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鴨嘴獸:俄羅斯空軍未來的主力戰轟!

蘇-34「鴨嘴獸」正在成為俄羅斯航空航天部隊的主力戰術轟炸機,而且隨著蘇-34將按計劃開始執行偵察和電子攻擊任務,該機的地位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蘇霍伊蘇-34(北約代號「後衛」)是一種超音速戰術轟炸機和敵防空壓制(SEAD)飛機,同時還具有很強的空空作戰能力,還能通過掛載干擾吊艙作為護航干擾平台使用。該機甚至還將接手圖-22M3「逆火-C」轟炸機的一些常規遠程打擊任務。

蘇-34以獨特的機頭外形被戲稱為「鴨嘴獸」

起源

1986年6月,蘇霍伊設計局開始設計一種全新的戰術轟炸機,目標是在90年代中期開始取代可變翼的蘇-24/24M「擊劍手」戰術轟炸機。

這種飛機是在蘇-27「側衛」基礎上研製的,一開始被稱為蘇-27IB。第一架原型機內部代號T10V-1(42號),沿用了蘇-27UB「側衛-C」的基準機身,但是裝上了全新的具有扁平機頭的前機身,也就是因為這個機頭,該機從此獲得了「鴨嘴獸」的非官方綽號。T10V-1在設計局的莫斯科實驗工廠里完成了總裝,1990年4月13日在莫斯科附近的茹科夫斯基機場首飛,試飛員是蘇霍伊的阿納托利·伊萬諾夫。

T10V-1原型機,由於沿用了沿用了蘇-27UB的基準機身,所以主起落架是單輪的

第二架原型機T10V-2(43號)的機身設計更加細化,與後來的續預生產和生產型大體類似。該機在新西伯利亞飛機製造廠(NAPO,2013年成為蘇霍伊公司的一部分)組裝,於1993年12月18日首飛。

T10V-2原型機,在1995年6月的巴黎航展中,該機被蘇霍伊作為蘇-32FN宣傳

儘管該項目受到軍方的高度重視,但是由於蘇聯解體後的動盪以及項目資金不足使「鴨嘴獸」的研製和測試進度被嚴重延誤。到21世紀初,蘇霍伊只製造出6架試飛用機——兩架原型機和四架預生產飛機,測試機數量不足致使國家聯合測試和評估項目曠日持久。

這4架用於試飛和評估的預生產型飛機是T10V-4/-7(44-47號),陸續於1994年12月-2000年12月間首飛。除此之外,蘇霍伊還製造了一架用於靜力試驗的機身——T10V-3。

T10V-3靜力測試機身

2006年,阿赫圖賓斯克的俄羅斯空軍第929國家飛行試驗中心用6架試飛用機完成了第一階段國家聯合試飛和評估。

進行空中加油試飛的T10V-1

於是「鴨嘴獸」獲准開始低速率初始生產,首批5架生產型飛機01-05分別在2006年(1架)、2007(1架)、2008年(1架)和2009年(2架)下線。這些早期生產型飛機參加了第二階段國家試飛以及其他更全面的試飛項目。這些試飛項目從2006年一直持續到2011年。

還未噴漆的一架早期生產型飛機

其中,01和03號參加了國家試飛,02、04和05號機則去利佩茨克參加了第4戰鬥應用和飛行人員再培訓中心的作戰評估,內容包括發展新戰術、操作技術和條令,此外,這3架飛機還被用於首批「鴨嘴獸」機組的改裝訓練。

編號迷霧

蘇-34這個編號最早出現在1993年12月T10V-2首飛時,在1995年6月的巴黎航展中,該機被蘇霍伊作為蘇-32FN宣傳。

蘇-32FN配備了列尼涅茲公司的「海龍」任務套件,這是一種陸基海上打擊和偵察飛機,可用於打擊水面艦艇和潛艇。

T10V-1的這張掠過航母的照片讓很多人以為該機有艦載改型

1999年,「鴨嘴獸」又有了另一個編號——蘇-32MF,這是一種能夠打擊空中和地面目標的多用途戰鬥機。次年,T-10V-5被作為蘇-32MF出現在了范堡羅國際航空展上試圖吸引國際客戶,但未果。

