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經典電影《黑鷹墜落》中,有一種機槍給小編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影片中美軍士兵在悍馬車上用它對敵人瘋狂掃射,其威力之大就連牆壁也被打得七零八落。這把槍就是今天我們要聊的主角,那就是白朗寧.50口徑機關槍。
其實這種機槍可以說是老爺級的機槍了,早在1917年美國遠征軍總司令潘興將軍就提出了想要將.30口徑的機槍升級威力更大為.50口徑的要求。這項任務就交到了著名的槍械設計師約翰·白朗寧手中,一戰結束後3年也就是1921年,這種.50口徑的大威力機槍才算設計成功,並與1923年正式定型命名為M1921。
最早設計出來的白朗寧.50也就是是M1921機槍實際上是.30-06口徑的白朗寧M1917機槍的放大型,也是採用水冷式槍管,彈鏈供彈,不同之處是增加了防止「走火」的後阻鐵和液壓緩衝器,為了便於雙手操作,把帶扳機的單個小握把改為兩個D型握把,扳機則改成下壓式的蝴蝶形狀設計。
M1921機槍實際上是.30-06口徑的白朗寧M1917機槍的放大型,也是採用水冷式槍管,彈鏈供彈,不同之處是增加了防止「走火」的後阻鐵和液壓緩衝器,為了便於雙手操作,把帶扳機的單個小握把改為兩個D型握把,扳機則改成下壓式的蝴蝶形狀設計。
後來為了擴大該槍的使用範圍,使這種武器通用性更強,特別是為了使這種.50口徑機槍能用到飛機上,1930年美國陸軍開始研究將風冷槍管安裝在M1921上,這項任務由陸軍兵器部的塞繆爾·格林博士負責,在原版基礎上,博士為M1921提供了2中風冷槍管即風冷地面型及風冷航空型,其中地面風冷型被重新命名為M2機槍。由於用途不同,所以這三種型號的射速也不相同。風冷地面型為400~500發/分,風冷航空型則為750~850發/分。
此後,戰士在使用地面風冷型時發現槍管太輕導致散熱不佳,因此在1933年又誕生了重槍管型,這種武器又稱為「M2重型槍管」或簡稱為M2HB,並且成為了地面型的標準型號。這個型號就是美國從二戰一直沿用到現在的經典型號。據統計,美國的各企業和政府兵工廠僅僅在1941年至1945年間就生產了超過200萬挺,其中超過40萬挺就是現在仍在使用的重槍管型。
1920年代開始,白朗寧.50口徑機槍在二戰、韓戰、越南戰爭中都大量使用,直至在21世紀初期的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軍事行動中仍在使用。M2系列重機槍的裝備時間已經大大超過其他的輕武器,包括1980年才退役的.45 ACP口徑的M1911系列手槍。因此有些美軍士兵稱其為「Ma Deuce」,不過也有不少士兵按照其口徑將M2HB稱之為「the fifty」或「.50」(一般翻譯成「點五零機槍」。)
「點五零機槍」其實射速並不是很快,理論射速只有每分鐘400-500發,在真實使用中也就100-150發左右,但是.50(12.7毫米)BMG彈藥在威力和精準度上十分強大,威力我們不說,大家都知道12.7毫米子彈的威力,精度上由於.50機槍可以單發射擊,因此在韓戰中曾被當做遠距離狙擊槍實用,但是由於專業的狙擊槍的誕生這種做法很快就銷聲匿跡了。這種強的優點說了,再來說說缺點,白朗寧.50口徑機槍最大的缺點是零部件太多,維護起來太困難,需要有經驗的人才能進行維修保養。而且槍管沒有快速更換功能,雖然本身射速不高,但在激戰中持續射擊後槍管還是會迅速升溫,但更換槍管卻是比較麻煩的事,而且每次更換槍管都使用專門的塞規去重新調整殼頭間隙,因此對於現代高強度高節奏的戰爭來說是有點落伍了,但是這也不能撼動它在美軍士兵心中的地位。
即使是現在,白朗寧.50口徑機槍也在世界各地獲得廣泛採用,北約成員國及其他國家仍然廣泛用於地面武器、車載武器和航空武器。這種武器至今在反步兵、無裝甲或輕裝甲車輛、船隻、輕型防禦工事和低空飛行的航空器方面仍然極為有效,目前美國和比利時仍在生產M2HB機槍及其衍生型,還有一些其他國家也在仿製這種武器。雖然美國軍方一直在嘗試淘汰這種機槍,但是在士兵的呼聲中都失敗了。
而中國裝備的89a式12.7毫米重機槍無論在結構、射速還是火力上都要優於M2HB,如果美國人不嫌棄的話,可以拿去一用,當然了這只是一句玩笑話,M2HB作為美軍最有力的火力支援武器,將一直扛起美軍重機槍的大任。
(PS:美軍似乎已經開始換裝新型重機槍了,不過就將原來的重槍管換成了QCB槍管的M2A1)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77247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