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指印度在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艦飛彈的基礎上試製國產超音速反艦飛彈,這款飛彈的速度將會達到5000公里/小時。從這個指標來看,這型飛彈極可能使用了超燃衝壓發動機,現在的亞燃衝壓發動機是需要先把氣流減速後,才能進入燃料室,因此其速度很難達到4倍音速以上,這款飛彈如果研製成功,顯然會提高印度整體的反艦能力,實際上現有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艦飛彈就是印度人的「驕傲」,不但大批量地裝備了印度海軍,自大的印度人甚至叫囂要拿下100億美元國際市場的豪言,不過很快印度人就同美國採購魚叉BLOCK2反艦飛彈用於裝備美洲虎IM攻擊,頗讓人有點眼高手低的感覺。
印度和俄羅斯聯合研製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艦飛彈
印度已經訂購美國的魚叉-2反艦飛彈
眾所周知,印度獨立後奉行東西方奉源的所謂不結盟政策,即保持在大英國協的框架內,又與前蘇聯發展密切的雙邊關係。所以印度有著非常有利的武器外購環境,其武器裝備混雜著東西方的系統,在反艦飛彈方面冷戰時期印度大量使用的是前蘇聯的P-15(北約代號SS-N-2 )反艦飛彈,但由於這型飛彈體積和重量較大,難以掛載在印度空軍大量使用的美洲虎輕型攻擊機上面,所以印度空軍選擇了英國海鷹式空艦飛彈作為自己的機載反艦飛彈。海鷹飛彈是一型外界比較陌生的反艦飛彈,名氣遠遠低於西方同類的如美國的魚叉或者法國的飛魚反艦飛彈,使用範圍也比較狹窄除了英國和印度外,只有沙特和智利兩國。海鷹飛彈是英法聯合研製的瑪特拉飛彈的後繼彈,編號為P3T,由英國航宇系統公司研製,由於採用了TRI-60渦噴發動機,因此在重量上不但低於前蘇聯的反艦飛彈也要小於法國的飛魚,其重量只有585公斤,但射程卻達到了110公里,相比之下,法國的AM-39空射反艦飛彈重量接近700公斤,射程卻只有50公里,不到海鷹的一半,根據有關資料海鷹飛彈長為4.14米,直徑,戰鬥部半穿甲型,重量為230公斤,巡航時速為M0.85,制導方式為慣性加末段主動雷達導引方式,導引頭的探測距離為18公里,飛彈可以預編航線轉折點,能夠進行隨機規避飛行,從不同方向攻擊目標,另外該飛彈可以在離目標30公里處從掠海飛行高度爬升以便自己搜索目標。從性能指標來看其綜合作戰性能和魚叉飛彈相近。優於AM-39,但AM-39參加過實戰,並取得過戰果,所以其銷售額要遠大于海鷹反艦飛彈,所以對於武器來說,廣告效應有時也十分重要。
掛載海鷹飛彈的印度美洲虎攻擊機
印度空軍用於掛載海鷹飛彈的美洲虎編號為美洲虎IM,有趣的是美洲虎IM採用的卻是法國的AGAVE雷達(這型雷達也是少有的印、巴共有的電子系統,巴空軍幻影-5PA5也配備有此型雷達用於發射AM-39飛魚飛彈),AGAVE雷達工作在X波段,具備頻率捷變能力,探測性能為;對飛彈快艇大小的目標可以提供55公里的搜索距離,大型艦艇超過100公里,對戰鬥機的搜索距離為15公里。主要功能包括;空對海目標搜索、自動跟蹤與測距;為主動雷達制導武器提供目標指示;地圖測繪;輔助導航等。除了美洲虎外,海鷹在印度的載機還包括海鷂式艦載戰鬥機、伊爾-38和圖-142反潛巡邏機。對於印度來說,其主要的作戰對象巴基斯坦海軍當時射程最遠的艦空飛彈是標準-1,該飛彈配備在租借至美國的基林級驅逐艦上,由於標準-1射只有為40公里,而海鷹的射程足以在其射程之外發動攻擊,所以可以有效的壓制巴海軍艦艇編隊的防空火力。因此對於印度來說海鷹是一種比較適合的反艦武器系統。海鷹雖然性能較好,能夠滿足印度現階段及近期的需要,但其最大的敵人恰恰是它自己,首先海鷹的艦載型在國內沒有競爭過魚叉飛彈,空艦型隨著其主要載機掠奪者的退役而退役,另外生產商BAE系統公司在上世紀歐洲防務公司整合中將剝離自己的飛彈部門,後者與EADS等其他歐洲公司的飛彈部門聯合成立了MBDA公司,由於在國內都沒有得到重視,所以海鷹並沒有進入MBDA的產品序列中。這樣就意味著海鷹飛彈生產線的關閉,生產商對其的技術支持及零備件的供應也會逐漸停止。因此印度使用、維護海鷹飛彈會越來越困難。另外美洲虎IM的航電系統也逐漸陳舊,老化,隨著法國超級軍旗攻擊機的逐漸退役,對AGAVE雷達的後勤支持也越來越有限,所以印度需要一種新的反艦系統來替代海鷹退役留下的空白。