到目前為止,「鴨嘴獸」只有俄羅斯空軍這個唯一客戶,至少在近期,似乎不太可能在出口市場上有所斬獲。

設計特點

蘇-34保留了蘇-27UB的總體氣動布局,但機身結構是全新的,這是為了能在前機身和機鼻部分塞進並列雙座座艙和體積龐大的電子設備,當然還有更多燃油。

該機的所有主要機身結構都得到了加強,以承受增加的操作重量。不過,蘇-34保留了其前身令人印象深刻的機動能力。

新的前機身容納了並列雙座座艙,飛行員在左側,武器系統操作員(WSO)在右側,這點和蘇-24一致。機鼻左側的一個可伸縮的空中加油探頭是標準配備。

蘇-34的前機身組件,右下方是鈦澡盆裝甲

蘇-34具有與蘇-33艦載型類似的鴨翼,同樣還沿用了蘇-33式樣的前緣邊條,但增加了一條尖銳邊緣以產生穩定渦流作用在垂尾上,提高大迎角飛行時的偏航穩定性。

蘇-34在邊條上增加了一條尖銳邊緣以產生穩定渦流

鴨翼有助於恢復氣動平衡,提高機動性,並且能在超低空飛行中減弱因亂流引起的顛簸

蘇-34的前機身比蘇-27UB重許多,鴨翼有助於恢復氣動平衡,提高機動性,並且能在超低空飛行中減弱因亂流引起的顛簸,降低作用在機身上的應力(鴨翼自動響應)。

蘇-24「擊劍手」已經證明了並列雙座布局的優點,與蘇-27UB和蘇-30的串列雙座相比,能大幅改善機組人員的工作環境。在並列座艙中,飛行員和武器系統操作員在高負荷工作中無需交談就能更好地互相理解,因為他們能通過身體語言充分溝通,反應時間也更快。此外,座艙的雙重操縱控制也有利於機組的輪換休息。

蘇-34生產型的登機梯

座艙後艙壁的登機門

乘員可以從彈射座椅中走到過道上伸展一下身體

「鴨嘴獸」的座艙設計還提高了機組的舒適度,乘員可以從彈射座椅中走到過道上伸展一下身體,在長航時任務中甚至還能打個盹。K-36DM彈射座椅具有零/零彈射能力,拋掉座艙蓋後左右座椅按時間差彈射。乘員通過前起落架上的登機梯,穿過後壁板上的艙門進入駕駛艙。

蘇-34地面彈射測試

蘇-34的全新雙輪前起落架向後收起,收起方向與蘇-27相反。主起落架安裝了串列雙輪以支持增加的著陸重量,並能在粗糙鋪裝跑道上起降。

主起落架安裝了串列雙輪以支持增加的著陸重量,並能在粗糙鋪裝跑道上起降

「鴨嘴獸」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尾梁明顯增大,增加了直徑和長度,內部安裝了附加設備和系統。減速傘艙位於發動機艙之間的機背位置,配備雙減速傘以縮短降落滑跑距離。

減速傘艙位於發動機艙之間的機背位置

固定式進氣口降低了複雜性和重量,配合推力強大的發動機,能使「乾淨」外形的蘇-34能在海平面以1400公里/時的速度狂奔。

蘇-34的機身結構堅固,結合系統冗餘設計後能有效抵禦從輕武器到高能飛彈戰鬥部破片。機組人員被鈦「浴缸」包圍,保護他們不受直接傷害,一些重要系統也有裝甲保護。

蘇-34的鈦「浴缸」

機身油箱被網狀聚氨酯泡沫包裹,用於吸收爆炸衝擊波並起到阻燃作用。油箱內部內襯雙層多孔樹脂保護層,以防止油箱被彈丸或破片穿透後大量漏油。

航電系統

經驗豐富的俄羅斯空軍試飛員已經注意到,蘇-34在經歷了一個痛苦而漫長的發展和試飛後,已被證明比蘇-24M更具戰力,尤其是在投擲制導和非制飛彈藥的精度、任務半徑及掛載各種制導武器方面。

拆掉扁平的橢圓形截面雷達罩後,你就能看到無源相控陣多模雷達的天線。「鴨嘴獸」的Sh-141武器控制系統圍繞著這台V004雷達設計,該系統由聖彼得堡的列尼涅茲控股公司製造,是蘇-34最重要的傳感器組件。V004雷達採用1250×850毫米的固定天線,除了氣象和導航功能外,還提供了豐富的空面和空空模式。

