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巷戰,一般也被人們稱為「城市戰」,這是因為巷戰是在街巷之間逐街、逐屋進行的爭奪戰,發生的地點通常都是在城市或大型村莊內。巷戰具有以下兩個顯著特點:

其一,是敵我短兵相接、貼身肉搏,殘酷性大。由於戰鬥幾乎都是以步兵輕火力突擊為主,又都在視距內進行,地形複雜莫測,因此在巷戰中,重武器沒有用武之地。城市中建築物密集,高樓林立,提供主要火力支援的坦克和裝甲車等由於自身結構的限制,無法將炮管抬到足夠的高度,因此也就無法對高處目標進行有效射擊。

其二,是敵我彼此混雜、犬牙交錯,危險性強。由於沒有一條清晰的戰線,敵我混雜、敵與平民混雜,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膠著狀態,而進攻一方在明處,抵禦一方躲在暗處,則更增加了巷戰這種軍事行動所具有的難度和風險。

城市巷戰是隨著城市的發展和戰爭規模的擴大而逐步形成的。未來社會,世界人口將進一步向城市集中。據聯合國估計,到2030年,全世界將有2/3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區。這意味著今後如果發生戰爭,城市巷戰將仍不可避免,並將成為一種重要作戰樣式。

首先,打擊手段趨於高科技化。費盧傑之戰,美軍為了將傷亡風險降至最低,使用了大量適合城市巷戰的新技術。如開發「多維監視系統」,通過偵察監視衛星、無人駕駛偵察機和各種電子傳感器對軍事目標進行全時監控,使反美武裝人員無法藏身。

其次,打擊方位趨於立體化。費盧傑戰役中,美軍實施聯合一體化戰鬥,動用遠程精確制導飛彈、戰鬥機、轟炸機以及特種作戰力量,從陸、海、空、天四維對城內反美武裝所占據的目標進行全方位打擊和摧毀。這種新型的多維立體化城市巷戰,極大改變了傳統巷戰的地面戰單一模式,提高了戰鬥效率。

第三,打擊目標趨於精確化。現代城市人口密集,用傳統的攻城略地所用的地毯式轟炸,將給戰後重建工作帶來很多問題。費盧傑之戰,美軍以微小傷亡取得最大戰果,在消滅反美武裝的同時基本完好地保存了市內建築,也沒有過多殃及無辜平民。這表明新型的城市巷戰理念,將更強調運用攻擊與保護並重的原則。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