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Principe de Asturias)輕型航母離廢品場又近了一步。
西班牙國防部長上周宣布,這艘198米長的戰艦將以480萬歐元的起拍價公開拍賣,最終可能被當作廢鋼鐵拆解。
因「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改裝出售的計劃失敗,西班牙政府不得已做出上述決定。《今日西班牙新聞》網站報道稱,2013年退役的「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目前停泊在加利西亞的費羅爾港,公開競標的時間為兩個月。

此前曾傳出消息,巴西、印尼和菲律賓等多個國家對這艘原西班牙海軍旗艦表示出興趣,但相關傳言最終也都不了了之。西班牙政府提供的轉讓合同中包括由納萬蒂亞船廠對該航母進行整修和升級,費用估計為1億歐元至1.5億歐元,而這艘服役了25年的戰艦預期壽命僅剩5年。
「制海艦」翻版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航母
西班牙海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海軍之一,但因國力下降目前海軍兵力規模已經縮水至2萬人。由於國防經費難以承受大中型航母,西班牙海軍選擇輕型航母作為水面艦艇編隊的核心。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服役之前,西班牙海軍已經裝備過一艘「迷宮」號航母。「迷宮」號原為美國二戰期間建造的輕型航空母艦「卡伯特」號,1965年至1967年在費城造船廠進行了現代化改裝,並於1967年8月30日租借給西班牙海軍(為期5年),1973年正式賣給了西班牙。
這艘滿載排水量僅1.6萬噸的輕型航母搭載了20架「海王」反潛直升機和6架AV-8A「鷂」式戰鬥機,在北約護航編隊中承擔反潛、反艦和局部制空任務。在西班牙海軍服役的22年中,「迷宮」號航母一直擔任艦隊的旗艦。
在「迷宮」號的替代艦招標中,美國吉布斯·考庫姆公司的「制海艦」( Sea Control Ship)方案最終勝出。1979年10月,「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在西班牙巴贊造船公司開工建造,1988年5月3日正式服役。
「制海艦」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由時任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朱姆沃爾特(DDG-1000驅逐艦首艦以他的名字命名)提出的一種低成本的反潛護航航母概念,計劃與「佩里」級護衛艦編組執行護航任務。
迷宮」號航母
這一組合的主要意圖是增加護航編隊反潛直升機數量來保護運輸船隊免遭潛艇攻擊,並使用艦載垂直起降戰鬥機驅趕蘇聯海軍的遠程海上巡邏機。
「制海艦」的方案在朱姆沃爾特離職之際被推翻,卻在西班牙海軍找到了翻版的機會。
公開資料顯示,「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滿載排水量約16700噸,載機24架(包括12架AV-8B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和12架直升機)。飛行甲板長175.3米,寬29米,艦艏跑道末端加裝有一段12°仰角的滑躍起飛甲板。
該艦動力裝置為2台LM-2500燃汽輪機,總功率46400馬力,單軸推進,最大航速27節,續航力為6500海里/20節。編制艦員600人,另有230名航空人員。
(本文為網友上傳,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僅供參考學習之用)
為削減成本,「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使用敞開式機庫,在二戰後的航母中是絕無僅有的。這也使該艦機庫面積高於同級別航母,達到2300平方米,最多可存放17架固定翼戰機。
