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為了取代F-15鷹式戰鬥機作為主力戰機的位置,美國提出「先進戰術戰鬥機」研發計劃,簡稱ATF,這就是後來的F-22第五代隱形戰鬥機。
這是塊超大的肥肉,總共有5家美國公司參與競爭,分別是波音,通用動力,洛克希德,諾思羅普,和麥道公司。
為了贏得合同,雖然每一家公司都拼盡了全力,但他們覺得這遠遠不夠,因為美國空軍對ATF的要求實在是太高:超音速巡航(不開加力)、低可探測性(隱身)、僅使用機身燃油的情況下實現遠程攻擊(長續航,大航程),還有先敵發現,先敵攻擊,先敵毀傷等等。
為了增加競爭力,幾大公司一合計,認為必須團結起來才能攻下這些變態的技術要求並贏得競爭,於是,洛克希德、波音、通用動力3家公司走在了一起,私下裡簽訂協議,內容為:3家公司仍將繼續參與研發項目競爭,但如果其中1家公司贏得項目合同,那麼它將成為合作研發小組的主導力量以及主承包商,而3家公司將按照美元價值將研發工作均分為3份。
而諾思羅普和麥道公司團結在一起。
圖為YF-22。
後來,洛克希德推出了YF-22(也就是F-22的前身),而諾斯羅普推出了YF-23。
圖為YF-23。
最終結果大家也知道了,YF-22最終獲得成功,YF-23落選,結果是,諾斯羅普公司拼盡全力卻又失去了先進戰術戰鬥機的合同,導致陷入困境,後來只好跟格魯門公司合併成為諾斯洛普·格魯門公司。
說這些,是為了說明:贏得F-22的合同容易嗎?特別不容易。
雖然洛克希德獲得了最終合同,作為主承包商,但是,他還要把經費分給其他兩家,也就是波音和通用動力。這也就算了,只要F-22大量生產,像F-15鷹式戰鬥機那樣生產個1000多架,或者像F-16那樣,生產個4500架以上,那三家公司就賺大了。

然而呢,結果並非如此,美國空軍原計劃訂購750架F-22,並於1994年開始生產。後來,也就是1997年時,改了,只訂購339架。2003年的時候,美國空軍又變卦了,說現有經費只夠購買227架F-22。而到2006年時,五角大廈聲明只訂購183架F-22,加上2008年時增加的4架,總共生產了187架(不算之前的原型機)然後就停產了。
F-22的停產,貴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實際上,美國空軍說雖然不能訂購那麼多F-22,但為了補償波音,通用動力,洛克希德,願意給每架F22提高單價到1.5億美元。
所以,貴只是一方面,最大的原因是,缺少必要的敵人。雖然一直有人在遊說,希望美國多生產F-22,但都被駁回,2011年,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說,中國和俄羅斯的第五代戰鬥機還在發展中,就算是到2025年,美國的187架F22也將具有相當大的優勢。

不少人說,F-22停產是因為一些技術問題,性能值得懷疑,但是,既然這樣,何不出口到國外,去禍害那些盟國呢?F-16之所以生產了那麼多,主要是出口帶來的,但是F-22,美國聯邦法律是禁止出口的,一直有公司在遊說出口,但都沒有通過。
國內既不增加訂單,又不允許出口,那麼,這讓曾經為此血拚的洛克希德、波音、通用動力這三家公司怎麼辦?雖然他們不虧,但是,他們想大賺的願望落空了。
對於美國的普通民眾,比如學生、醫生、老師,還有那些搬磚的工人,他們當然希望俄羅斯的T-50和中國的殲-20性能低下,永遠不具有威脅,但是對於美國的那些大軍火商,航空器製造商,他們不會這麼想,他們希望中國的殲-20性能超猛,給美國帶來足夠的威脅。如此,他們的日子才會蒸蒸日上。

這並不是不可理解,如果你有一家公司,有訂單,公司可以活得很滋潤,員工福利好,沒有下崗,皆大歡喜,而訂單減少,白頭髮就會增多,你選哪個?
所以,在美國,其實有很多人是希望殲-20性能強勁,最好能立即給美國帶來看得見的威脅的。
也就是說,中國威脅論,在美國除了有政治選舉上的利益,還有大量的經濟利益,土壤很肥沃。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78901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