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提到中國的戰鬥機你必然會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俄羅斯的影子。而近幾年中國正在擺脫這樣的狀況,走自主生產研製道路的中國終於有了自己的完備的軍工體系,其中空軍裝備表現尤為突出。
殲-31是國產新型隱形戰鬥機,也是中國空軍首款具有隱身性能的戰機。最早出現在世人面前是在2014年的珠海航展上,一經展出就受到國內外媒體的高度關注。更有外媒猜測殲-31機動性能將超過俄羅斯現役戰機蘇-35「眼鏡蛇」,而一陣掀起一股殲-31熱潮。
上圖中殲-31做的動作技術難度非常的高,叫做:「空中眼鏡蛇」,原名「布加喬夫機動」。具體說來就是飛機從水平狀態進入,機頭上仰,達到120度迎角,然後保持此姿態和高度繼續作水平動作,此時飛機速度迅速下降,飛行員迅速操縱推力矢量控制系統,電傳操縱鴨翼和水平尾翼,使飛機低頭俯平,直至退出。
這項動作由蘇聯飛行員威克托·布加喬夫首創,它最初現身於1989年6月的第38屆巴黎國際航空航天展覽會上。當時他正式駕駛著蘇聯新型蘇-27進行飛行表演:
當時威克托·布加喬夫駕機升空後大角度爬升,突然間,蘇-27機頭抬起並越抬越高,最終變成了機尾在前,機頭在後,仰立著懸停在巴黎的上空。幾秒鐘後,機頭重新落下恢復平飛狀態。因其過程就像發怒時高昂頭部的眼鏡蛇一樣,故被形象地稱為「眼鏡蛇機動」。後來為了紀念布加喬夫這位天才的表演者,這種飛行動作 亦被稱為「布加喬夫機動」。
從隱身性能上看,殲-35更像是美國新型隱身戰機F-35,兩者都未採用鴨翼,這方面中航工業可能做出了相關妥協,因為在殲-20上我們可以清楚得看到鴨翼的存在,鴨翼的應用有利於飛機機動性的提高。但是也有其缺點,就是鴨翼使得整個戰機的隱身性能就大大降低了。
從氣動布局上看,超音速飛機的氣動外形設計,有一個必須遵守的指標叫超音速面積率,該指標是個此類飛機設計的基本規律。
從俄羅斯蘇-35身上就可以清楚的看 出,蘇-35家族中,蘇-35BM跟標準的蘇-27S氣動布局類似,而完全不同於舊蘇-35/T10M。與後者相比,蘇-35BM取消了前翼,垂尾改回蘇 -27標準的切角狀,尾錐也要小一些,估計是新一代後視雷達體積縮小的緣故,機翼後緣為全翼展襟副翼。
從 戰機的核心部件發動機上看,殲-31採用兩台俄制RD-93發動機,這種發動機屬於中型發動機,這種發動機在美國那肯定是淘汰的產品,因為他們有更為先進 的發動機技術。
但在中國身上可謂是恰到好處,因為目前中國自主研發的國產發動機還處在試驗階段,還不能實現大規模生產。這就導致殲-31自從一出身就患有 「心臟不健康」的毛病,所以中航工業經過權衡,加裝兩台中型RD-93發動機以彌補其動力上的不足。
若換上目前正在研製的國產新型發動機,今後達到超音速巡航應該沒問題。將來殲-31的超常規機動能力肯定會超過「眼鏡蛇」,航程也會更大。同時,由於殲-31的彈艙尺寸比更大,其攜帶的中距攔射彈的射程可能更遠,雷達的探測距離相應也會更遠。
中國的空軍發展就像是在長跑比賽中起步能力不足的長跑運動員,想要彌補先天性起步晚的致命弱點,就必須做一個後髮型選手,藉助國外研究戰機的相關經驗,幫助中國自主化研究。從而實現趕超,不光是中國空軍,全軍也是如此。
向殲-31年輕的設計師和工程們致敬!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833662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