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水下巨獸30年後重見光明,南海將翻江倒海?

提到中國海軍,第一印象是這艘夕陽下的406艇?如今,距離406艇首次飛彈發射試驗已經整整30年,距離它鋪下第一塊鋼板更是過去了將近半個世紀。下面講述僅此一艘的092型——406號彈道飛彈核潛艇的故事。雖然開始中央提出的是先搞091,再搞092;但由於前者論證時間較長,實際上在1967年092型完成技戰術指標論證開始設計的時候,091的詳細設計也不過剛剛開始一年,1968年開工時還在邊建設邊摸索;這使得兩者的總體研究設計工作幾乎是同時進行的。

1970年9月25日,406艇開工。此時401艇正在進行塢內試水,距離正式下水還有三個月,402艇更是才剛開工兩個月,可以說402和406是同步開工,而且更受中央軍委重視的後者上船台還要早兩個月。但由於種種原因,406艇工期拖延甚久,直到1981年才下水。首先406艇也是邊建設邊摸索的產物,開工兩年後總體施工圖才完成,建造中還對原始設計進行了多項修改;另外設備遠比091型複雜,使得該艇「艇等設備」的情況較為突出;建造中質量事故層出不窮的影響也不能忽視。

406艇建造難點主要在飛彈艙上,各有關單位先後解決了小到發射筒壓力調節,大到耐壓艙段和飛彈發射筒連接處有裂紋等一系列問題。從406艇的遙測彈發射試驗看,在3節航速、28米發射深度,前後發射5枚飛彈對艇體本身沒有造成影響,解決的較為成功。1983年,完成第一階段工程的406艇交付海軍使用,該艇總體造價為2.98億人民幣(不含巨浪-1潛射飛彈),艇長120米,寬10米,水上排水量6400噸,水下排水量8000噸;水下最高航速22節,長期工作潛深270米,極限潛深300米,最大自持力90晝夜。

艇上裝備有12個發射巨龍-71型(後改稱巨浪-1型)潛射彈道飛彈的垂直發射筒,當時曾經論證過16枚、12枚和8枚的三種方案,最終結合排水量和航速指標考慮選擇了12枚。艇首的533mm魚雷發射管可以發射魚-3型反潛魚雷,改裝後增加了魚-3G的使用能力。但由於戰略核潛艇的神秘性,除了基本的外形尺寸數據以及巨浪-1的相關資料之外,關於092型的其他情況外界長期只能靠推測。比如雖然實際上092型只有這麼一艘,但在民間卻長期有著三艘舷號同樣為406的戰略核潛艇,內部以「甲、乙、丙」區別的說法。

從公開資料分析,這種說法估計可以溯源到1983年406艇交付時,國防科工委向軍委副秘書長張愛萍提出可在1986、1988年分別開工1艘改進型092的報告。對此張愛萍批示應當全力攻關下一代戰略核潛艇094,092改進型只需1艘。當時軍委領導也圈閱同意了。第二年海軍、總裝和造船工業對改進了包括反應堆控制系統、艇載空調系統等方面的2號艇進行了方案協調,但更多精力仍然集中於巨浪-2和094的論證上。考慮到花大價錢造一艘092型也難以提高部隊的整體戰鬥力,1985年海軍最終決策停止406後續艇計劃。

關於092型的另一個傳說是這艘根本就沒開工的「姊妹艇」在1985年巨浪-1發射試驗中因飛彈爆炸被毀,這說法至今還堂而皇之地出現在英文維基百科等諸多國外資料當中。而30年前真正發生的,是9185試驗中406艇打出的三發飛彈出水後全部自毀的重大挫折。還好事故沒有造成艇體的損壞,和艇的關係也不大。406艇在1987年繼續進行一輪模型彈水下試驗,便於科研人員集中精力分析發射出水過程對飛彈狀態的影響。最終在1988年的9188試驗中,406艇從渤海灣打出的兩發飛彈都準確落在舟山附近試驗海域目標區。

輝煌過後是長期的沉寂。當時普遍認為9188代表著中國核潛艇研製作為一個舉國大型科研項目(而非作為海軍的裝備項目)已經圓滿結束,加上後續艇計劃已取消,主要生產廠家已經開始了軍轉民步伐,核潛艇項目特別是戰略核潛艇實際已經處於下馬狀態。而按照國外戰略核潛艇的戰備標準,此時的406艇距離形成戰鬥力更是差得很遠很遠。雖然為之組建的21和22兩個艇員隊仍然隨艇保持著基本訓練,但在9188之後兩年多的時間,沒有任何任務的406艇只能長期停在廠內接受維修改裝,更不要說執行部署任務了。

1990年江澤民主席出席405艇下水儀式時,了解到核潛艇生產線遇到的種種窘境,包括406艇發射筒內竟空無一彈的情況。江澤民主席當場拍板,「核潛艇不能斷線!」這一決策改變了中國核潛艇的發展,也改變了406艇之後的命運。1991年10月,由我軍當時所有核潛艇編組而成的北海艦隊某潛艇基地終於開始擔負一支戰鬥部隊應當履行的戰備值班任務。雖然這個「值班」主要說的是開始常年出島鏈與外軍艦機遭遇對峙的091型,但406艇也開始了作為戰略核潛艇所必須的水下長航訓練。