V004雷達採用1250×850毫米的固定天線

雷達為遠程探測和跟蹤地面和海面目標進行了優化,獲得的目標坐標能隨後裝訂在精確制飛彈藥中。據俄羅斯消息人士透露,該雷達針對小雷達橫截面(RCS)地面目標的探測距離為150-200公里,對戰鬥機大小空中目標的探測距離為120公里。

在掛載R-77-1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時,雷達在空地模式中可以同時攻擊兩個空中目標,在空空模式中可以同時攻擊4個。

Sh-141系統還提供了自動地形跟蹤與迴避功能,使「鴨嘴獸」具有自動跨音速超低空突防能力。

過去有傳聞說蘇-34的「尾刺」里安裝了後視雷達,不過現在已經確定無論原型機還是生產型蘇-34,都不具備這樣的系統。

「鴨嘴獸」的第二套瞄準系統是烏拉爾光學儀器廠製造的「普拉坦」電視/雷射光電系統,該系統能使武器系統官能在晝夜發現和跟蹤地面/海面目標(包括那些被雷達截獲的目標)。「普拉坦」還能為雷射制飛彈藥進行雷射照射,為光電制飛彈藥和無制飛彈藥提供目標指示。

「普拉坦」內置於前機身中,在前機身與發動機進氣口交界處有一個可收放傳感器窗,不用時可以收入機身,與表面齊平以減少阻力。

「普拉坦」電視/雷射光電系統

傳感器組件還包括一個從動於雷射測距儀/指示器的高放大倍率電視攝像機(帶圖像增強和低照度功能),在最佳能見度條件下的最大探測距離是10公里。傳感器通過三片光學玻璃進行前視和下視。

「普拉坦」系統與西方慣用的瞄準吊艙有所不同,後者一般同時具有空空和空地模式,而體積龐大的「普拉坦」是專為空地作戰設計的,而且傳感器組件轉動角度不足,導致飛行員在投放雷射制導炸彈或飛彈後無法做防禦機動,因為這樣會使「普拉坦」脫鎖。

官方並沒有公布「普拉坦」的性能參數,但其傳感器組件的旋轉參數最有可能與蘇-24M的「凱拉-24」瞄準系統類似,也就是俯仰旋轉+6~-140度,方位旋轉+/-12度,能使蘇-34在平飛中引導雷射制導炸彈和飛彈。

「普拉坦」還具有梁贊國家儀表廠製造的自動跟蹤裝置,能夠同時跟蹤由武器系統官選中的兩個目標,並進行雷射照射。

航電提供的瞄準和導航信息,以及射擊提示都顯示在座艙的五個多功能彩色顯示器上,飛行員用其中的兩個,武器系統官用剩餘三個。飛行員還配備了一個ILS-2單色平顯(米格-29和蘇-27使用的ILS-31的改進型),供飛行和發射前射武器使用。

生產型蘇-34的座艙,有五個多功能彩色顯示器

「鴨嘴獸」的飛行/導航套件由羅曼斯科耶儀器設計局負責集成,套件整合有慣性和衛星導航系統以及肖蘭導航和儀表著陸系統。這是一個開放架構系統,能滿足未來升級的需求,配備了雙Baget-53高速處理器,通過GOST R52070-2004數字數據總線進行數據交換,該總線相當於美標MIL-STD-1553B。

綜合自衛套件包括L150「蠟筆」雷達定位和告警接收機系統(RHAWS)、安裝在尾梁中的七套24發APP-50A箔條/紅外彈投放器(使用向下發射的50毫米干擾彈彈藥)、安裝在機身和翼尖吊艙中的L265「希比內-M」主動雷達干擾系統,這套系統在2011年取代了性能較弱的L175M「希比內-10」。

尾梁下方的APP-50A箔條/紅外彈投放器

L175M「希比內-10」翼尖吊艙

武器彈藥

與俄羅斯任何其他戰術飛機相比,蘇-34能掛載更多種類的空面制導武器。彈藥可掛在機身的4個外掛點、翼下的6個外掛點、以及翼尖的兩個外掛點上。

掛載制導炸彈時,「鴨嘴獸」可一次掛載6枚500千克KAB-500L或三枚1500千克KAB-1500L雷射制導炸彈,或相應的KAB-500Kr和KAB-1500Kr電視制導改型。

