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網站12月12日發表美國米切爾航空航天研究所高級訪問研究員羅伯特·哈迪克的文章稱,文章稱:
5. 進攻性網絡行動是否能夠影響戰術結果?
中國的網絡情報搜集行動是眾所周知的。目前外界還不太清楚的是解放軍運用網絡武器干擾、迷惑和破壞美軍感應和指揮網絡的能力到底如何,尤其是在軍事行動的關鍵時期。中國網絡情報行動的成功想必表明其在進攻性網絡攻擊領域有著同樣高的競爭力,即使該能力還有待觀察。
就其本身而言,美國也公認擁有高水平的進攻性網絡作戰能力。儘管在近幾年有著預算的壓力,五角大樓依然一直擴充著網絡容量。還建立了一個全國性的網絡測試範圍,定期進行部隊之間的網絡作戰模擬和培訓。

即便如此,美國國防部幾乎沒有討論過他們的進攻性網絡戰能力,也沒有公開證實擁有這種能力。進攻性網絡行動將會對對手戰術行動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目前仍是個迷,至少對外人來說是這樣的。外界認為美國以色列聯合針對伊朗原子能計劃的蠕蟲病毒攻擊只是暫時性的破壞,從計劃長期規劃來看並沒有什麼改變。由於沒有有關進攻性網絡影響更清晰的演示,對手可能對網絡對軍事行動的影響程度存在廣泛的爭論。
如果有關這些或者更多其他的爭論繼續壯大,那麼雙方的軍事計劃和決策者們將會抓住和錯失占據軍事優勢的機會。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爭論,導致雙方都得出結論認為他們各自的作戰計劃都是行之有效的。那麼只有戰爭才能分清到底誰是對的:

伊拉克最近針對伊朗的行動會像1991年其軍隊在科威特反擊聯軍的過程中造成巨大傷亡嗎?薩達姆認為是肯定的,而美軍指揮官則並不這麼認為。
1942年,日軍是否能夠打下馬來半島叢林,並從北部占領新加坡?山下將軍的答案是肯定的,而珀西瓦爾將軍卻不這麼認為。
1982年英國海軍是否能夠成功完成跨洋兩棲突擊,奪回福克蘭群島呢?阿根廷指揮官認為這並不可能,而英國指揮官則認為肯定可以。

