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脅美國航母編隊、狂炸塔利班,被擊落的蘇24這麼牛掰你信嗎?

20世紀60年代,當冷戰步入高潮之際,蘇美雙方的武器技術水平也達到了新的巔峰。隨著地面雷達和防空兵器(特別是各型防空飛彈和速射高炮)的快速發展,老式低速的對地攻擊機和轟炸機在如此「天幕」面前的生存能力越來越低。傳統的臨空掃射或投彈的對地攻擊方式也迅速過時。為了替換老一代的伊爾28(我國仿製型號叫轟5),蘇聯軍方開始計劃研製新型的戰鬥轟炸機(對地攻擊機)。

(圖註:被土耳其F16戰鬥機擊落的SU24「擊劍手」戰鬥轟炸機。這個事件無疑將引發更為劇烈的大國角力,「戰鬥民族」俄羅斯面對這樣的挑釁將如何應對更是讓人們議論紛紛。但SU24這位從70年代就開始在蘇聯軍隊中服役的老兵在暮年仍然折翼異國,的確讓人唏噓不已。)

已經成功研製了SU7攻擊機、SU9截擊機和後來以「民航機」殺手著稱的SU15截擊機的蘇霍伊設計局最終攬下了這個項目。設計局方面以SU15截擊機為基礎開始進行重新設計,搞出了一種十分「豪華」的試驗機:這種飛機通過機腹附加的縱向噴氣的發動機可以實現垂直起降,並沿用了之前的三角翼。但這種「豪華」配置很快就被證明了是無用的:垂直起降會消耗過多的油料,而用於垂直噴射的發動機在起飛後就成為了無用的「死重」,徒增飛機負擔。設計局方面很快拋棄了這個方案。

最終,蘇霍伊用上了在當時還屬於最新技術的可變後掠翼,並採用了更加適合對地攻擊任務的並列座艙布局(並列座艙方便兩個飛行員交替駕駛以減輕工作負擔,並且視野比串列座艙更加開闊,方便搜索目標和查看地形)。經過這麼一番改進後的樣機於70年代初被准許投產裝備部隊,這也正是本文為大家介紹的SU24戰鬥轟炸機。至於「擊劍手」,則是北約給它起的代號。值得一提的是,進入70年代後,北約給蘇聯新式飛機起的代號普遍上檔次了很多。除了優雅且帶有貴族品味的「擊劍手」以外,還有霸氣側漏的米格23「鞭撻者」,比起以前的什麼「農夫」「魚窩」之類的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圖註:蘇聯時期威風八面的SU24,那個時代,它是紅色帝國的驕傲。)

在SU24身上,採用了大量的新技術。最為明顯的當屬可變後掠翼。顧名思義,就是飛機的主翼可以根據戰術需要對後掠角度進行調整,以達到最優的氣動布局。當飛機後掠角達到最大的時候,飛機可以如同一個箭頭一樣進行高速突防。而當後掠角改小以後,飛機的升力係數則大大上升,有利於提高機動能力,進行長程巡航和減少起飛距離。相當於兼顧了平直翼和三角翼的優點。但可變後掠翼的缺點也比較明顯,就是比較複雜,,重量較大,其實也是當時航空工業的一種應急舉措。當80年代邊條翼和翼身融合體的設計出現以後,可變後掠翼就開始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了。SU24的可變後掠翼其實也是比較早期的一種,因為它不能隨意調整角度,只能在16度,45度和68度這三個檔位進行調整。後來蘇聯的圖160等飛機就可以在可調範圍內調整任意角度了,適應性更強。

(圖註:SU24「擊劍手」擁有強大的載彈量。)

SU24的電子設備在當時是相當先進的,配有地形跟蹤雷達,可以引導戰機在高速超低空突防的時候規避地面障礙物,大大提高了飛機的作戰能力。SU24擁有9個武器掛點,最大載彈量達到7噸,幾乎相當於二戰期間一架重型轟炸機的載彈量。另外還有一門多管航炮,可謂打擊能力超群。飛機的載油量則可達9噸,龐大的載油量讓「擊劍手」的作戰半徑達到了1200公里,這在戰術飛機中是相當不錯的了。

SU24完全適應了當時的戰術目標:通過可變後掠翼和搭載的先進電子設備,在低空和超低空利用複雜地形和敵人雷達防空兵器的死角進行高速突防,閃電般的給予敵人縱深目標打擊並最大限度的從防空炮火中倖存,正所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圖註:停在機場上慢慢老去的SU24。這個老兵,也到了該退休的年齡了。)

值得一書的,SU24「擊劍手」也是伊斯蘭極端武裝的「老對手」了。早在80年代的阿富汗戰爭中,蘇軍就用這種飛機給予了阿富汗反蘇武裝沉重打擊(阿富汗的反蘇勢力在蘇聯人撤出阿富汗後撕下了「反蘇愛國」的偽裝,並成為塔利班政權的雛形)。90年代的車臣戰爭中,「擊劍手」也再次披掛上陣。另外,西方對於這種飛機也不陌生,因為它還以一種特別的方式「調戲」過美國引以為傲的航母艦隊。在2000年的時候,2架蘇24直接從美國「小鷹號」航空母艦編隊上空掠過,而美國人根本來不及反應。護衛美國航母的F/A-18大黃蜂戰鬥機升空之前,蘇24圍繞航母轉了兩個圈。要是當時俄羅斯方面有攻擊的意圖,小鷹號估計已經沉入海底了……

但時過境遷,當年曾經讓北約十分忌憚的「擊劍手」,隨著技術的進步,已經逐漸落後於時代了。首先,冷戰期間針對大集群作戰研製的這種飛機比較缺乏對點狀目標的打擊能力,而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因為經濟窘迫,也很難對「擊劍手」進行脫胎換骨的電子設備升級。另一點則更為致命,限制於當時的航空技術,這類飛機往往機體十分笨重,雖然號稱戰鬥轟炸機,但缺乏和同時代戰鬥機進行空中格鬥的能力(更不用說更為現代的戰鬥機了),只能進行對地攻擊,用途單一。這回無戰鬥機掩護的SU24被土耳其的F16擊落,就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

另外,在戰鬥機多用途化的今天,兼備格鬥和對地攻擊的多用途重型戰鬥機已經基本取代了專職攻擊機(戰鬥轟炸機)的地位。俄羅斯之所以還保有著大量的SU24,恐怕也是經濟窘迫所致。新裝備遲遲來不了,只好讓老兵繼續站崗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76550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