西班牙海軍以「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為核心組建了「阿爾法」航母編隊,由6艘「聖·瑪麗亞」級飛彈護衛艦(西班牙版「佩里」級)護航,並編有相應的輔助艦船。
上個世紀90年代,「阿爾法」航母編隊能夠實施三層防空作戰和兩層反潛/反艦作戰,遠洋綜合作戰能力僅次於美法而位居世界前列,超過了當時的中國海軍。
姊妹艦18年前失去戰力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還有一艘縮水版的姊妹艦——泰國皇家海軍的「差克里·納呂貝特」號(HTMS Chakri Naruebet R-911)。該艦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不足12000噸。
制海艦
「差克里·納呂貝特」號航空母艦的服役,使泰國成為二戰後亞洲第二個擁有航母的國家。這艘1997年服役的迷你航母早已失去戰鬥力,原因是該艦搭載的AV-8S艦載機2006年就全部退役,至今沒有替代品。
泰國皇家海軍裝備的這批AV-8S艦載機是1997年從西班牙採購的二手裝備。西班牙海軍當年開始裝備更先進的AV-8B,將所有的AV-8S(7架)和TAV-8S(2架)翻新後轉賣給了泰國。
戰鬥力繫於一種型號艦載機的情況不是特例。二戰後,由於航母艦載機噴氣化、大型化的趨勢明顯,輕型航母的前景一度不被看好。這種情況因「鷂」式垂直起降戰機的出現而有所改變。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英國、西班牙、義大利等國陸續出現了搭載十幾架「鷂」式戰機,安裝有滑躍起飛甲板的輕型航母(同時期的蘇聯基輔級比較另類)。「鷂」式戰機受發動機推力所限極少採用垂直起飛方式,所以這些滑躍起飛甲板都有一定的仰角。
差克里·納呂貝特號航空母艦
「鷂」式垂直起降戰機已經老舊過時,無法滿足未來戰場的需要,而替代機型目前只有美國的F-35B。作為世界上第二種投入現役的五代戰機,F-35B將是未來20年美國海軍兩棲攻擊艦搭載的主力戰機,單價高達上億美元。按照10架F-35B的規模估算,艦載機隊的費用已經超過輕型航母本身的造價。
出於節省預算的考慮,西班牙、義大利、澳大利亞等國設計建造了同時具備滑躍起飛甲板和船塢的兩萬噸級兩棲攻擊艦,試圖以機庫換塢艙的方式來保留航空作戰能力。
這些兩棲攻擊艦在艦載機出動架次率和綜合作戰能力上較大型航母有明顯差距。但對中等強國海軍而言,運作費用可以承受,也能夠滿足相應的戰略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份正式服役的日本「出雲」級並未採用這種流行的設計,而是專注於支持航空作戰,並為運作MV-22(起飛重量與F-35B相當)做了特別優化。「出雲」級的二號艦「加賀」號已於今年8月下水,計劃2017年3月份加入現役。
菲律賓首批兩架F/A-50PH到貨
報道稱,根據去年3月韓國與菲律賓簽署的戰機出口協議,韓國將提供12架FA-50戰鬥機,總價值為4.2億美元。首批兩架戰機於28日早晨從韓國出發,飛行2482公里後抵達菲律賓。菲軍方自2005年10月F-5戰機退役後,一直都沒有裝備戰鬥機。菲空軍飛行員羅蘭多·佩尼亞中校表示:「這次交付在航空巡邏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菲律賓戰機可以更快地抵達現場。」
這次交付的兩架FA-50PH是在韓軍FA-50戰機的基礎上,根據菲律賓的要求而改進而成。據介紹,FA-50是在T-50教練機的基礎改裝而成的輕型攻擊機,僅具備有限的作戰能力,無論是空戰還是對地攻擊性能都遠遠無法和專業戰鬥機相比。共同社也表示,菲律賓計劃將FA-50戰機部署於面朝南海的蘇比克灣機場,但因配套的對空探測雷達等尚未配備,「能發揮多大作用還是未知數」。
菲律賓首批兩架F/A-50PH到貨
