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Christian Beekman
在美國經歷的多次戰爭中,當特定的情況和環境需要特別的武器時,美國軍隊採用了許多非同尋常的小型武器。
從大名鼎鼎的加蘭德M1步槍到今日的M4和M16步槍,美軍步兵攜帶的標準步槍是他們隨處可見的標誌性武器。但是在美國經歷的多次戰爭中,當特定的情況和環境需要特別的武器時,美國軍隊採用了許多非同尋常的小型武器。
1.斯丁格機關槍(Stinger Machine Gun)
這款二戰時期的機槍並非來自美國武器設計專家或軍隊的軍備委員會,而是海軍陸戰隊第五師的幾名士兵創造出來的。斯丁格機槍以白朗寧M1919機槍安裝在飛機上的版本ANM2(上圖所示)為基礎,用M1卡賓槍托,簡易扳機,白朗寧自動步槍兩腳架和簡易的100發彈匣等部件組裝而成。
因為是基於ANM2改造而成,斯丁格機槍的發射速度可達每分鐘1200發以上,是普通M1919機槍的三倍。就一名步兵能夠攜帶的武器來講,斯丁格機槍確實是威力無比。1945年2月19日硫磺島登陸時,托尼·斯泰因下士證明了這款機槍的威力。
在一開始的兩棲部隊進攻時,斯泰因用斯丁格機槍一人就壓制和攻擊了多座敵軍碉堡。為了跑得更快,斯泰因脫掉了靴子和頭盔。他在海灘上一共往返八次,回收了許多武器,搬運了許多傷員。
斯泰因在3月1日的行動中犧牲。因為斯泰因孤身使用斯丁格機槍的英勇行為,死後被追授了榮譽勳章。
斯丁格機槍是很稀有的一款武器。當年只造了六把,今天一把也找不到了。然而它見證了心靈手巧,獨具匠心的士兵們如何從手中的小型武器中創造出了更大的威力。
斯丁格機槍也預示了中型或通用機槍的概念,像今天的7.62x51毫米的M240機關槍就是典型的中型機槍。
2.M3卡賓
雖然看起來像是巴克·羅傑斯科幻小說中的道具,這款武器在當時是相當超前的。它的原型最早出現於二戰後期。這款武器一開始被稱為T3,它在特製的M2卡賓槍身上安裝了早期版本的圖像增強鏡和由外掛電池供電的紅外線發光器。
在進攻沖繩時美軍曾使用了幾部T3卡賓槍,並造成了日軍的大量傷亡。這款槍在防範對美軍防線的夜晚滲透上也發揮了有效作用。二戰結束後,T3改進後的版本可以通過轉換器安裝到標準的M1和M2卡賓槍上。這款槍後來被命名為M3,它安裝了改進後的鏡片,將視線提升到約114米。
M3也曾在韓戰中服役,但是它在軍隊並不是很受歡迎。笨重的電池包,容易損壞的電子元件,火力較弱的30毫米口徑,這些都難以說服士兵們把手中2.7公斤的步槍改造成15.4公斤的怪物。但是M3展示了夜間作戰武器的潛能,為今日的紅外和熱感武器搭建了舞台。
3.「研究和觀察」小組改裝的RPD機槍
說到RPD機槍人們一般會想到早期蘇聯軍隊和各種第三世界的軍隊裝備。然而,一個非比尋常的美國小組對這種機槍進行過非比尋常的改造。
越戰期間,在看起來無害的「研究和觀察小組」(Studies and Observation Group)名義下,駐越南的軍事協助司令部組建了一支「黑色」特別行動小組。這個特別小組由陸軍特種部隊,海報突擊隊,和海軍陸戰隊偵察部隊的人員組成。1965年到1966年間,該小組獲准開展進入寮國和柬埔寨的跨國境行動,目的是偵測和阻斷胡志明小道的物資運輸。
因為行動的隱秘性質,研究和觀察小組的人員經常攜帶非美國產的武器展開行動。
