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海軍遠洋活動的日益頻繁,中國艦隊需要一個可靠的空中防禦力量。未來隨著中國海外貿易的不斷深化拓展,中國航母戰鬥群將成為一支戰略機動力量為中國的海外利益保駕護航。
在2015年的最後一天,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楊宇軍在例行記者會上證實,中國「正在自主開展設計和建造」第二艘航空母艦,並稱建設工作正在大連進行。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網站1月8日就發表文章對中國第二艘航母,也是第一艘國產航母進行了猜測。

儘管在製造航母上中國可以說是毫無經驗,但好在中國可以從遼寧艦的老家烏克蘭獲取大量的資料,這是必須的基礎性活動。中國面臨著世界主要海軍強國都面臨過的問題——儘管急需擴充海軍實力,但是面臨著一些專業知識和經驗的缺乏,只能通過詳細的圖紙來轉化這一劣勢。此前有消息稱,中國從烏克蘭獲得的遼寧艦的圖紙重達數噸。儘管中國海軍可以從海外追求更多的技術,但是中國現在需要眾多新型的潛艇、驅逐艦、護衛艦、兩棲艦等艦隻,這需要中國具有足夠的自主設計人員和足夠強大的專家陣營。而且就目前來說,中國潛艇部隊的優先級比航母更高,必須優先投入。所以,出於這個原因,第二艘航母很可能只能是基於遼寧艦的藍圖來設計而並不能另起爐灶完全創新。

熟知造船的人都會明白,如果沒有相關圖紙,對「瓦良格」的改裝就無法進行。從基本功能上看,圖紙可以分為系統圖紙與製造圖紙兩類。前者主要反映設計者的設計意圖,面向產品功能,而後者則是用以指導製造者如何動作,面向產品裝配。而在航母建造(包括改裝)這個極為複雜工作中,缺少圖紙,特別是製造圖紙,結果將是災難性的。徐增平兩次從烏克蘭黑海造船廠取走的,很可能就是製造圖紙。

首先我們能通過圖紙知道「瓦良格」在建造中使用的是何種材料(這裡不但包括鋼材等建造材料,也包括焊接、塗裝材料等),這既能夠為中國建造國產航母時選擇材料提供借鑑,也能夠為改裝中使用合適的替代材料提供標準。其次,圖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瓦良格」號的船體結構強度特點,從而在船體以及艦島的內部改裝時避免結構性損傷。比如原來的「花崗岩」反艦飛彈發射裝置就被取消,沒有圖紙的幫助是難以實現的,並且要冒極大的技術風險。第三,「瓦良格」號內部艙室極為複雜,圖紙可以儘可能避免操作人員面臨受傷甚至生命的風險。第四,圖紙可以為改裝「瓦良格」號提供流程控制參考,可以在全局上指導「改裝工作」。有了製造圖紙,中國不但能夠對「瓦良格」號實施改裝,還能夠深入了解大型航母設計、建造的一些極為重要的核心機密信息。

因此,中國能從烏克蘭獲得「瓦良格」號及其圖紙,客觀上極大促進了中國上馬航母的決心和速度,提升了中國航母的「准入門檻」。如果沒有「瓦良格」,中國即使後來上馬航母,技術的風險性和挑戰性也會大大提高。像中國這種「撿洋落」只有在冷戰結束這種類似改朝換代的世界重大政治格局轉折才能出現。這個機會,幾乎是「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
隨著第二艘航母的建造,將給大連的造船廠提供更多的經驗,同時這將為未來的中國第三艘航母更大的話,那麼在設計階段就需要更多的時間,而且相關的風險也會越大。比如說,中國希望航母艦載機起飛更有效率,那麼就需要用到彈射器,儘管有一些證據表明中國正在研發和美國福特號航母上同類的電磁彈射器,但是中國海軍需要面臨這樣的選擇——是否採用這一新技術,還是使用內燃飛機彈射發射系統,或者是採用更原始更複雜的蒸汽彈射系統。儘管中國海軍的建造速度很快,但是第三艘航母仍然不太可能會在2025年前服役。

需要明白一點,中國的航母計劃不太會是針對美國,至少在中期不會,中國海軍必須敏銳意識到,遼寧艦和美國海軍任何的航母戰鬥群的戰鬥力都相差甚遠,而且中國這一新單位剛剛成立,還很脆弱無法承擔大規模高強度的攻擊。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