知敵方水面艦艇戰鬥群的位置、航速、航向,以供反艦彈道飛彈裝訂射擊諸元。對敵方艦艇的監控應當是實時的,或至少是准實時的,否則反艦彈道飛彈無法進行準確的射擊,作戰效率大打折扣。目前可用於對敵方水面艦艇實施監測的裝備包括:海洋監視衛星群(約需15 顆以上的雷達偵查衛星組成群組);遠程長航時隱身無人機;大型預警機。此外,在必要的情況下,前出的我方水面艦艇、潛艇,如碰巧在雷達/ 聲吶探測範圍內發現了敵艦,也可以提供相關的信息。
通訊/ 指揮系統負責將上述三個平台連接起來。這個系統整合全戰區的裝備與作戰平台,使其相互協調。由於戰區總面積可能超過500 萬平方千米,戰區內的作戰平台與探測平台多達數百個,因此需要一套龐大複雜的系統來保證將戰區內的所有單元納入統一的指揮體系中,並保證其能正常運行。這一套系統以衛星通信為基礎,大部分設備與功能與當今的C4ISR 系統有相似之處,獨特之處在於星- 彈通信系統,即通信衛星與飛行中的反艦彈道飛彈直接聯繫,向反艦飛彈輸入敵艦新的位置和航向參數,即傳統意義上的中段修正指令,進一步提高反艦飛彈的命中率。當然,中段修正指令不是每次飛彈射擊都會用到,如果敵艦在我方探測平台第一次發現其蹤跡之後,仍傻不愣登地維持原來的航速和航向,那麼飛彈在飛行過程中,可以不需中段指令修正。但這一套系統仍然需要建立起來,以應對複雜的對海作戰環境。
作戰流程
遂行反艦作戰,第一步是必須發現目標。目前可由多個信息獲取平台、以多種手段對目標可能海域進行探測。如敵方艦隊正在進行通信或開啟雷達,可以無線電測向裝置對其進行概略定位。如果敵方通信時間足夠長或是通信頻段較為「原始」,無線電測向裝置甚至可以精確定位,那麼反艦彈道飛彈就可以根據這些參數立即發射。但一般情況下,精確定位需要對海搜索雷達或紅外探測裝置發現敵方艦隊,並對其進行一段時間的跟蹤。這樣不僅能對敵方艦隊進行精確定位,還能準確地知道敵方艦隊到底有幾艘艦、艦種分別是什麼,以便於指揮機構作出決策,我們到底要打掉對方多少艘船、打擊哪幾艘船。
接下來的流程,是信息獲取平台將獲取的信息傳回指揮中心,由指揮中心的計算機系統解算出射擊參數。如更高層級的指揮機構已作出「對敵方艦隊實施打擊」的決策並下放相應權限,參數就會發送至飛彈發射平台,並立即輸入到反艦彈道飛彈,飛彈隨即發射。
射程2500 千米的彈道飛彈最大飛行速度約2500 ~ 3000 米/ 秒,飛彈從發射到擊中目標約須20 分鐘。如敵方艦隊採取針對性的全速機動,在這段時間裡,敵艦可能機動約10 海里。如彈上的主動雷達末制導系統最大探測距離80 千米、雷達搜索扇面30°,理論上敵艦在20 分鐘內是跑不出末制導雷達的搜索範圍的。但為保險起見,還可根據信息獲取平台傳來的實時信息,讓在太空中飛行的反艦彈道飛彈進行一到兩次中段修正。
在接近目標所在區域後,飛彈進入再入段,早已與一、二級助推器脫離的彈頭張開阻力板,利用大氣阻力減速。當速度降低到4 馬赫以下時,包裹在彈頭外部的熾熱空氣電離層消失,飛彈雷達開機,主動搜索目標艦隊,並依據雷達獲取的敵方艦隊信息,識別出哪一個目標才是飛彈所要攻擊的目標。接下來的事情,就是飛彈與敵艦末端防禦系統的對抗了。
從上述作戰流程可知,反艦彈道飛彈並不神秘,它的所有分系統、平台都是我們可以理解的存在。搭建這樣一個龐大的作戰系統,也需要花費大量的資源,技術含量不亞於打造一支航母戰鬥群。不過這也是常理,世界上並不存在「投機取巧」的取勝之道。同時,反艦彈道飛彈也並非不可攔截的,海基反導系統、高性能的區域防空系統都對反艦彈道飛彈有一定的攔截能力。從中國目前的形勢來看,反艦飛彈並不是反航母唯一可行的方式,它的意義在於為中國新添了一種反航母的手段。畢竟「雙管齊下」甚至「多管齊下」,讓敵方的防禦系統、指揮系統疲於奔命,是一個非常有效、事半功倍的突破方式。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