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直接促使美國放棄阿富汗戰爭

14年前,911事件爆發,美國遭受歷史上最大的恐怖襲擊。僅僅一個月後,美國大舉進入阿富汗,持續十二年之久的阿富汗戰爭正式打響。

表面上看,美國之所以發動阿富汗戰爭,是對基地組織,以及庇護他們的塔利班政權的報復。但在雲石君看來,雖不能否認反恐確是美國進入阿富汗的直接誘因,但隨著戰爭的深入,美國的戰略目的,已早不止反恐這麼簡單。

在之前《地緣政治57:美國為何要發動阿富汗戰爭?》一文中,雲石君曾經做過解析:要是單單只為摧毀基地,是不值得讓美國發動十多萬大軍,在這塊荒蠻之地一呆十年之久的——原因無他:性價比太低了些。美國之所以殺雞用牛刀,拿一場大規模戰爭的架勢對付基地和塔利班,歸根結底是想藉此契機,撬動亞歐大陸腹地的地緣政治格局。

阿富汗身居中、俄、伊三大地緣勢力交匯,它的歸屬,直接亞歐大陸內部地緣政治格局構成巨大影響。美國一旦在這塊四戰之地站穩腳跟,就等同於在三大勢力的後院捅開一條口子,中、俄、伊朗的戰略形勢將急劇惡化。

阿富汗地緣區位極為特殊,既是中、俄、伊斯蘭三大勢力交匯,又與三者的本部核心板塊相隔遙遠,是他們共同的極端邊遠地區。這一的地緣格局,導致周邊任何一股勢力,都不可能對阿富汗實現穩固控制。在之前的《地緣政治56:阿富汗會為什麼被稱為「帝國墳場」》一文中,雲石君曾以蘇聯侵略阿富汗的失敗為例,論述了在這塊四塞之地,任何一方勢力想對其施加影響力都相當艱難。即便打阿富汗主意的周邊勢力實力不俗,但要想經營這塊地盤,依舊得投入海量資源,且維持秩序也特別困難。一旦其他勢力稍加支持,土著反抗力量就能把侵略者拉近泥潭。

蘇聯侵略阿富汗時還是全球排名第二的超級大國,何況那時中亞尚是蘇聯領土,兩國大範圍接壤,即便如此,依舊無法幫它在阿富汗立足,最後慘敗收場。美國的國力雖非蘇聯能比,但在和阿富汗的地緣關係上,本土遠在萬里之外的美國,比蘇聯又多有不如。綜合而論,美國經營阿富汗的難度係數,還真不比幾十年前的蘇聯要低。所以,即便美國能壓制塔利班和基地,但只要有周邊勢力插足添堵,美國也有很大機率步蘇聯後塵——當年就是中美等國暗中支持阿富汗反蘇勢力,使蘇聯一直無法站穩腳跟,最後不得不慘敗退場。

以阿富汗特殊的地緣區位,無論是中國、俄羅斯還是伊朗,都可能樂見美國在此立足。只要這三方存心攪局,美國重蹈蘇聯覆轍幾乎鐵板釘釘。

但美國卻阻止了這種情況發生。而美國之所以能做到,與21世紀初的國際格局密切相關。

發動阿富汗戰爭之初,美國正值如日中天。經過90年代的經濟高速增長,美國國力已經達到了頂峰。

而反觀其它相關勢力: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元氣大傷,而後又在90年代經濟崩潰,國家也長期動盪,連區區一個車臣戰爭,都打的出盡洋相,而俄羅斯在科索沃戰爭中的無力,更加證明它已完全不復當年之勇。

至於中國,雖然國家面貌與改革開放前有了巨大改變,但畢竟起點太低,跟美國相比,依舊遠遠不如。

當然,還有一個伊郎——但是,連中國與俄羅斯都對美國退避三舍,伊朗又豈能玩出什麼花樣?

鑒於此,美國悍然以反恐劃線,勒令全球各國政府,都必須跟恐怖勢力——說白了主要就是阿富汗的基地和塔利班提供任何幫助,不然必遭美國制裁。

在國際政治中,這種強令其他國家站隊要求十分罕見。只有實力強大到足以力壓群雄,才有可能發出這種非敵即友的表態。這種局面,在戰國中後期的秦國曾經出現過,而在21世紀初,美國也達到了等同於當年秦國的段位。

當然,美國的自信是有底氣的。以它當時的水平,的確已經強大到足以讓世界各大勢力都噤若寒蟬。所以「紅線」一出,反恐立即成為國際政治中「政治正確」,沒有任何國家有膽量挑戰。美國得以在在不受其他勢力阻擾下,獨力經營阿富汗。