印度選擇ELTA的EL/M-2032火控雷達升級美洲虎攻擊機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印度就選擇俄羅斯的寶石反艦飛彈作為新一代反艦武器系統,新的反艦飛彈由印度和俄羅斯聯合生產,編號為PJ-10「布拉莫斯」。但其存在的問題和P-15一樣,重量和體積仍舊較大,難以掛載在美洲虎IM攻擊機上面,在這種情況下印度空軍決定對美洲虎IM進行航電升級並尋找新的機載武器系統,作為布拉莫斯投入使用前的過渡。改進後的美洲虎IM採用了以色列埃爾比特公司的EL/M-2032脈衝都卜勒火控雷達,該雷達同時還用於印度海軍的海鷂戰鬥機的升級,LCA的初期量產型號也將採用此型雷達,雷達工作在X波段,功率2KW,重量低於100公斤,對於戰鬥機大小 的目標可以提供超過70公里的探測距離。其對海模式包括;海面搜索與連續跟蹤;逆合成孔徑目標識別等,對於 中型艦艇可以提供超過200公里的探測距離。以色列雷達的雖然解決美洲虎IM的航電老化的問題,不過問題隨之而來,其無法使用當時印度大量引進的俄羅斯KH-35天王星反艦飛彈,俄羅斯不願意將自己飛彈的核心參數提供給以色列,這實際上和泄密給美國沒有什麼分別。而印度自己又缺乏將兩者整合的能力,所以印度空軍選擇美國的魚叉飛彈作為改進後的美洲虎IM攻擊機的裝備。據報道印度空軍採購的魚叉飛彈的型號為AMG-84L,屬於BLOCK-2批次水平,與早期飛彈相比,其重點提高了飛彈在沿海/岸複雜條件下的作戰能力,其制導系統採用了霍尼維爾公司的HG1700慣導系統(用於JDAM)和科林斯公司的GEM- 3衛星導航接收機,基於MOTO公司的68040晶片的任務計算機及軟體,新的任務計算機及軟體可以裝入海岸資料庫以進行精確導航和識別目標,高的導航精度可以讓飛彈飛越陸地或者從島嶼或者其他人工環境中將目標識出來。飛彈最多可以設置8個航線轉折點,「魚叉」BLCOK-2最大的特點可以深入海岸線攻擊內陸100公里範圍的面積目標,如飛彈陣地、機場及大型建築物等。AGM-84L飛彈長約4。6米,重量約690公斤,射程150公里。
印度空軍最初打算在蘇-30MKI裝備3枚布拉莫斯飛彈
印度海軍試射布拉莫斯反艦飛彈
印度陸軍裝備的陸攻型布拉莫斯
為了避免海鷹飛彈受制於人狀況,印度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發展自己的反艦飛彈,由於其技術實力薄弱,只能尋找國外合作夥伴提供技術支持,恰好當時俄羅斯3M55「寶石」超音速反艦飛彈由於經費不足,難以繼續發展,於是兩者一拍即合,決定聯合研製布拉莫斯反艦飛彈,實際上當時「寶石」反艦飛彈已經基本研製成功,所以布拉莫斯飛彈實際上就是印度引進技術生產的飛彈。布拉莫斯採用了亞燃衝壓發動機,時速M2.9,重量在3噸左右,射程290公里(高空彈道),低空射程為120公里左右。性能較好,所以印度決定在海、陸、空三軍大量裝備該型飛彈。

由於重量較大,布拉莫斯的機載型目前只有蘇-30MKI才能掛載,無法裝備在美洲虎這樣的輕型攻擊機的上面,所以印度還要進口魚叉反艦飛彈,機載型布拉莫斯反艦飛彈取消了飛彈頭部的脈衝發生器,其在飛彈垂直發射時工作,確保飛彈朝目標方向飛行,固體火箭助推器也被減小,因此飛彈重量降低了500公斤,但其他性能沒有改變,如時帶仍舊為M2.8,射程為290公里。其他改進還包括增加一個可以拋棄的彈頭整流罩,以改善飛彈的氣動特性,為提高飛彈投放時的穩定性,在彈體增加了一組尾翼。這是識別其的重要特徵。除了飛彈本身改進外,蘇-30MKI的改進包括;機載BARS雷達添加了對海工作模式,在任務計算機內添加相關的介面及加強掛架等,印度空軍最初的計劃在一架蘇-30MKI裝備3枚布拉莫斯飛彈,即左右翼下各一枚,機腹掛第3枚,但蘇-30MKI負荷能力最強的翼根掛架最多只能掛載2噸的飛彈,而機載型布拉莫斯重量超過2噸。因此如果要掛布拉莫斯飛彈要對這兩個掛架進行加強,同時還要對機身進行加固,這不可避免的會造成戰機重量的增加,因此印度空軍決定先在機腹上面掛一枚布拉莫斯飛彈。印度空軍原計劃在2004年開始空射型布拉莫斯的試驗,但相關的試驗的進展並不順利,首先全技術狀態的蘇-30MKI到2004年底才交付,這批戰機裝備的BARS雷達才具備完整的空空、空地/海工作模式,根據有關資料BARS對海模式包括;海上搜索、遠程搜索、動目標選擇等,雷達可以在對海模式下同時跟蹤2個目標,並且發射飛彈攻擊其中的一個目標。另外戰機與飛彈的一體化工作也困難重重,原定於2007年開始的飛行試驗也沒有如期進行。因此印度空軍原定在2008年裝備空射型布拉莫斯反艦飛彈的計劃被推遲到2012年。
後期已經減少為1枚