蘇聯小型武器設計師瓦西里·捷格加廖夫在二戰後期設計了RPD機槍。RPD採取了和著名的中型步槍AK-47一樣的7.62x39毫米口徑。
因為在越共和北越軍隊里占有重要地位,RPD很適合研究和觀察小組的非常規需求。但是他們還對它進行了進一步改造。他們把槍管從導氣管(gas tube)尾部截斷,並且縮短了槍托,這樣槍的總長縮短到只有79厘米左右。小組人員還改進了彈鼓,裝彈數目從100顆增加到125顆。在彈鼓裡還添加了油氈以降低內部的震動。
通過這些改進,小組人員創造了一款緊湊然而仍然可操控的機槍,僅重5.4公斤。如果研究和觀察小組的一個偵查小隊想要甩開人數眾多的敵軍追擊,這款定製的RPD將是最佳的便攜武器。
4.中國湖榴彈槍
越戰見證了榴彈槍的數次演化。M79取代了老式的步槍頭套栓式榴彈發射器(rifle muzzle spigot-type launchers);槍管下安裝發射裝置的榴彈槍XM148(underbarrel mounted XM148 launcher)也進入了測試階段。但是一些特種作戰單位還是不太滿意。在越南作戰的海報突擊隊使用了M79和XM418,但是覺得一次只能發射一枚榴彈還是太弱,而使用彈匣裝榴彈的發射裝置又很不可靠。海豹突擊隊要求更好的武器。
突擊隊員獲得的武器是一種榴彈槍和散彈槍的混合。使用者以類似壓動式散彈槍(pump-action shotgun)的方式將下一枚榴彈推入槍膛。因為從來沒有正式命名,士兵就以研發出這款武器的中國湖海軍武器試驗中心給它命名。
中國湖榴彈槍的散彈槍式彈藥夾里可容納三枚榴彈,此外槍膛里還儲有一枚。海豹突擊隊員使用中國湖榴彈槍可在瞬息之間施放多枚手榴彈,非常適用於發動伏擊和摧毀敵方戰鬥位置。
儘管性能良好,中國湖榴彈槍從未真正超越實驗階段。左輪槍式的榴彈槍比起散彈槍式的設計來火力更強大。但是在M32多榴彈發射器等武器中,仍然可以看到中國湖的影響。這種武器能在短時間內發射大量爆炸物。
5.斯通納63模塊式武器系統
傳奇的美國武器設計師尤金·斯通納設計了這種武器系統。斯通納是最初的阿瑪萊特AR-15步槍的設計者,也就是軍方後來採用的M16。
離開阿瑪萊特之後斯通納和凱迪拉克·蓋奇攜手開發一種模塊式武器系統:一種7.62x51毫米口徑的武器,可組裝成步槍,卡賓槍和機槍。隨著斯通納和設計團隊意識到5.56x45毫米口徑的槍越來越受歡迎,他們放棄了較重的7.62毫米口徑。
斯通納63系統擁有一系列多樣的部件,可以有不同的組裝方式,既可以組裝成全尺寸的步槍,緊湊的卡賓槍,也可以組裝成安置在車輛上用螺線管開火的機槍(solenoid-fired vehicle machine gun)。但是最受歡迎的斯通納63版本還是輕型機槍。
海豹突擊隊和海軍陸戰隊偵查部隊等特種作戰單位欣賞63式的輕巧。它比標準的M60機槍輕5公斤左右。這種5.56毫米口徑的機槍也比7.62毫米口徑的M60更容易操控。
斯通納63武器家族引起了海軍陸戰隊的注意,他們在1963年到1967年間測試了各種不同的組裝。在新兵訓練營這款武器收穫了正面的評價,在有限的實戰測試中它也表現突出。但是陸軍不同意採用,陸軍武器司令部選擇繼續使用M16。
儘管海報突擊隊很喜歡這款武器,但是它複雜的組裝結構和繁瑣的維護要求意味著這款槍在特種部隊之外不會廣受歡迎。
斯通納63的模塊式設計在小型武器設計上是一種革命性的思路。諷刺的是,在斯通納之前設計的AR-15的改進版本上,這種設計思路得到了最好的體現。然而,即使當今的AR步槍仍然沒有斯通納63在1960年代提供的組裝選項多。