俄羅斯制導炸彈家族

掛載短程空面飛彈時,「鴨嘴獸」可一次掛載6枚Kh-29L(AS-14「小錨」)/KH-25ML(AS-10卡倫)/S-25LD雷射制導飛彈,或6枚Kh-29T電視制導飛彈。

掛兩枚Kh-29L的蘇-34

掛載遠程空面飛彈時,「鴨嘴獸」可一次掛載3枚Kh-59M(AS-13「大螺栓」)/Kh-59M2(AS-18「蘆笛」)電視制導飛彈,此時需要掛載一個數據鏈吊艙以人在環中的方式進行末段遙控。

翼下掛Kh-59M(右)和Kh-59M2(左)的蘇-34

「鴨嘴獸」具有強大的反艦能力,可一次掛載6枚3馬赫的Kh-31A/-31AD(AS-17「氪」)反艦飛彈。執行壓制敵防空系統(SEAD)的任務時,可一次掛載6枚Kh-31P/-31PM/-31PD高速反輻射飛彈,或Kh-58U(AS-11「基爾特」)/-58UShK反輻射飛彈。

Kh-31系列飛彈一般掛在進氣道下方掛架

蘇-34已經測試了500千克的KAB-500S制導炸彈,這種炸彈是一種衛星/慣性制飛彈藥,類似於美國的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俄羅斯戰術飛彈武器公司總裁鮑里斯·奧布諾索夫表示,公司已研製出一種1500千克的衛星/慣性制導炸彈,可用於蘇-34。

在敘利亞作戰的蘇-34掛載KAB-500S格洛納斯衛星制導炸彈

2014年,俄羅斯透露蘇-34已經測試了戰術飛彈武器公司的幾種新一代制導飛彈,其中包括Kh-38M系列飛彈。這是一種全新的模塊化空射飛彈,具有多種類型的制導系統和戰鬥部。此外還有經過改進的增程型Kh-35D(AS-20「皮划艇」)反艦飛彈,採用了一種末端雷達制導系統。

2012年12月,Kh-38M進入俄羅斯空軍服役,據稱蘇-34已經測試過雷射制導(Kh-38ML)、熱成像(Kh-38MT)和主動雷達制導(Kh-38MA)型。這種飛彈還有一種Kh-38MK慣性和衛星制導型。Kh-38M的射程為3-40公里,戰鬥部重250千克。

「鴨嘴獸」也可以掛載俄羅斯全系列非制導炸彈和火箭,並保留了蘇-27的標準GSH-301 30mm機炮。機炮內置於前機身右側邊條中,最大射速每分鐘1500發,備彈150發。

蘇-34的12個武器掛架最多可掛載8噸彈藥,在超載時可以掛9噸,不過此時要減少內油。

在中空和低空投擲非制導炸彈時,蘇-34最多可掛載34枚100千克OFAB-100破片/高爆炸彈,或22枚250千克的OFAB-250-270炸彈,或12-16枚500千克FAB-500炸彈,或者7枚KMGU-2地雷/小炸彈布撒器。

蘇-34最多可掛載34枚100千克OFAB-100破片/高爆炸彈(注意六聯掛架並沒有掛滿)

在轉場飛行中蘇-34可以掛3個PTB-3000副油箱(機翼下兩個機身下一個),共增加載油9000升。

在轉場飛行中蘇-34可以掛3個PTB-3000副油箱

蘇-34是俄羅斯空軍重要的戰術核打擊平台,俄羅斯對此極為保密。由於俄羅斯機載核武器項目的高度保密性,沒人知道「鴨嘴獸」掛載的核彈類型。

在空空作戰中,蘇-34可掛2-8枚R-73(AA-11「射手」)視距內(WVR)紅外製導空空飛彈或其改進型——RVV-MD。

掛載超視距(BVR)空空飛彈時,蘇-34可掛載多達6枚的R-27R(AA-10「白楊」)/-27ER半主動雷達制導飛彈,兩枚R-27ET紅外製導飛彈,或多達8枚的主動雷達制導的R-77-1(AA-12「蝰蛇」)或其改進型RVV-SD。

