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稱若中美核戰爭中國將堅持不了1小時:有一人及時出現扭轉大局

圖片為中國東風-4和東風-5型戰略飛彈的生產車間,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在我國第二代戰略核武器還沒有設計定型之際,中國的核力量總體上來說是非常脆弱的,俄羅斯媒體認為,中國早期核武器師承前蘇聯,從發射和投擲平台再到核武器的爆炸性能基本上僅相當於前蘇聯60年代的水平,由於早期中國的火箭技術比較落後,我國裝備的東風4和東風5型戰略飛彈使用液體燃料,這類飛彈在發射前需要進行液體燃料加註,所以飛彈的保障和維護極為繁瑣,飛彈發射陣地且相對固定,基本都在美軍核武器的瞄準之下。

俄羅斯媒體認為,上世紀80年代之前,中國的核反擊能力實際上對美國來說只具有象徵性意義,中國核武庫中可以覆蓋到美國本土的武器只有數十件,而美國則擁有2000件隨時可以動用的核武器,特別是在當時,雖然我國已經在初級小型化原理試驗和中子彈原理試驗中取得了成功,但在第二代核武器(東風-31、東風-21)還在進行技術攻關的關鍵時期,一旦發生核戰爭中國將堅持不了1個小時,中國的大部分核武器都因為不能進行機動運輸發射,而可能在發射前就被對方核武器摧毀。

圖片為我國東風-5A型液體燃料洲際核飛彈的固定式發射井,據外國透露,中國在河南省和雲南省建造有數十個真假固定式發射井,但總體上來說,固定式發射井目標固定,是對方核武器的首選目標,生存能力非常差,中國必須儘快研製可以進行機動部署的固體燃料核武器,且攜帶小型化核彈頭,才能在敵方首次核打擊中存活下來,並進行反擊和第二次反擊,這才是對美國有威懾力的核戰能力。

怎麼辦?就在中國加快研製一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為主,的第二代小型化、機動性核武器的關鍵時刻,我國「氫彈之父」于敏院士審時度勢,對世界核武器技術發展做了深刻分析,認為當時,美國核戰鬥部的設計水平已接近理論極限,他們為了保持自己的核優勢、限制中國和法國的核武器發展,很可能會加快禁止核試驗的談判進程,遏制我國核武器走向小型化和機動化,而那個時候中國正處於突破第二代核武器優化設計的關鍵時刻,如果必須做的熱試驗還沒有做完,該拿的數據還沒拿到,核武器事業很可能「功虧一簣」。

圖片為東風-41機動式陸基洲際彈道飛彈,作為我國第三代核武器的第二款產品,核彈頭小型化的成果功不可沒,可以說沒有小型化和核武器安全化,中國就沒有像樣的核威懾力。

1986年,鄧稼先和于敏向中央建議,要求加快我國核試驗步伐,儘早完成必須要做的核試驗。1992年,美國在完成了最後6次核試驗後,果然開始積極進行全面禁止核試驗的談判。1996年,《全面禁核試條約》簽署,而這一年之間中國完成了最後一次熱核試驗,也就是第45次熱核試驗。

之後,東風21和東風31飛彈先後試射並定型。正是因為鄧稼先和于敏先生的高瞻遠矚和深謀遠慮,為我國爭取了寶貴的10年熱核試驗時間,做完了必須做的熱試驗,讓中國跨過了核彈頭小型化和核武器安全化這道坎,成就了中國新一代核武器和共和國的核盾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79588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