6.柯爾特RO635衝鋒鎗
這款武器在1989年美軍入侵巴拿馬驅逐曼紐爾·諾列加的「正義事業行動」中短暫露過相。雖然外表看起來和M16家族的步槍很相似,但是柯爾特RO635採用了一種后座操作機制(blowback operating mechanism),而5.56毫米口徑的兄弟槍枝M16則採用的是直接氣體衝擊系統(direct gas-impingement system)。RO635在1982年首次亮相,採用廣為流行的北約標準手槍9x19毫米口徑,可以裝配改進後類似於以色列烏茲衝鋒槍的彈夾。
與當時的其他衝鋒鎗相比,因為它的封閉槍栓設計(closed bolt design),RO635在全自動開槍時精準度更高。海軍陸戰隊在1985年少量採用了這款武器。海軍艦隊反恐安全小組的成員在巴拿馬作戰時曾配備過這種槍。
儘管使用範圍有限,但是利用AR-15的優秀人體工程學設計和操控便捷的開槍控制,RO635證明了將AR-15的設計改造為其它槍枝類型和口徑的巨大潛力。
這款槍也預示了AR型步槍對後來的民用和軍用槍枝設計的巨大影響。這種設計思路就是在模仿AR-15原型基本設計元素的同時,開發槍枝的不同口徑和組裝方式。
7.赫克勒·科赫MK 23 Mod 0手槍
這款德國手槍是「進攻型手槍武器系統」項目的產物。1990年代,美國特種部隊司令部希望讓下屬的所有作戰單位都配備常見的小型武器。手槍也是武器升級工作的一部分,1991年進攻型手槍的競標正式開始。
競標時明確要求點45口徑柯爾特自動手槍,能夠發射高膛壓的185格令(約12克)「+P」子彈。這款槍是某些特種部隊行動的首選武器,因此還可以加上消聲器和雷射指示器。德國軍火公司赫科勒·科赫贏得了這次競賽,1996年被採用為Mark 23 Mod 0。
Mark 23確實滿足了進攻型手槍武器系統的所有要求。這款槍十分可靠,在測試時平均每6000千發左右才會失敗一次。它擁有比賽級的精準度。架式安裝的雷射指示模塊和照明在當時是非常有創作性的設計。
但是Mark 23或許設計過度了。這款槍經常被戲稱為「世界首款需要協同操作的手槍」,因為它比同時代其他戰鬥型手槍體積大很多。這款槍頻繁地出現於電影和電腦遊戲里,特種部隊們反而用地比較少。
儘管Mark 23算不上特種部隊司令部的最佳選擇,但是點45柯爾特自動手槍仍然很流行。2011年,特種部隊司令部採購了赫科勒·科赫的HK45緊湊型手槍以替代Mark 23。
8.室內近戰機匣套裝
室內近戰機匣(Close Quarters Battle Receiver)不僅僅是一款武器,更是一組轉換套裝。它是M16武器家族發展的重要一步。室內近戰機匣的設計使其能夠用與M4卡賓槍的下機匣配合使用。它的上機匣與10.3英寸(約26.1厘米)的槍管相配合,緊湊的設計比標準的M4槍管長度要短4英寸(約10.1厘米)。
短槍管的設計在M16型的氣體衝擊系統(gas impingement systems)里會帶來問題,因此室內近戰機匣對導氣裝置進行了相應的修正以保障功能的可靠。這款武器還配備了奈特軍械公司的標準鋼軌附加系統(rail-attachment system)。室內近戰機匣是由海軍地面武器研製中心Crane分部設計的。在敵方海豹突擊隊登上艦艇的情況下,海軍特種部隊在狹窄空間中作戰時需要一款5.56毫米口徑的武器。室內近戰機匣的設計目的就是為了滿足這種作戰需求。