406艇服役後一直到1995年都保留著當時中國潛艇標準的水線上淺藍色塗裝,同年該艇回到船廠進行了長達6年的大規模現代化改造和維修延壽,準備為1994年剛剛列入國家專項的094型做前期技術驗證。2001年,重新服役的406艇以全新的黑色塗裝亮相。這次改裝實現了當初討論的092型後續艇的設想,更換了反應堆控制和保護測量系統,改善了整體安全性和靜音性,另外改裝了新一代慣性導航設備。外觀上406艇的聲吶和潛望鏡等探測設備也有改進,還應用了消聲瓦等降噪技術,而其「龜背」的改進更加明顯。

作為艇體非耐壓殼體部分,「龜背」在水下時有大量的水湧入。為了滿足這部分水在上浮下潛過程中的快速進出,和蘇聯667系列相似,406艇在「龜背」側面開設有多排流水孔。在這次改裝中流水孔由4排減少到2排,並採用了扁平條格柵結構以降低流體阻力和噪音。當然說到「龜背」內部的最重要的改進還是更換了巨浪-1A。相比巨浪-1,該彈採用了「巨浪上岸」的產物東風-21的改進型東風-21甲的復合推進劑和玻璃鋼發動機殼體等多項技術,成就了「東風下海」的佳話。飛彈的射程從基本型的1700km延長到3000km以上。

坊間常把「東風下海」誤以為說的是巨浪-2,其實巨浪-2的對應說法是「新東風下海」。雖然406艇和巨浪-1A這個組合仍然無法形成對美戰略威懾能力,但巨浪-1A的型號任務使得潛射彈道飛彈研製隊伍沒有完全斷線,在巨浪-1A設計定型後就投入了巨浪-2的研製。重新服役後的406艇較以前大為活躍。2009年4月23日,在中國海軍建軍60周年閱艦式上,406艇作為整個受閱編隊中的第一艘戰艦接受檢閱。2013年在中國首個核潛艇部隊的解密公開報道中,406艇也頻繁出鏡,其神秘的內部艙室構造首次在全世介面前公開。

能夠放心地公開第一代,意味著第二代戰略核潛艇的戰鬥力徹底形成。根據外媒報道,094型戰略核潛艇已經連續多次成功發射巨浪-2潛射彈道飛彈,已經開始巡邏值班。2015年9月30日,094型首艇第1艇員隊——41艇員隊第二次榮獲中央軍委頒發的一等功。隨著094型和巨浪-2的組合總算能初步撐起戰略核反擊保護傘,406艇沒有實際威懾能力的問題也就不明顯了。憑藉各項設備30多年磨合而來的成熟使用經驗,406艇如今還在某潛艇基地,為培訓新一代戰略核潛艇官兵們更好地走上094的戰位而站好「最後一班崗」。

而在為兩代潛射彈道飛彈立下不世之功的200號試驗潛艇於2013年徹底退役之後,406艇的服役生涯也行將進入倒計時。在近年美國針對中國戰略力量的分析報告中,一些報告認為406艇已經是純岸泊訓練用艇,另一些說法也認為406艇現在至少已經很少出海。總之現在已經到了對它的一生蓋棺定論的時候了,作為中國海軍第一代核潛艇,406艇是那個「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年代的產物。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瞻遠矚讓092和091幾乎同步啟動,雖然屢經磨難但兩者仍然幾乎同步在1988年完成了全套實驗。

406艇讓中國提前建立起了戰略飛彈核潛艇的設計製造隊伍,提前擁有了具備操作經驗的艇員隊伍。即使中間經歷了斷線的痛苦,當國家決策恢復上馬094型的時候,這些力量仍然能夠擰成一股繩,讓中國海軍在十幾年裡擁有了滿足戰略核反擊最低限度的兵力。考慮到1980年代的現實情況,如果當初選擇在完成091的初步試驗定型(402艇交付使用)後再開始研製092,雖然能使其技術更加成熟,但這不僅將使406艇比現實中還要拖後10年以上,甚至有可能會在經費不繼的情況下,像兩艘053K那樣成了個半成品。

由於工業基礎的限制,儘管國產第一代核潛艇已經是當時國內最尖端技術的結晶,但究其技戰術指標和可靠性,它們相比美俄同期核潛艇仍然是無可辯駁的落後。直到現在的093和094型也只是在努力縮小和美俄先進核潛艇的差距,更多解決的還是堪用問題。而在1995年改裝中實施「雙改」工程之前,由於設計年代所限,和091早期型一樣,406艇對生活設施、抗輻射措施考慮很不完善。艙室內的有害氣體對人體心血管和呼吸道都有損害,加上過度勞累工作,很多在406艇長期服役的官兵都有不同程度的健康問題。

2015年10月12日,從普通一兵成長為艇長,軍旅生涯的前20多年一直在406艇上服役,多次被總部和海軍表彰為優秀主官的「老09人」,海軍副參謀長閻保健海軍少將因病逝世,享年58歲。而從開工至今已經45年的406艇,也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老頭艇」了。和這個「老頭」同時代的401和402艇已經退役多年,前者即將進入青島海軍博物館。無論406艇未來退役後能否進入博物館繼續發揮餘熱,它早已是見證跨越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努力建設大國戰略核反擊力量的豐碑。

雖然有點異想天開,但是我們中國人的心理都有一個英雄的存在,都可以在困難時候,一挽狂瀾。我們也相信,它的出現會激勵我們更好的發展下去。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77526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