近年菲律賓不斷招兵買馬,試圖擴充軍力以在南海對抗「中國威脅」。據日本共同社報道,菲律賓從韓國購買的首批兩架FA-50戰機28日飛抵位於呂宋島的克拉克空軍基地,結束了菲律賓軍方整整十年沒有戰鬥機部隊的狀態。菲律賓副防長費爾南多·馬納洛更是宣布,菲總統阿基諾三世批准多達7項國防採購案,包括2艘護衛艦、8輛水陸兩用裝甲車、3架反潛直升機、2架遠程巡邏機、3部雷達以及軍需品和近距離支援機等。
中國陸軍最大軍艦入役三沙 南海再添對抗美菲利器
在海上武器裝備這個大家族中,還有一支特殊序列,他們就是陸軍船艇部隊。他們手中的武器也是水面艦艇,只不過遂行的使命與海軍不同罷了。現如今,這個特殊的家族中又添了一位大體量的成員:新型綜合保障船GY820。據央視新聞報道,我國陸軍目前裝備的排水量最大的船艇——新型綜合保障船GY820日前在海南省三沙市入役,將主要擔負三沙方向的物資補給、裝備輸送和海上救援等。GY820性能如何,與海軍水面艦艇相比究竟有哪些特性,其入列三沙有何重要意義,且看本文解讀。
大、多、強
從已經公開的資料可以看出,新型綜合保障船GY820具有體量大、用途多、海上輸送能力強等特點。據央視的報道顯示,GY820船長90米,寬14.6米,最大排水量達到2700噸。GY820與以往入列的陸軍船艇不同,它的艏部是可吊放的艙壁,能進出主戰坦克;它的尾部擁有直升機起降平台,可起降直升機,具備立體輸送能力。可以說,GY820是一艘名副其實的大噸位、多用途綜合補給船。
有專家指出,GY820船體量大,抗風能力強,能適應惡劣海況,這為其裝載更多物資和裝備奠定了基礎。其次,它的動力強勁、續航里程長,可長時間高強度連續執行任務。第三,其登陸輸送艙和直升機起降平台也是以往陸軍船艇絕無僅有的,這使之具備了大型裝備成建制輸送能力。
近岸防衛能力突出
如果說海軍專事海上防衛,那麼,以新型綜合保障船GY820為代表的陸軍船艇則專事近岸防衛作戰,這是GY820在使命任務上與海軍艦艇的最大區別。基於這一使命任務,GY820的近岸島礁補給和防衛能力與其他水面艦艇相比,更勝一籌。
從央視公開的畫面顯示,GY820艏部擁有寬敞的登陸艙,可輸送新型主戰坦克和登陸兵。據介紹,為了提高補給量,GY820在設計時專門對油艙、水艙、彈藥艙等進行了擴容、加固和現代化設計,可同時進行快速燃油補給、淡水補給。更重要的是,該船的直升機起降平台可進行垂直快速調用和補給輕武器、彈藥等,傷病員的後送也十分便捷。這些對於島礁防衛和支援作戰十分有利。
誓保南海和平安寧
眾所周知,中國的南海還不太平。諸多島礁被南海周邊國家非法占據已是不爭事實。近期以來,美國無視中國國家利益和領海安全,頻頻派出艦艇、飛機抵近偵察,還號稱進行所謂的「無害巡航」。菲律賓等國更是拿提交仲裁做幌子,企圖將南海問題國際化。這一系列動作不能不警示我們:必須以實際行動來保衛南海的和平與安寧。
新型綜合保障船GY820的入列,將填補三沙地區多兵種聯合作戰訓練後勤支援空白,有力提升我軍在南海島礁的防衛保障能力,保南海一方太平。
有評論認為,未來作戰的主要模式是聯合作戰,在海、陸、空一體化作戰中,包括陸軍綜合保障船在內的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戰局。從長遠看,陸軍新型綜合保障船將為我軍尤其是陸軍駐守島礁部隊在南海方向進行多兵種聯合作戰訓練演練,提供重要的後勤支援和技術保障,對於我軍在南海方向加強聯合作戰、維護地區和平穩定意義重大。
安倍為何改口拒跟美國巡航南海:忌憚中國強大實力
【戰略網綜合】日本為了針對中國,在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中一直是充當排頭兵和積極響應者的角色。包括和日本沒有什麼關係的南海問題都要攪合進來,甚至想要派兵和美國共同巡航南海。但是前一段時間安倍突然改口,態度急轉。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日美首腦會談上,向美國傳達了將研究派自衛隊前往南海的意向,很快日本官房長官就出面否認。22日,安倍又明確表示日本不參加美國所謂的「航行自由」行動。軍事專家在接受央視《今日關注》採訪時表示,安倍的改口是深思熟慮後的必然結果,日本若冒著巨大的風險與美國死死綁在一起,對它沒有好處。從戰略上,日本非常想深度介入南海,但忌憚於中國強大的維權實力等因素,日本在戰術上比較謹慎。
