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潮"號於1976年9月30日完成歷史使命後退役,作為日本戰後設計建造的第一艘潛艇,填補了日本戰後15年里自己建造的潛艇的空白,並通過其建造,重新彙集和培養了研究設計常規潛艇的力量,掌握了潛艇的現代建造工藝,恢復和重組了生產潛艇的工業配套體系,也為日本經濟的復甦注入了活力,可以講,親潮號是日本潛艇史上的里程碑。
而到了1959年時,日本海上自衛隊認為日本僅有2艘潛艇已經不能滿足反潛作戰訓練的需要,於是,此時已經把反潛作戰任務提到日程上來的日本海上自衛隊決定設計和建造「早潮」級和「夏潮」級潛艇,並將其用於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反潛訓練,另一方面,日本海上自衛隊還希望通過建造「早潮」級和「夏潮」級潛艇來不斷豐富日本建造潛艇的經驗。
這兩級潛艇都是以美國海軍在戰後建造的K級反潛潛艇為母型而設計的,該級潛艇的性能也與美國海軍的K級潛艇十分相似,其中「早潮」級潛艇共建成兩艘,其水面排水量為765噸,水下排水量1160噸,艇長59米,寬6.5米,吃水4.1米,雙軸雙槳推進,水面最高航速11節,水下最高航速14節,3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最大潛深150米,艇員40人,該級潛艇設計上十分重視聲吶的性能,該級潛艇的「早潮」號和「若潮」號分別在1977年7月25日到1979年3月23日退役。而「夏潮」級潛艇的水面排水量上升到了790噸,比「早潮」號的排水量要增加了40噸左右,從總體性能方面來看,除了排水量稍有差別之外,「早潮」級潛艇與「夏潮」級潛艇幾乎沒有多大的區別,執行的任務也完全相同,因此也有觀點將這兩級潛艇視為同型號的潛艇。兩艘「夏潮」級潛艇分別在1962年和1963年建成,並且分別於1978年3月20日和1980年6月10日退役。
1960年,為了接替不久將要退役的「黑潮」號潛艇,日本決定建造一艘「大潮」號潛艇,「大潮」號潛艇是根據日本的第二次防衛計劃建造的,對於日本海上自衛隊建造「大潮」號潛艇的冬季,日本有關方面曾經做過這樣的解釋—由於「早潮」級的2艘潛艇和「夏潮」級的2艘潛艇建成,日本海上自衛隊已經大體上擁有了訓練所需要的潛艇數量,而為了使日本的潛艇繼續得到發展,海上自衛隊期望著擁有具備遠洋航行能力的大型潛艇。這就是說,從「大潮」號潛艇的建造開始,日本已經跨出了建造訓練用的反潛警戒潛艇的範圍,開始建造具有遠洋作戰能力的大型潛艇了。日本就這樣,一步步的通過各種政治手腕,玩弄著限制條約,一步步跨過了底線。
按照最初制定的計劃,日本海上自衛隊打算僅僅建造一艘「大潮」號潛艇,「大潮」號潛艇在1966年3月31日竣工,而恰恰在同一天,「黑潮」號潛艇也完成了它在第一線的使命而轉入了後備役雜務艇。「大潮」號潛艇是以美國海軍戰後建造的「刺尾魚」級潛艇和英國海軍建造的「奧白龍」級潛艇為母型,兼收並蓄著兩種潛艇的優點而設計的,因此,「大潮」號潛艇的性能比「刺尾魚」級和「奧白龍」級潛艇更勝一籌。除此之外,「大潮」號潛艇還採用了大量先進的電子設備,提高了潛艇上機械裝置的自動化程度,解決了艇上一些設備的自動控制問題。從總的方面來說,「大潮」號潛艇是二戰之後一種性能較為優秀的潛艇。鑒於「大潮」號潛艇所具有的優良性能,因此該艇被日本海上自衛隊作為具有多功能的攻擊型潛艇來使用。「大潮」號潛艇建成服役之後,主要用於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潛艇艇員訓練,在培訓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潛艇艇員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81年8月20日,「大潮」號潛艇退役,其後再佐世保被拆卸解體。
「大潮」號潛艇的水面排水量為1600噸,主尺度為88米×8.2米×4.7米,結構形式為雙殼體結構,主機採用「川崎」MANV8V24/30MAL型柴油發動機2台,總功率為2900馬力×2,並且還有兩台功率為6300馬力的主電機,其水上航速可達14節,水下航速達到了18節,武備採用了6具艇艏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艉部還裝備2具魚雷發射管,艇員編制83人。
不過,首次突破攻擊型潛艇限制的日本海上自衛隊並不會真的就此收手,僅僅建造1艘的「大潮」級並不能滿足日本海上自衛隊的野心,於是日本決定對其稍加修改,再建造4艘這樣的潛艇,經過改進設計的4艘潛艇被命名為「朝潮」級潛艇。實際上,「朝潮」級與「大潮」號並沒有很大的區別,他們基本上可以算作是同型潛艇,4艘「朝潮」級分別在1966-1969年期間,以每年一艘的速度建成服役。該級潛艇的水面排水量稍大一些,為1650噸,水下排水量為2250噸,其餘數據與「大潮」級基本一致,該級潛艇在日本戰後潛艇技術發展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橋樑作用,為其後日本研製和建造具有與時代技術同水平的現代化潛艇—「渦潮」級潛艇奠定了基礎。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77445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