俄羅斯新一代空空飛彈——RVV-MD和RVV-SD

偵察和電子戰型

除了替換俄羅斯空軍的蘇-24M/M2外,「鴨嘴獸」也需要接手目前5個蘇-24MR「擊劍手-E1」偵察機中隊所執行的偵察任務。

蘇-34將通過掛載「貓頭鷹」偵察吊艙來執行此任務。這種吊艙正在研發和測試中,具有三種型號,分別採用不同的傳感器組、記錄設備和數據鏈,共享一個共同的殼體。

「貓頭鷹」吊艙由奧倫堡的「箭」生產聯合體研製,掛在蘇-34的機腹中線掛架上。吊艙的第一種型號是光電偵察型,第二種型號是側視合成孔徑雷達(SAR)型,第三種是電子情報(ELINT)型。

首批用於研發測試的吊艙有8個,其中兩個是電子情報型,三個光電型,三個雷達型。第一個「貓頭鷹」吊艙顯然是雷達型,在2014年年底或2015年初開始試飛,在2015年5月被首次曝光。在照片上,第929國家飛行試驗中心的一架預生產型蘇-34(T10V-7 47號)掛著該吊艙出現在了莫斯科附近的庫賓卡機場上。根據項目當前進展,三種「貓頭鷹」吊艙的研發測試工作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成,吊艙的服役時間不大會早於2017年底。

第929國家飛行試驗中心的一架預生產型蘇-34(T10V-7 47號)掛著該吊艙出現在了莫斯科附近的庫賓卡機場上

蘇-34的卡盧加無線電工程研究院(KNIRTI)研製的「希比內」電子對抗(ECM)系統能提供雷達告警和實施干擾,功能強大到可進行編隊自衛。該系統於1995年1月開始在蘇-34上進行測試。

L175M「希比內-10V」系統除了機身內置組件外,還外加兩個翼尖吊艙,每個長4.85米,直徑0.3米,重300千克,前後半球干擾覆蓋範圍都是45度錐角。

L175M翼尖吊艙

該系統採用數字射頻存儲器(DRFM)技術,提供多通道干擾。後期生產型蘇-34改用新型L265「希比內-M」系統,該系統為編隊自衛設計的,也就是說能使蘇-34作為護航干擾機使用。蘇-34作戰時可掛兩個吊艙進行單機自衛,也可掛4個吊艙對飛機編隊實施保護。根據俄羅斯的消息,4個吊艙可覆蓋4-18GHz的頻率。

服役與作戰

2006年12月,利佩茨克基地第4戰鬥應用和飛行人員再培訓中心第968混合航空兵科研教導團接收了兩架早期生產型蘇-34,進行作戰評估。另一架「鴨嘴獸」被移交給第929國家飛行試驗中心用於測試。

蘇-34地面發射重型火箭彈試驗

俄羅斯空軍在2005年下達了第一批18架飛機的訂單,但在4年後該訂單被取消,只交付了5架飛機。

2008年10月,軍方簽署了一份購買32架蘇-34的新合同,規定在2013年前交付。2012年3月又追加訂購了92架蘇-34,要求在2020年前交付完畢。

俄羅斯空軍打算給換裝不少於11支蘇-24中隊,每個中隊將裝備12架蘇-34,每個「鴨嘴獸」團將擁有三個中隊。

2010年,新西伯利亞航空生產聯合體生產了4架蘇-34,2011年的產量增加到6架,2012年10架,2013年14架,2014年達18架。2015年的生產任務是16架蘇-34,截止8月中旬已交付7架。

2012年2月,蘇-34進入俄羅斯空軍中隊服役,2014年3月形成完全作戰能力。

在解決了大量設計缺陷,並根據利佩茨克訓練中心早期試飛和換裝訓練報告,以及後來第47混編航空團使用經驗而克服大量初期問題後,蘇-34終於修成正果。

在服役之初,蘇-34的雷達和瞄準套件成為了問題重災區,硬體和軟體頻出故障。為此蘇霍伊設計出一個功能升級包,並於2010年在第929國家飛行試驗中心的一架早期生產型蘇-34上進行了成功的測試,來年就被納入生產線中了。

這個升級包包括新版軟體、推力提高的AL-31F-M1發動機、大幅改進的L150雷達定位和告警接收機系統,以及尾椎內的TA-14-130-35輔助動力單元,此外還有增加了新的空空模式的Sh-141M雷達。

