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海軍造新艦誓言趕超中國 結果一再被這個盟友坑

「加爾各答」級驅逐艦是未來印度航母最重要、作戰能力最強的護航艦艇。印度海軍高層曾經有過美好的設想:在2015-2020年間逐步控制印度洋的大部分,並將影響力擴大到東達太平洋、西達地中海、南至南極洲、甚至繞過好望角而遠達大西洋的廣大區域,而且對蘇伊士運河、霍克海峽、荷姆茲海峽、馬六甲海峽、巽他海峽五大戰略水道構成有效的控制態勢。

為了趕超中國,印度政府提出海軍未來30年發展規劃,要求在2015年前後將大中型水面艦艇增加到30餘艘,潛艇增至20餘艘。印海軍會議還確定了《海上能力遠景規劃》,設想到2020年印度海軍將獲得160餘艘艦艇。這些計劃中最關鍵的就是自行設計建造4萬噸級「藍天衛士」號航母、國產核潛艇以及大型相控陣隱身驅逐艦。

早在1996年,印度海軍就已經著手設計「德里」級驅逐艦之後的下一代驅逐艦,計劃命名"Project 15A驅逐艦」,由馬扎蘭造船廠負責研發。該計劃可以看做是「德里」級的隱身+相控陣系統的改良版,主要改進是強化艦體隱身設計以及武器裝備,使用義大利提供的輔助軟體進行減小艦體雷達截面積的設計,滿載排水量增至7000噸。最初Project 15A命名為「班加羅爾」級,後來則改稱為「加爾各答」級。印度在2000年5月批准建造3艘「加爾各答」級,平均每艘花費380億盧比(約9.5億美元)左右。

2009年3月中旬,印度國防採購評議會又決定增購4艘進一步改良的Project 15B飛彈驅逐艦,建造工作預定在完成前三艘Project15A之後展開。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之後,艦載相控陣系統已經是世界大國海軍普遍的裝備,隱身技術也已是家常便飯。可印度基礎工業非常薄弱,要推出新型戰艦不得不求助於世界海軍強國。

在動力系統方而,印度一開始求助於美國,美國當時答應給予最新的LM2500G4型燃氣輪機,這使印度海軍高興了半天。結果印度進行核試驗後,美國進行了制裁,答應出售的燃氣輪機也被取消了。無奈的印度海軍不得不沿用了「德里」級的燃氣動力系統,繼續採用烏克蘭的4台DT59燃氣輪機和2台KVM-18柴油機。雖然沒有得到最新的燃氣輪機,但有著「德里」級的使用經驗,這一難關也算是渡過了。

接下來就是相控陣系統,一開始印度計劃採用以色列「巴拉克-8」防空系統中的相控陣系統,但因為技術難度大,這一防空系統遲遲沒能交付。拖到2006年,美國人又跳了出來,說可以向印度出售3套「宙斯盾」系統。喜出望外的印度海軍放慢了艦艇的建造速度,開始與美國人談判,結果談了三年多,又因為美國人限制太多而再次作罷。這一結果迫使印度人鐵了心使用以色列的有源相控陣雷達,那怕等到海枯石爛也在所不惜。

艦載反艦武器採用了俄印聯合研製的「布拉莫斯」反艦飛彈和垂直發射系統。因為該系統已在「什瓦利克」級護衛艦上採用,算是成熟技術,所以難度不大,沒有成為該艦建造中的攔路虎。

讓印度海軍糾結的另一大問題是防空飛彈。印度一開始相中了法國的「紫苑」艦載防空系統,並試圖將其中近程型全部引進,但法國開價太高,幾經反覆印度最終不得不放棄。這時,精明的以色列人盯住了這塊蛋糕,恰到好處地抓住了機會。當時印度已經開始採購以色列的「巴拉克-1」艦載防空飛彈,雙方合作不錯,裝備性能良好,價格也能接受。以色列遂趁熱打鐵,在2007年由負責研製「巴拉克-1」艦載防空飛彈的IAI公司主動邀請印度參與研製新型「巴拉克-8」防空飛彈,印度迅速指派DRDO組織參與合作項目,並為此投入資金多達3.3億美元,還把該項目稱為「遠程艦空飛彈」計劃。2009年底,以色列和印度簽訂「巴拉克-8」飛彈第二階段研製與生產合同,價值11億美元,預計2017年向印度海軍交付首套「巴拉克-8」防空系統,裝備「加爾各答」級驅逐艦。

由於以色列的「巴拉克-8"系統還遙遙無期,而下水後的驅逐艦又不能一直泡在水裡,更不能「裸奔」去作戰,因而萬般無奈下,印度人再次向俄羅斯求助。俄羅斯立即推薦了新發展的「施基利」垂直發射中程防空飛彈系統,系統採用集中配置模塊式結構,每個標準模塊可裝12個圓筒形飛彈發射箱,一個基本發射單元含12枚飛彈,適裝於1500噸級以上的各種艦艇。經過測試,印度海軍發現性能符合要求,於是前三艘快要完成的艦全部安裝垂髮的「施基利」中程防空系統。

說來說去,由於印度軍工基礎太差,又沒什麼技術儲備,而高層又好高騖遠,制訂了遠非印度技術力量可以達到的標準,以致整個戰艦的建造過程長達10年之久。但這型戰艦的建成,還是使印度躋入擁有相控陣戰艦的陣列,意義非同一般。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83507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