這是美國的歷史性機遇!這一時期的美國,在戰場上步步緊逼,不斷鞏固對阿富汗的掌控。而且趁此機會,以阿富汗為根據地,加強對中亞幾個斯坦的滲透,甚至在烏茲別克、土庫曼等國挑起一陣「顏色革命」的浪潮,並且對伊朗形成弧形包圍。

這才是美國在阿富汗大動干戈的最根本目的。阿富汗只是一個閉塞貧窮的內陸國家,與美國八竿子打不著。美國之所以花這麼大力氣,其真實目的絕不僅僅是單單為了反恐,而是要趁此良機,在中俄伊的戰略後方實現中央突破,繼而四面開火,一舉顛覆亞歐大陸內部的地緣政治格局。

不過,美國的美夢並未持續太久。中亞顏色革命稍縱即逝,一度風光無限的親美勢力也很快就黯然下台;而伊朗雖然困境重重,但卻始終堅持不倒。

為什麼會是這樣?

最直接的原因自然是俄羅斯的杯葛。中亞是前蘇聯的地盤,蘇聯解體後也依然是俄羅斯的後院,伊朗也與俄羅斯同氣連枝,俄羅斯自然不能坐視不理。

可如果僅憑俄羅斯一己之力,還不足以挫敗美國圖謀。畢竟俄羅斯已不復當年之勇,雖則普京上台後國力有一定恢復,但比起美國還是差了十萬八千里——美國敢孤軍深入阿富汗並打中亞的算盤,就是算準了俄羅斯能力有限,不足以阻擋自己。

可中國的火箭般成長,卻是美國萬萬沒有想到的。就在阿富汗戰爭期間,中國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國力猛增。

隨著國力的提升,中國也不斷通過經濟的手段,拓展對中亞的地緣影響力。

雖然在中亞板塊,俄羅斯跟中國之間也存在著一些結構性的地緣矛盾,但對阻止美國進入,兩國的立場高度一致。

中俄聯手,使美國圖謀中亞的難度大大增加愛。中亞本就是俄羅斯的傳統勢力範圍,之前之所以出現鬆動,很大原因是因為俄羅斯國力大衰,經濟崩潰。而中國這個增量的進入,將這一缺陷彌補。

政治上,中亞是俄羅斯後院,經濟上,中亞跟中國的經貿往來日漸增長,在政治經濟與中俄高度捆綁的情況下,中亞就沒有了讓美國趁虛而入的契機。

而在伊朗方面,中亞的顏色革命的慘澹收場,意味著俄伊之間的天然地緣通道並未被打斷;而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又使伊朗能夠輸出石油換取資金——這打打影響了美國對伊朗經濟制裁的效果。所以,雖然非常困難,伊朗政權仍舊可以繼續支撐。

當然,美國好歹也是全球霸主,它定下的阿富汗反恐「雷池」,中俄還是不敢跨過的。但在雷池之外,中俄支持中亞和伊朗則大可不必太過顧忌。

而這最終導致了阿富汗戰爭的失敗。就經濟層面來說,阿富汗的地緣環境,天生註定對這塊區域的經營,不但不可能有任何直接經濟回報,還需要持續投入天量資源——美國與阿富汗幾乎不存在任何地緣聯繫,美國對當地的站開工,只能靠重金投入維持。一旦美國減少投入,阿富汗用不了多久就會重回傳統地緣政治軌道——缺乏地緣通道的美國,對阿富汗的影響力會在短時間內煙消雲散。

當然,如果能以阿富汗為基,攪亂中俄伊三方的後院,進而顛覆中亞地緣政治格局,那美國的投以重金也還划算。但如若不能,那這麼一筆一筆的往來掏錢,可就太不值得了。

阿富汗戰爭非但沒能達成戰略目的,反倒成了拖累美國的泥潭。隨著時間一天天流逝,這種吸血效應越發明顯,最終超過了美國人的忍耐極限。所以一旦將本拉登擊斃,美國算是有了收場的理由,歐巴馬便急不可耐的宣布結束戰爭,並立即從阿富汗退兵。

由於美阿地緣關係極端疏離,所以隨著美軍撤走,美國對阿富汗的影響力也就相應萎縮。可以確信,將來的阿富汗,早晚又會重新變成周邊地緣勢力的角逐之場。

對中國而言,在現代工業文明的加持下,中阿之間的距離和地緣阻斷影響已大幅消減,雙方在現實層面的往來上,存在極大的緊密空間;而國力的大增,也讓中國有資本拓展對阿影響力。

只不過,直到現在,中國對阿富汗卻並沒有流露很大興趣。雖然中國對阿富汗的經濟投資在持續增加,可是中國沒有重新開放連接兩國的瓦罕走廊通道,更沒有修建相關的道路交通設施,中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也沒有選擇途徑阿富汗。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75714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