尾椎內的TA-14-130-35輔助動力單元

改進後的蘇-34在外觀上的區別是每側翼尖附近增加了一個翼刀,以改善氣流流場。

改進後的蘇-34在外觀上的區別是每側翼尖附近增加了一個翼刀,以改善氣流流場

莫斯科以南400公里沃羅涅日-馬爾舍夫第7000空軍基地第1飛行大隊的一個線中隊率先裝備蘇-34。第1飛行大隊接受第1空防司令部的指揮,後者是西方軍區在第6空防集團軍基礎上重新組建的。

到2013年中期,第7000空軍基地第1飛行大隊已完成了新轟炸機的換裝,全面取代了兩個中隊之前裝備的蘇-24M。2014年1月,該大隊被重組為第47獨立混編航空團。

第7000空軍基地第1飛行大隊的蘇-34

當年6月,該團向俄羅斯遠北地區的蒙切戈爾斯克部署了蘇-34,在那裡進行了用R-73和R-27飛彈對抗空中目標的實彈訓練。兩個月後,第47團執行了首次遠程任務,經過多次空中加油飛越北冰洋到達北極點。

在俄羅斯國防部官方《紅星報》的一篇文章中,第47團的飛行員這樣評價蘇-34:比起蘇-24M,「鴨嘴獸」非常靈活,易於控制,還安裝了新電腦,這一切都賦予它強大的作戰能力。

還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那就是2011年之後生產的蘇-34都表現出了良好的可靠性,被認為滿足了俄羅斯空軍在最初對平均故障間隔時間的(MTBF)的技術要求。

接下來裝備「鴨嘴獸」的一線部隊是駐莫羅佐夫斯克的第559獨立轟炸機團,該團接受南方軍區第4空防司令部指揮。2013年11月,第559團接收了頭三架飛機,12月接收了4架。

去年第559團又獲得了17架蘇-34,2015年8月中旬接收了另外7架。到今年年底,第559團將獲得全部的36架飛機,三個中隊齊裝滿員。

2014年10月起交付的蘇-34從「茄子」塗裝改回到傳統的藍綠色迷彩,天線罩和垂尾頂端被塗成白色。

蘇-34「茄子」塗裝

「茄子」塗裝的使用時期是從2011年年底到2014年10月,飛機上表面深灰,下表面淺藍,天線罩和垂尾頂端被塗成白色。

在2016-2020年間,蘇-34將陸續替換如下一些部隊的蘇-24M:俄羅斯遠東地區胡爾巴的第277轟炸機團的兩個中隊、車里雅賓斯克州沙戈爾的第2轟炸機團的兩個中隊,摩爾曼斯克州蒙切戈爾斯克的第98轟炸機團的一個中隊。

2008年8月,在俄羅斯與喬治亞在南奧塞梯發生的戰爭中,蘇-34首次經歷戰火的洗禮。第929國家飛行試驗中心的兩架早期型蘇-34參戰,執行了壓制敵防空火力的任務。其中一架使用Kh-31P反輻射飛彈攻擊了喬治亞軍隊的雷達,另一架則用機載L175「希比內」主動雷達干擾系統為深入喬治亞領土攻擊目標的蘇-24M編隊護航。干擾機效果很好,有效阻止了格防空雷達鎖定蘇-24,同時也壓制了格軍用9K37「山毛櫸」(SA-11「牛虻」)地空飛彈系統發射雷達制導地空飛彈。

蘇-34在敘利亞上空投擲KAB-500S衛星制導炸彈

2012年秋,一個秘密部隊駕駛蘇-34(反恐任務一向被俄羅斯視為最高機密)轟炸了北高加索地區達吉斯坦和印古什共和國境內的恐怖分子營地。

蘇-34在多種氣象條件下,使用制導武器和「普拉坦」系統實施攻擊,摧毀了恐怖分子營地。轟炸複雜山地地形中的目標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根據俄羅斯空軍的說法,所有目標均被擊中。

從上述蘇-34的早期作戰部署中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到2012年,「鴨嘴獸」的戰備水平已經可以接受,具有了可靠的瞄準系統和訓練有素的機組。

今年9月26日,第7000空軍基地派出6架蘇-34,跟在一架俄羅斯空軍的圖-154後面,經由裏海、伊朗和伊拉克進入敘利亞,部署在拉塔基亞機場。抵達敘利亞後不久,蘇-34就用KAB-500S精確制導炸彈攻擊了目標。目前蘇-34正在敘利亞激戰正酣,作戰表現有待日後觀察。

部署在敘利亞的蘇-34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75334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