當今時代,中國和美國軍隊的計劃和決策者們好像就西太平洋地區軍事力量的關係達成平衡。但是隨著局勢的發展,這種平衡將會打破,戰爭爆發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如果這些變為現實,那麼解放軍武力對抗未來代表著美國自由的巡航艦隊或者其他類似行為的誘惑將會大大增加。
美國官員可以通過改變以上討論的五種戰略,或者強調其他可能的新的能夠消除有關升級和戰爭造成後果的懷疑的概念的方式避免這種危險分歧的繼續發展。
美國國家利益網站近日發文稱,中國航母要具備在西太平洋與美國海軍一較高下的能力,可能需要好幾十年。目前的遼寧艦隻適合在一支遠洋艦隊上空提供艦隊防空和擴大空中掩護。無法像美國航母那樣進行遠程軍力投射。本期出鞘,小編就談談中國航母在可能的西太平洋未來衝突中的用途。
2012年9月26日,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正式交付海軍,中國躋身於航母國家序列。但毋庸諱言的是,作為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要形成作戰能力尚需時日,畢竟中國以前對航母這樣的大型水面作戰艦艇從技術上、訓練上和使用上的經驗都較為缺乏,需要有一個研究和探索的過程。
2014年1月1日,遼寧艦率領編隊完成了在南海海域的科研試驗任務,當時遼寧艦航母戰鬥群的組成如下:航空母艦1艘;驅逐艦3艘,分別是052C型1艘,051B型2艘;護衛艦3艘,均為054A型;兩棲船塢運輸艦1艘,071型;潛艇2艘(型號未知),以上各型艦艇共計10艘。
不過,小編認為在那次科研試驗任務中,中國海軍只是通過將不同型號和級別的艦船組合,來錘鍊和檢驗遼寧艦的編隊指揮和協同的作戰能力,編隊的陣容與未來中國航母戰鬥群的真實陣容,應當還存在較大的出入。首先就體現在編隊內各艦艇隸屬上未形成相對固定的關係。
試驗中,遼寧艦先期與北海艦隊051B型115、116兩艦和1艘054A 型護衛艦組成編隊,通過台灣海峽後再與南海艦隊的052C型驅逐艦、054A型護衛艦、071型兩棲艦和潛艇匯合。這樣即使不考慮潛艇和航空兵部隊,這種組合實際上也是一種臨時性的特混艦隊,而非隸屬關係相對固定的航母戰鬥群。
此外這個編隊內配屬了071型兩棲艦,這在各國海軍的航母戰鬥群的內是比較少見的,一般是在航母戰鬥群執行特定的兩棲支援或掩護任務時才可能和兩棲艦船組成大編隊。小編推測可能是因為解放軍大型綜合補給艦相對較少且任務繁重,於是就以071型艦頂替本屬於大型快速綜合補給艦的位置。
還有,編隊艦隊的遠程區域防空任務由1艘052C型和2艘051B型驅逐艦承擔。這樣,一個編隊中,有兩種型號殺傷區域重疊的遠程防空飛彈:一個是採用數據鏈+主動雷達制導的國產HHQ-9飛彈,一個是採用半主動雷達制導的俄制SA-N-6飛彈。在作戰中,這容易導致協同和保障的不便。
不過,根據這個臨時航母特混艦隊所透露出的信息,我們可以大致解讀出未來遼寧艦航母戰鬥群的面貌。首先是要艦種搭配齊全。從2014年南海演練可見,未來遼寧艦航母戰鬥群,或者說中國單航母戰鬥群的艦隻組成,大致會採用「1航母3驅逐艦3護衛艦2核潛艇2補給艦」的模式。
即由3艘裝有固態相控陣雷達和遠程區域防空飛彈的驅逐艦執行區域防空任務,兼顧中距對面火力打擊和反潛;由3艘護衛艦承擔反潛任務兼顧中距區域防空和反艦任務;由兩艘攻擊型核潛艇在戰鬥群抵達前肅清預定區域內的水下和水面目標,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可以兼顧遠程對面火力打擊任務。
最後,2艘快速綜合補給艦負責確保航母戰鬥群的持續作戰能力。當然這只是理想化的狀態,要想達到這一狀態,還存在有很大差距。首先就是艦載機數量,目前遼寧艦還沒有實現艦載機滿編,而艦載機數量決定了平台調度的難易:數架起降與滿載起降的難度差異非常大,往往決定戰鬥力。
航母預警機也同樣是至關重要的,中國可改裝為艦載預警機的固定翼機,目前有可行性的只有新舟-60和運-12F。新舟-60最大起飛重量22噸,雖然小於美國E-2C的24噸,但目前中國航母的起降能力也難比美國航母,而運-12F的問題則是太小,最大起飛重量僅8.4噸,無法裝載足夠的機載設備。
還有就萬眾矚目的航母「帶刀護衛」055型驅逐艦尚未服役,055型艦部分武器與052D相同,如主炮和垂直發射裝置等,但也採用了大量的新概念和新技術,這對中國海軍來說是革命性的,如高度的射頻統管技術、新的電力統籌控制技術和指控技術等等,都是其服務於重型航母艦隊所不可或缺的。
重型航母戰鬥群是大國才有實力享用的「奢侈品」,在本質上就是要進行全球部署維護國家利益。自大型艦隊航母誕生以來,基本都是用於遠海征戰,還沒有直接用來保衛國家本土近海的先例:如果只是著眼於近海攻防,未免大材小用得不償失。所以,中國航母戰鬥群的征途註定將是遠海大洋。
不過在中國所處的西太平洋方向,情況相對複雜,中國航母戰鬥群將直接面對美日等海上力量在第一、第二島鏈的聯合圍堵。這種圍堵雖然並不意味著直接衝突,但是將會明顯刺激有關國家已經十分脆弱的神經。在我國新一代重型航母戰鬥群成熟前,建議採取迂迴策略。
這種迂迴策略即在西太平洋方向要重點關注南翼,即通過台灣海峽,穿過巴士海峽,沿菲律賓西側南下,進入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周邊海域,再適時前出至南美洲,建立與智利、阿根廷的聯繫,確保我國原料供應線安全,並為今後的新一代重型航母戰鬥群搏擊太平洋打下側翼安全基礎。
在可預見的未來,儘管武器裝備發展出現了革命性變化,但搭載作戰飛機的航母仍然是海軍打擊能力的主體。雖然陸基作戰飛機的作戰航程大幅提高,彈道飛彈、巡航飛彈的射程精度也不斷提高,但航母編隊因攜載武器彈藥量而具備的打擊規模,海上機動性,使其依然是對外兵力投送的主體。
至於未來可能出現的中美西太平洋海空戰場,反介入作戰仍將是首要的作戰樣式。此種作戰中最具價值的打擊目標就是航空母艦,就像當年日本海軍千方百計要摧毀敵軍的戰列艦艦隊一樣。無論是美國的超級航母編隊,還是中國剛剛成型的重型航母編隊,都將面臨越來越大的生存挑戰。
原因在於中美雙方的情報、監視與偵察體系都會越來越完善,定位和打擊也越來越容易。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像中國反艦彈道飛彈這類的武器實現實戰效應,航母的地位將岌岌可危。甚至某種意義上,航母作為海戰核心的地位是否會真正終結,可能會在西太平洋中美海空戰中得到結論。
有鑒於此,在中國軍隊變革與世界軍事技術變革發生重疊的窗口期,目前海軍水面艦艇的「驅逐艦支隊加護衛艦大隊」的編制體系已難以適應航母作戰和後航母時代的需求,必須進行大規模調整,組成相對固定的以航母及其艦載機部隊為核心的戰鬥群,裁汰僅為保編制存在的「老舊小」艦艇。
在與航母戰鬥群配套的海軍戰略方面,則應採取北部訓練,東部相持,南部進取的策略;在遠洋部署方面重點關注西太平洋,同時經略印度洋,爭取建立海外基地作為戰略支撐點,所謂莫欺少年窮,船小好調頭,成長中的中國航母在未來的力量是不可輕視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78921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