與亞音速反艦飛彈相比,布拉莫斯反艦飛彈的優點在於;其速度是前者的3倍,這樣就大大縮短了對方防禦系統的反應時間,同時高的速度還有助於減少中段制導的誤差,以及目標運動對雷達導引頭捕獲能力的影響。另外速度越高意味著飛彈的動能越高,摧毀能力也更強,但其也不是完善無缺,速度快帶來的缺點就是;燃料消耗大,為維持較遠的航程,飛彈需要的燃料就較多,因此飛彈的重量和體積都很大,幾乎是亞音速反艦飛彈的3倍,最明顯的例子,布拉莫斯飛彈的重量近3噸,低空彈道時射程還不到130公里,而魚叉飛彈重量僅為800公斤左右,射程已經超過150公里,最新的更是超過了200公里,重量和體積的增加,對於載體的性能影響較大,另外飛彈的雷達及紅外信號都增加了,特別是後者由於氣動加熱,其紅外信號比亞音速飛彈要高50倍左右。由於較短的信號處理時間也限制其雷達導引頭的電子對抗能力,另外考慮到對彈體結構影響,超音速飛彈在機動性能方面也低於亞音速飛彈。
對於配備有神盾系統的戰艦來說,布拉莫斯威脅有限
因此對於普通艦艇編隊來說,超音速反艦飛彈威脅十分巨大,這是因為對於常規機械掃描雷達來說其需要對目標掃描2-3次才能進行目標確認,顯然這對於抗擊超音速反艦飛彈來說是十分不利的,但對於採用了神盾系統艦艇編隊來說,其相控陣雷達在探測到目標後可以在計算機控制將波束回頭掃描進行目標確認,其反應速度快的多,另外隨著紅外探測系統普及,水面艦艇編隊對超音速反艦飛彈的探測能力也得到提高。同時超音速反艦飛彈較大的體積使得其更加容易被採用主動雷達制導和紅外製導的艦空飛彈攔截。儘管印度一再聲稱布拉莫斯在500噸級以上的艦艇就可以使用,但是俄羅斯最新的20380「守護級」護衛艦卻使用了KH-35「天王星」反艦飛彈,最新的21956型大型飛彈驅逐艦則使用了「俱樂部『反艦飛彈,這似乎意味著俄羅斯對這種飛彈持保留態度,
俄羅斯守護級護衛艦沒有採用寶石反艦飛彈
對於布拉莫斯或者這一代的超音速反艦飛彈來說,其出路在於提高飛彈的速度,以便利用射程遠的高空彈道,來彌補面對現有亞音速反艦飛彈射程不足的缺點,但是現有的艦載防空飛彈的速度在M4左右,新一代飛彈必須超過這個速度才能突破艦載防空飛彈系統的攔截,這對於現有的亞燃衝壓發動機來說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因為飛彈在超音速飛行,進氣道內的氣流速度也超過音速,為了保持燃料的穩定性,必須把氣流的速度降低到亞音速,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由於氣動加熱,其產生的溫度會急劇升高,從而超過飛彈材料的承受程度,所以現在出現了超燃衝壓發動機,就是讓氣流直接「沖「進燃料室進行燃燒,以便獲得更高的飛行速度。但是在如此高的速度下如何讓燃料穩定的燃料是一個難題,雖然各國都在大力發展超燃衝壓發動機,但是離實用還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
超燃衝壓發動機是各國發展的重點,但離實用還有一段距離
印度由於國際環境較好,在武器裝備發展向來有喜新愛奇的特點,承然,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並將其國產化,提高國產系統的研製起點,不失為一種較好的辦法,但如果不結合切身實際,總想著新、奇,就會造成系統指標光明無限,定型長路漫漫的局面,LCA和阿瓊就日子明顯的例子,布拉莫斯也是如此,引進之初印度希望這是一種三軍通用的反艦/陸攻多用途飛彈,但現在看來連機載反艦飛彈都統一不了,不但現有的美洲虎IM、海繇等戰機無法掛載,就是即將服役的米格-29K也無法使用,這意味著印度又要進口新一種機載反艦飛彈,亞燃型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艦飛彈還未吃透,又要上超燃型,一個人如果有豪情壯志固然可嘉,但是超過自身的實力,恐怕就是誇誇其談了。
LCA可謂是印度眼高手低的一個代表
對於落後的國家來說,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系統,確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超過自身的實際,無法消化,可能就會陷入引進-落後-再引進的怪圈。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844585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