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這個星球的北方之地,一個國家曾經輝煌一時,紅色鐵幕籠罩著其意識形態覆蓋的每一個地方,俄羅斯經歷了沙皇俄國的大起大落,見證了一個國家聯盟的解體,最終瘸腿的巨熊雖倒在了二十世紀的末端,但世界終究不是美利堅一人所支配,不管到哪一天,俄羅斯總是能夠站出來證明自己高昂的頭顱永不低下。
若想保全這個橫跨兩大洲的巨大國家,現如今最需要關注的就是天空的威脅,正如我們上期說到的那樣,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每一個人的頭頂之上。美利堅擁有蒼穹之盾,俄羅斯人這隻北方巨熊需要一張足夠保護自己的「天網」。
曾經「勝利女神」劍指蒼穹的那個年代,所有飛臨其視線的目標都為之膽寒,但唯一能夠與其匹敵的蘇聯也有著自己獨有的飛彈防禦部隊。現如今我國方才將「二炮」更名為「火箭軍」,而蘇聯人早在半個多世紀前的1959年12月17日就成立了「戰略火箭軍」。
▲蘇聯火箭軍標誌
二戰催生的核武器讓美蘇兩大國陷入了核競賽中,在這場沒有盡頭的賽跑中雙方都認識到核武器的毀滅性之巨大,當赫魯雪夫親自視察米亞-4戰略轟炸機後深刻意識到,這架飛機無法完成空襲美國並且返回的重任,那麼打擊美國本土就需要使用別的武器了。
▲戰略核武器
此時期科羅廖夫無疑是蘇聯火箭及戰略飛彈研究的領跑者,在繼承了德國戰後遺留下來的相關技術裝備後,蘇聯人迎來了屬於自己的飛彈時代。
作為蘇聯飛彈工業的集大成者,「金剛石—安泰」公司可謂撐起了毛熊飛彈防禦系統的脊樑,其之前最為傑出的飛彈防禦系統無疑是「S-300」,S-300作為當今世界上仍舊先進的飛彈防禦系統在美利堅「勝利女神」的光環之下硬生生撐起了一片紅色陣營的天空,早在1968年蘇聯就計劃研製一種三軍通用型的反飛機飛彈防禦系統,其代號為「S-500U」,最終產物便是S-300,原先計劃只用於防禦地方戰鬥機的飛彈防禦系統最終演變成現如今的全方位多功能飛彈防禦體系。
▲俄羅斯空天防禦體系構成
S-300分為三種型號,分別是S-300V(陸軍型),S-300F(海軍型),S-300P(空軍型),S-300在技術上有幾大先進:
一.採用了一種被叫做「TVM」的先進位導體制導技術,可以將地面制導雷達與飛彈測向儀指令合二為一,讓飛彈的實際有效控制距離明顯增加。
二.使用多功能相控陣雷達技術,實現同時控制12枚飛彈對空中6批次目標的打擊,做到多目標作戰能力。
三.也是其他飛彈防禦系統很難做到的一點,一般性來說飛彈防禦系統最頭疼的目標不是飛得非常高的物體,反而是超低空飛行的目標,而S-300獨特的垂直發射技術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發射升空後俯瞰目標,確定方向後再進行攻擊。
四.S-300基本採用車載,採用自主供電、遙碼通信技術和先進定位定向技術,使武器系統行軍轉戰鬥時間僅為5分鐘,反應迅速快捷。
五.能夠在幾乎所有環境條件下作戰,打擊面較廣,這在戰時是非常重要的。
六.S-300具有在一定條件下對自攜式干擾源作戰平台實施攔截作戰的能力。但該武器
系統不具備頻率捷變功能,工作在點頻狀態,容易被敵方干擾。
▲S-300飛彈防禦系統
與「勝利女神」一樣,「愛國者」的橫空出世讓飛彈防禦系統上了一個台階,褪去蘇聯紅色外衣的俄羅斯也依靠「金剛石—安泰」公司拿出了自己的新一代飛彈防禦系統,系統代號S-400。該系統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進行了秘密研製,原先對外宣布只是當做S-300P的改進型號而已,最終在1999年公諸於世,並命名「凱旋」。
S-400相比S-300可以說拉開了整整一代的技術差距,S-400不論是在毀傷目標範圍、毀傷效能,還是毀傷目標多樣性上,S-400 都明顯優於前身。
▲指揮中樞
