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B性能超過美國F-22,中國宣布的產量數字驚人

殲-10B是中國第4代殲-10A戰鬥機的最新改型,殲-10B戰鬥機已經進入量產階段,部分完成試飛的殲-10B戰鬥機刷塗了中國空軍塗裝準備服役。殲-10的動力裝置是推力為12500千克力的俄制雙路渦輪噴氣發動機AL-31F。中國仍未掌握精密單晶渦輪葉片的製造工藝。使用這種發動機和兩噸的供油裝置,推重比可以達到1.0。如果未來使用中國的WS-10「太行」(132千克力)或AL-41F,這個指數將提高到1.08-1.2。但即使是現在,使用蘇-27發動機的殲-10的飛行技術性能也要比F-16C,甚至是著名的「歐洲戰機」要強。因為在幾次同蘇-27(殲-11)的聯合訓練和近空戰鬥中,中國飛行員表示殲-10在垂直平面上有著更大的機動性。而一個有趣的事實是,戰機的橫剖面小,使其最大速度可接近2340千米每小時,同「幻影-2000-5」的速度差不多,而最大戰鬥負荷為7300公斤,實際升限為18千米。

殲-10B加裝垂尾電子艙和翼下電子吊艙,可在座艙顯示系統上進行操控,通過操控機翼下的一對電子吊艙(據稱此吊艙可拆卸下來),配合垂尾電子艙,飛行員能夠隨時調節無線電頻率範圍,精確測量輻射源信號的到達角(AoA),提高電子對抗的靈敏度,改善密集射頻環境下的操作,提高對電磁干擾的防護能力,使中國4.5代戰鬥機具備了十分重要且關鍵的電子戰能力。

通過改裝先進的座艙顯示系統,殲-10B在提升上述作戰效能之外,還能獲得巨大的成本效益,比如系統在作戰平台間通用性達到最大化,降低全壽命周期成本,模塊化開放式設計便於今後進一步升級,提高可靠性降低維護成本,等等。

綜合衡量,殲-10B航電的架構和性能指標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迫近美國空軍F-22「猛禽」的「寶石柱」的標準,新一代飛控系統、機載相控陣雷達、主動/被動電子戰系統、光電雷達等航電系統更新比殲-10A增加了70%。

這幾年殲10齣的事比較多,幾乎全部都是心臟病引起的,這和該發動機在設計上可靠性考慮不足有關係,因為其原始設計是用在雙發飛機上的,一台發動機停車了可以靠另一台,但是單發就沒轍了。

另外這款發動機的控制系統是電子-機械液壓控制系統,在發動機的最大狀態上是由電子控制,而啟動和加速狀態則是由主調上的機械液壓機構控制,在一定轉速時實現兩者的轉換,但是一旦主調里的加速機構出現了機械故障,則發動機不能轉換到最大轉速,這時的推力不足以保持飛機的飛行高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找一個備份油泵,發動機上的柱塞泵和加力泵都可以擔當這個功能,只要加一個切換機構和增加幾根管子就行了。

90年代,殲-10被研發來對付如「陣風」、「歐洲戰機」、「鷹獅」和米格-29K(M)這樣的先進戰機,所以殲-10被賦予最好的技術,以及改進的可能性,中國有了這個優秀戰機。

戰機機體是由使用碳纖維的鋁合金製成,採用全動式鴨翼,產生了10-15%的額外升力,顯著提高飛機在陡峭垂直彎道上的轉彎角速度。

戰機最嚴重的缺點之一是作戰半徑很小---約800公里。戰機雷達站「珍珠」可以發現80公里外的戰機典型空中目標,可以跟隨20個目標,還可以用霹靂-12、R-73來擊落其中四個目標或者用霹靂-8、10、11或者R-27來擊落其中一個。同時雷達站可以控制各種「地空」飛彈。所以現在殲-10可以列為4+代戰機,但中國不希望落後於日本和韓國,開始研發殲-20和殲-31系列戰機,並且更進一步,開始實行「B計劃」。

在近十年里,成飛打算生產近1000架使用帶有源相控天線陣的新型雷達的殲-10。中國宣布的數字是1200,雖然似乎令人難以置信,但是根據可見的產能,800-900架是很有可能的。甚至用350-400架帶新型雷達的高機動性的殲-10來對付「中國東三角」國家是很容易的,他們的作戰半徑近140-170千米,而同時跟蹤的目標達30-40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80237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