20日,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在記者會上就首相安倍晉三在日美首腦會談中談及研究向南海派遣自衛隊的問題表示,「目前自衛隊沒有在南海進行持續性的警戒監視活動,也沒有具體的計劃」。
據日本時事通訊社報道,參加東協系列峰會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此前一天在吉隆坡舉行記者會時,明確表示自衛隊不參加美國軍艦在中國南海鄰近海域「航行自由」的行動。
但是,安倍政府一方面否認自衛隊參與南海巡航,一方面卻極力抹黑中國在南海的正當舉動。當地時間22日,日本與澳大利亞在雪梨舉行了外長和防長2+2磋商,雙方發表共同文件,對在南海中國的動向表示了「強烈關切」,並商定儘早制定共同戰略,為太平洋島國建設基礎設施等提供援助。
中國社科院日本所副所長高洪認為,安倍不想損害自身利益,但希望把南海的水攪渾,這表明日本政府在南海問題上的兩面性。
軍事專家李莉表示,安倍的改口是日本經過深思熟慮後的必然結果,這是站在日本自身角度進行權衡後作出的選擇,因為日本若冒著巨大的風險,被迫與美國死死綁在一起,對它並沒有好處,這也不符合日本未來對自己的戰略設計和定位。日本不是不想介入南海,只是不想以這種明顯的形式,站在與中方對立的角度去介入,它更希望扮演一個助推手的角色,將菲律賓這樣的南海問題相關國家推到台前。
中國社科院海疆問題專家王曉鵬表示,日本的表態看似顛三倒四,實則並沒有三心二意。日本所有對南海問題的表態,都是為了提升其國家利益,體現了日本「在什麼山上唱什麼歌」的策略。從戰略角度而言,日本希望更深地介入南海問題,藉機構建其東海、南海爭端鏈條,還可將此作為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重返軍事大國的重要鋪路石。但中國的維權能力強大,日本對此有所顧忌,且安倍也不得不考慮日本國內的支持率問題,所以在戰術上相對比較謹慎。
日本打造亞洲最強常規潛艇 中國需重點發展反潛
不像「宙斯盾」級驅逐艦和「日向」級直升機航母那樣「聲名在外」,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潛艇部隊相對而言「低調」許多,但是,或許這些水下殺手,才是日本試圖攪渾太平洋的「馬前卒」。
據日本媒體報道,本月2日,日本海上自衛隊第8艘「蒼龍」級潛艇「赤龍」號,在川崎重工業公司的神戶工廠正式下水。「蒼龍」級潛艇最早於2009年入役,是目前日本最先進的AIP(不依賴空氣推進裝置)常規動力潛艇,最長可以在水底持續潛伏2到3周,很難被偵察和追蹤。
自二戰戰敗後,日本雖然制定了和平憲法,但從不曾放棄成為海上軍事強國的野心,高性能潛艇一直是其海上軍力發展的重點之一。自上世紀60年代第一代潛艇問世至2009年最新型「蒼龍」級潛艇入役,半個世紀不到,日本共建造了9個級別的潛艇,平均6年即建成一型,更新換代的速度領先世界。至今,日本已打造了一支堪稱亞洲實力最強的常規潛艇「狼群」。
作為一個曾在二戰中犯下滔天罪行,如今一直聲稱「專守防衛」的國家,為何偷偷摸摸、不遺餘力地發展潛艇這種進攻性武器裝備?本期軍情觀察對此作出解讀。
1.以俄中兩國海軍為假想敵
日本建立潛艇部隊最開始是為了防範前蘇聯艦隊進入太平洋,其主要作戰任務是封鎖津輕、宗谷、對馬、大隅等海峽。前蘇聯解體後,其主要假想敵開始變成俄羅斯和中國海軍。
日本發展潛艇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此後經過二戰的大規模設計、建造和使用,日本潛艇技術不斷得到提升。
海軍專家李傑告訴南方日報記者,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受國內和平憲法不得擁有軍隊的限制,日本的潛艇建造由此進入了10年的空檔期。上世紀50年代,美國出於遏制蘇聯的私心,開始重新武裝日本,加強日本潛艇力量便是其計劃中的一個重頭項目。
1960年,日本二戰後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艘潛艇「親潮」號(不同於日後的「親潮」級常規潛艇)入役,標誌著日本潛艇部隊的發展正式進入國產化階段。軍事專家認為,作為日本第一款自行設計的國產潛艇,日本在「親潮」號上試驗了很多新技術,包括加裝高強度鋼、自動懸浮裝置和自動深度控制裝置等,「這表明,日本很早就對發展潛艇力量有著極大的野心」。