S-400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與S-300PMU2系統基本相近, 也由指揮控制站和火力單元兩大部分組成。不過指揮控制站所控制的火力單元不是6個, 而是8個。指揮控制站由作戰指揮車和目標跟蹤與指示雷達車組成。S-400的指揮控制系統為86M6E , 該系統由54K6E 工作控制站和搜索雷達組成。高空搜索雷達為三坐標的64N6「墓碑」,或96L6E。低空為76NG /40V6 「蚌殼」 。搜索雷達負責責任空防區內的目標搜索,發現目標後, 自動向作戰指揮車傳送目標信息,作戰指揮車負責對目標進行威脅判斷,向各火力單元分配目標, 並下達射擊目標的指令。
S-400實裝的新型飛彈基本有三種,46H6主要對抗地方遠距離預警機與電子干擾機,最大射程400公里,採用主動、半主動二合一的制導模式,從此可看出,相比於S-300抗干擾能力不強的特點,S-400能夠在電子干擾的環境下進行對空打擊;
9M96E2中程防空飛彈,最大射程120公里,射高5到30000米(這5米是再一次刷新PAC-3那60米的心理底線了,巡航飛彈哭了),該飛彈速度1000米/秒;9M96E近程各項數據比E2略微差那麼一點點,但主要任務是近程防空,先過前面兩關再說。
其中9M96E/E2 型近、中程防空飛彈均採用慣性+指令+自主引導復合制導方式,具備很高的殺傷機率。兩型飛彈均採用垂直發射技術,在彈載巡航發動機工作之前,利用發射筒內的燃氣彈射裝置將飛彈推出發射筒。當飛離發射筒30米高時,巡航發動機開始工作,在彈道初始段和中段採用慣性+指令制導,在末段採用自主引導,對目標實施攔截。在對目標實施攔截之前,飛彈將藉助飛彈空氣動力控制系統完成超機動飛行,最大機動過載可達到20G。9M96E/E2的復合制導系統能夠隨時修正彈道軌道。
▲9M96E(前)與E2(後)飛彈
S-400的適配通用性非常好,從根本上滿足了俄空軍提出的「節省研發經費和實施小型化隱蔽部署」的戰術要求(能省則省)。無論在外形尺寸還是在彈載設備方面,9M96E/E2防空飛彈基本上達到了通用性標準的要求。唯一不同的是:為了提高飛彈的射程,9M96E2安裝了大推力巡航發動機。9M96E/E2飛彈對作戰飛機的殺傷機率為90%,對飛彈和無人機為80%,對戰術彈道飛彈為70%。此外,由於S-400系統的作戰性能遠遠超過了S-300PMU1,部署1套S-400即相當於部署3 套S-300PMU1。
▲S-400系統發射瞬間
▲高高昂起的發射筒
S-400火力單元除了飛彈發射車與供彈車以外,還有一輛多功能照射、制導雷達車,其實是在S-300P型的36N85雷達基礎上增加了一個環形天線,使得探測距離達到500到600公里,可同時處理跟蹤40個目標。除此之外,S-400還採用了十分先進的結構設計原理及現代化的支線通信系統, 這使它不僅實現了與空軍各級指揮機構的一體化, 而且也能保障其與其它軍種的各級指揮機構連成一個整體,系統靈活性也讓S-400的作戰效率大大提升。
▲S-400飛彈發射車
S-400還有一大特點就是兼容性極好,S-400除了可以搭載自身使用的飛彈外,還可以搭載S-300PMUl發射管和S-300PMU2發射管等。換句話說:沒有兼容補丁,不能打開office2003的office2010誰會去用呢?
這種新舊飛彈混裝的方式使得S-400在作戰狀態下具有極大的靈活性,看牌出牌的戰術也可以大大降低作戰成本。
一直以來,S-400與PAC-3誰強誰弱一直是備受矚目,事實上兩件裝備之間的比較並不能單單只看紙面數據的堆砌,美國PAC-3的主要任務就是反彈道飛彈,兼顧反飛機的任務,看一個人的實力就應該看與其同時期的對手的實力,敵方彈道飛彈高速度的提點讓PAC-3不得不練就一身遠距離、高精度的本領。反觀S-400,優勢作戰飛機數量明顯不敵美帝,並且現如今「防區外」攻擊的出現讓廣大國家的反導系統顯得力不從心,例如「金牛星」這類具有散布智能子彈藥的防區外發射系統和投擲距離更遠並帶有GPS的精確制導炸彈,以及日益泛濫的第四代隱形戰鬥機的服役列裝,都讓S-400更傾向於對抗低空及超低空突防目標的防禦。所以兩者在戰術作用上都算是互有千秋,不論是「蒼穹之盾」還是「北方天網」,美俄兩國的飛彈防禦系統想要真正成為國家可靠性的保護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片尾照例給大家推薦的是一首前蘇聯時代的歌曲,從此曲中我們仿佛感受到了那個逝去的紅色帝國的榮耀時代。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