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曼哈頓計劃接近尾聲,1945年7月16日,鈽彈「小玩意」在美國空軍基地試驗場引爆。此後一個月內,鈾彈「小男孩」和鈽彈「胖子」先後落到了廣島和長崎。
1939年8月2日,羅斯福總統收到了愛因斯坦的一封信。信中,這位著名科學家鼓勵美國研發核武器,以防納粹德國領先。
在這封信和一些其他委員會報告的影響下,羅斯福總統授權國防研究委員會開發核武器,並於1941年6月28日簽署8807號總統令,成立了由范內瓦·布希(Vannevar Bush)為首任主任的美國科學研究局。
為了直接解決核研究的需求,該辦公室又成立了由李曼·布里格斯(Lyman Briggs)牽頭的S1鈾委員會。
S1鈾委員會會員
1941年12月18日,也就是日本偷襲珍珠港後不久,S1鈾委員會舉行了首次正式會議。參會的有美國頂尖的科學家,包括亞瑟·康普頓(Arthur Compton)、艾格爾·莫弗瑞(Eger Murphree)、哈羅德·尤里(Harold Urey)和歐內斯特·勞倫斯(Ernest Lawrence)等人。
他們決定推動探索多種提取鈾-235的方法以及不同的反應器設計。1942年6月,這一提議最終得到了羅斯福總統的批准,並獲得了項目資金。
最初該研究項目被稱為「替代材料開發」(Development of Substitute Materials),8月13日,又根據所在工廠區域被重新定名為「曼哈頓」。
1943年8月,英美簽訂《魁北克協議》,共同合作研製核武器。著名科學家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奧托·弗里希(Otto Frisch)、克勞斯·福克斯(Klaus Fuchs)和魯道夫·皮爾斯(Rudolf Peierls)等人也加入到曼哈頓計劃中。
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和漢福德研究中心主要從事鈾濃縮和鈽生產。在鈾濃縮工藝中,該團隊曾使用包括電磁分離法、氣體擴散法和熱擴散法等多種濃縮方法。
由奧本海默領導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負責原子彈最後的製造。科學家們早期的工作主要聚焦於「槍式法」設計。該方法是將一片鈾235射入另一片,由此產生核鏈式反應。這種方式被證明對開發鈾彈的前景光明,但對鈽彈則要差一些。
世界第一顆原子彈「小玩意」
由於在原料方面鈽比鈾相對更充足,科學家們於是開始開發用於鈽彈的「內爆法」。1944年7月,曼哈頓計劃的大部分精力已集中於鈽設計,鈾彈不再是重點。
1945年初,漢福德中心三座反應堆所生產的濃縮鈽被不斷運往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這些材料被用於第一顆原子彈試驗,以及最終投降長崎的原子彈「胖子」(Fat Man)。
原子彈「胖子」(Fat Man) 原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843592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