「親潮」號的成功建造,令日本對建造先進潛艇有了相當的信心。上世紀60年代,日本在10年之內發展了「早潮」「夏潮」「大潮」「朝潮」等4型潛艇,平均2.5年便完成一輪升級。「日本早前在二戰時期就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潛艇建造經驗,上世紀60年代,日本的工業和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再加上後來美國提供的技術援助,從這個階段開始,日本的潛艇技術發展得更加迅速。」李傑說。
「朝潮」級的成功建造使得日本潛艇向著更加大型化的方向發展。受和平憲法的限制,日本不得研發和建造核潛艇,所以,常規潛艇的大型化,就成為日本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專家分析,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總是試圖在現有憲法的框架下,獲取軍事上的最大發展。一旦和平憲法被突破,日本竭力發展最先進軍事技術的企圖將不可遏制。
上世紀80年代開始,日本先後設計、建造了性能更為先進的「夕潮」「春潮」「親潮」和「蒼龍」等級別潛艇。至此,日本潛艇成功躋身當今世界最先進常規潛艇行列。
李傑認為,日本戰後僅僅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便成為潛艇技術強國,背後離不開美國的技術援助。美國對日本的援助與其對日戰略定位密不可分。美蘇爭霸期間,美國亟須遏制蘇聯太平洋艦隊的南下勢頭,而作為美國在該地區的重要盟國,日本自然成為美軍的「馬前卒」。「美國人當時肯將技術轉移給日本,主要也是考慮其海軍的發展重心已經向核潛艇轉移。讓日本發展常規動力潛艇,美國打的算盤是既不會對自身構成威脅,又可以通過技術轉讓掌控日本的潛艇發展動向。」李傑說。
前蘇聯解體後,日本潛艇部隊的主要假想敵開始轉變為俄羅斯以及中國海軍。
「在平時,日本潛艇戰鬥群的重要任務是跟蹤、監視中俄潛艇及水面艦艇,收集艦船的聲吶、雷達等情報數據。戰時,則可以利用潛艇的隱身性能,偷偷接近敵對國家的艦船,實施突然打擊。」李傑說。
2.妄圖打造最強常規潛艇群
半個世紀不到,日本共建造了9個級別的潛艇,平均6年即建成一型。目前,日本計劃將海上自衛隊的潛艇數量由16艘增至22艘,妄圖打造一支亞洲實力最強的常規潛艇群。
進入21世紀,日本認為在海上力量方面,潛艇強大的突防能力並沒有因為無線電、光學和通信技術等軍事科技的進步而削弱,潛艇部隊仍然是日本應對周邊局勢的「王牌」部隊。
2010年7月,日本防衛部門決定在當年年末修改「防衛計劃大綱」,將海上自衛隊的潛艇數量增至22艘,而根據1976年版的日本《防衛計劃大綱》,日本最多只能擁有16艘潛艇。這是日本海上自衛隊時隔34年來首次決定擴充潛艇部隊。
軍事專家認為,鑒於國內法律的限制以及其戰敗國地位,日本潛艇部隊拋棄了以數量取勝的思路,一直採取以質量取勝的戰略,妄圖打造一支堪稱亞洲實力最強的常規潛艇群。
據統計,多年來日本潛艇部隊一直以每年退役1艘舊艇、服役1艘新艇的方式更新換代,潛艇的平均服役年限不超過16年。以德國為例,其205型和206型潛艇的服役期為25年以上,其他國家的甚至更長。
分析認為,日本之所以高密度地發展新潛艇,並快速更換舊潛艇,目的是確保其潛艇技術保持世界先進水平。統計發現,自上世紀60年代日本「早潮」級問世至2009年最新一代「蒼龍」級潛艇入役,半個世紀不到,日本共建造了9個級別的潛艇,平均6年不到即建成一型。往往一級潛艇正在建造,新一級潛艇已在設計中,更新換代的速度世界領先。
「按照這個更新、服役速度,其實無論是16艘也好,22艘也罷,都並非日本全部的潛艇數量。」李傑認為,鑒於日本已退役潛艇服役時間遠低於世界平均25年至50年的服役年限,因此這些「退役」潛艇性能並不落後,反而擁有成熟的作戰能力,「一旦需要,隨時可以解封轉入現役。」