室內近戰機匣的研發標誌著近戰武器的巨大變化。這款武器解決了M16短槍管變體的各種惱人問題,從而導致了衝鋒鎗的一定衰落,因為特種部隊現在可以使用和手槍口徑衝鋒鎗同樣大小的短卡賓槍,而後者能發射威力更猛的5.56毫米子彈。
室內近戰機匣被設計為Mark 18預製槍(full pre-built gun)的形狀。Mark 18通過採用「特種作戰特別改進板塊II」項目的升級附件之後,軍方仍在使用。
9.FN赫斯塔爾Mark 17
這款7.62毫米的步槍將冷戰時期的概念帶入了21世紀。Mark 17源自FN赫斯塔爾公司的SCAR系列武器,這批武器曾入選了美國特種部隊司令部2004年的「特種作戰部隊戰鬥突擊步槍」項目。SCAR系列的兩大步槍是5.56毫米的輕型SCAR和7.62毫米的重型SCAR,分別被特種作戰司令部採納為Mark 16和Mark 17。但是2010年時,特種部隊司令部宣布取消Mark 16的訂單,只購買Mark 17。
這一反轉決定的原因在於槍枝的角色定位。5.56毫米的Mark 16在任何能想到的情境下都是不錯的武器,但是和M4卡賓槍比起來它在性能上並沒有什麼顯著的提升,而Mark 16本來是計劃用來取代M4的。與此相對比,Mark 17將一個老式概念帶到了當代:戰鬥步槍。
冷戰初期,許多步兵步槍仍然採用大火力彈藥,比如7.62x51毫米的子彈。這些武器逐漸被M16這樣的中型口徑武器取代。但是911之後美國在阿富汗作戰時才發現,7.62毫米的步槍更適合那種極端的作戰環境。
以前剩下的M14步槍稍加現代升級後被當做臨時替代品投入戰場,但是這不足以滿足作戰需求。增加了現代AR式的開火控制(Fire controls),鋼軌系統(rail systems)和更好的人體工學設計的Mark 17,很好地擔任了戰鬥步槍的角色。
SCAR系列步槍繼續同特種部隊司令部一起研發,現在Mark 17已經升級為可以切換口徑的常見機匣。FN赫斯塔爾公司研發了改進版的Mark 16參加海軍陸戰隊步兵自動步槍的競標,但是輸給了赫科勒·科赫的產品。
陸軍在開展單兵卡賓槍競標以便取代服役的M4時,也曾考慮過Mark 16,但是這項計劃被擱淺了。
10.XM25「懲罰者」空爆彈發射器
先進的XM25是在XM29項目失敗後而產生的。它一開始只是被設計為XM29理想單兵作戰武器的一部分。XM29嘗試將電腦化的突擊步槍和20毫米的空爆榴彈槍結合在一起。軍方在2005年時取消了這項計劃,但是空爆彈的概念保留了下來。XM25反遮蔽目標作戰系統將榴彈擴大到25毫米口徑,在2010年開始作戰測試。
這款bullupu式的XM25採用能容納五顆榴彈的彈匣,它使用雷射測距儀來決定何時引爆榴彈以摧毀指定目標。空爆功能使得摧毀躲藏在掩體後面或建築物裡面的目標變得簡易。在阿富汗戰場上XM25以致命性能而著稱,士兵們給它取了個暱稱叫「懲罰者」。
因為安全故障延期交付之後,現在XM25正在接受陸軍的資格測試。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士兵們最快在2017年就能配備這款史上最先進的小型武器了。
(翻譯:李孟林;編輯:張潔華)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82867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