日本潛艇的單艦作戰能力也非常強大。國內軍事專家分析,經過二戰結束後幾十年的發展,日本潛艇已經具備了遠洋作戰能力。從排水量來看,日本潛艇的標準排水量由第一代「早潮」級的750噸,發展到第八代「親潮」級的2700噸,增加了約2000噸。「蒼龍」級的水下排水量更是高達4200噸,在世界常規潛艇排水量中名列前茅。
日本潛艇的隱蔽性也不斷得到提高。比如「春潮」級潛艇,就採用了減震隔音墊、隔音罩以及消音器等隱形措施。「親潮」級潛艇還首次採用了消音瓦技術。據報道,這一措施可使敵方聲納探測能力降低50%左右。
2006年11月,美海軍第七艦隊「小鷹」號航母戰鬥群和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親潮」級潛艇進行了一場「完全實戰」性的戰術切磋。據美國媒體事後披露,演習結束後,有美國海軍將領私下表示,日本的「親潮」級潛艇「非常難纏」,給美軍的反潛部隊製造了許多意想不到的麻煩。
日本潛艇的武器系統日益成熟,攻擊能力大大提高。日本是西方國家中最早裝備潛射反艦飛彈的國家之一,自1984年開始,「夕潮」「春潮」「親潮」等級別潛艇相繼裝備了美式潛射「魚叉」反艦飛彈,可對敵艦實施「超視距打擊」。此外,日本還自行研製了航速達55節、射程為38公里的89式重型線導魚雷,破壞力巨大。
3.常與美軍「過招」提升戰力
「蒼龍」級潛艇的聯合作戰能力不容小覷,中國海軍需要對此給予足夠重視。中國為此需要重點發展岸基以及艦載反潛力量,從整體上提高反潛作戰能力。
作為日本海上自衛隊最新型的常規動力潛艇,「蒼龍」級潛艇號稱是日本海上自衛隊克敵制勝的五大「殺手鐧」之一。「該級潛艇是目前世界上噸位最大的常規動力潛艇,綜合作戰性能在世界所有常規潛艇中名列前茅。」李傑評價說。
「蒼龍」級潛艇之所以備受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是日本第一型按照AIP潛艇標準設計製造的潛艇。據了解,目前除日本之外,世界上採用AIP技術的常規動力潛艇主要有德國的212A型、瑞典的「哥特蘭」級、法國的「阿戈斯塔」90B型、荷蘭的「海鱔」級等4種型號的常規動力潛艇。
得益於AIP技術,「蒼龍」級潛艇能夠在水下持續潛伏2到3周,隱身能力也得到了明顯增強,這對執行反潛和伏擊任務意義重大。
據了解,為了降低潛艇噪音,「蒼龍」級潛艇在艇體表面敷設消音瓦、覆蓋消聲塗層。此外,在外形設計上,其指揮台圍殼前緣根部與潛艇艇體的連接處採用了圓弧狀平滑過渡,有效減少了水流通過指揮台圍殼後形成的湍流,使得這頭「鋼鐵巨獸」在水底行進時更加安靜。
「蒼龍」級潛艇到底有多安靜?據媒體早前報道,日本海上自衛隊原反潛機飛行員川村純彥透露,一位美國海軍高官曾對他說過:「美國的潛水艇是安靜的(quiet),而日本的潛艇是超安靜的(ultra quiet)。」足見日本潛艇降噪技術之高。
技術先進的「蒼龍」級潛艇也引起了澳大利亞海軍的興趣。去年4月,時任澳大利亞國防部長約翰斯頓公開表示,「蒼龍」級潛艇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常規動力潛艇,希望澳大利亞和日本在海洋流體力學方面加強合作。
此後,約翰斯頓在同年6月在東京舉行的日本、澳大利亞兩國國防部長、外交部長「2+2」會議上,再次表達了澳大利亞希望購買日本潛艇技術,以取代其逐漸老化的「柯林斯」級潛艇意願。據悉,隨後簽訂的澳日潛艇購買合同金額高達400億美元。
分析認為,雖然「蒼龍」級已經是世界常規動力潛艇的「翹楚」,但日本顯然並不滿足於此。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防衛部門以抗衡所謂「中國潛艇部隊威脅」為由,已從2007年4月開始秘密研發「下一代高科技潛艇」。報道稱,日本為了保持該新型潛艇的技術優勢,僅先期理論研究費用就高達51億日元。
「『蒼龍』級潛艇不僅綜合作戰能力較強,而且因為經常與美軍開展聯合演練,聯合作戰能力也不容小覷,中國海軍需要對此給予足夠重視。」李傑表示,中國為此需要重點發展岸基以及艦載反潛力量,從整體上提高反潛作戰能力。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