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神壇的蘇-35,拜託我沒你們說得那麼神

本周,對於中國軍迷最重要的消息莫過於中俄「又一次」簽訂了購買蘇-35戰機的合同。由於同樣的消息在過去十多年中一直「折磨」著關注亞太防務的相關人士,反覆「狼來了」之後,中國對於採購蘇-35的真實態度和用意,反而成了一個值得深究的話題;而在國際上,隨著「伊斯蘭國」對歐洲的恐怖襲擊的進一步發展與俄航客機恐怖襲擊的正式定性,法軍和俄軍又對敘利亞的「伊斯蘭國」武裝的各種目標展開了大規模的空襲,俄軍更是動用了俄軍所有種類的戰略轟炸機,執行從巡航飛彈打擊到地毯式轟炸的各種打擊形式。如此強力的戰略空襲會如何改變戰局?也許正是俄羅斯遠程航空兵的價值所在。

走下神壇的蘇-35

本周四,中國與俄羅斯簽訂協議,採購24架蘇-35戰機,合同總價20億美元,不包括生產許可證,也沒有專門為中國軍隊生產定製型號。類似的消息在過去多年裡一直被不同的俄媒反覆當做大新聞報道,在經歷了那麼多次「狼來了」以後,想要在第一時間信任這樣的消息顯然很難。由於中國方面並未通過官方渠道證實這一消息(中國軍方通常只會在軍購裝備正式列裝後通過新聞報道里的畫面證實這筆合同的存在)。因此這次的合同與此前被媒體反覆炒作的幾次所謂的「合同」一樣,暫時還都只是存在於媒體界的「傳聞」。

俄羅斯軍工綜合體發布的蘇-35生產計劃,編號0319-0402、0417-0506、0601-0610齣口中國

不過這的確是我們聽到的有關中國購買蘇-35戰機的「傳聞」中最靠譜的一個: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許其亮正率領包括中航工業集團公司董事長林左鳴在內的高級別軍事代表團訪問俄羅斯,中俄一年一度的各類軍貿項目的談判和簽約也會集中在每年年底的這段時間進行,加上許其亮還「有針對性」地參觀了生產蘇-35戰機配套117S發動機的烏法發動機生產聯合公司。加上這次俄媒的報道中還公布了包括未來戰鬥機生產規劃等相關信息,如果再考慮今年6月,就有俄羅斯媒體稱解放軍總裝備部官員再次赴俄考察蘇-35戰機以及中國空軍飛行員赴俄接受培訓的新聞,可以說此次的報道有著前所未有的高可信度。

許其亮訪問俄羅斯

有關蘇-35的具體性能的介紹文章早已連篇累牘,雖然其中不乏有誇大性能的部分,但該機性能優於解放軍絕大多數現役戰機、甚至部分性能(主要是飛行性能)優於解放軍在研的幾款四代半戰機的事實十分清晰。筆者這次想要著重探討的,是有關採購和談判時間的問題。

如果追溯起來,中國要買蘇-35的消息可以上溯到上世紀末,而在本世紀全面改進的新蘇-35出現後,近年來有關中國購買蘇-35戰機的消息幾乎每幾個月就傳出一次,每次都有頭有臉,2013年3月的一次傳聞甚至驚動了央視,外媒又因中國央視報道了這一採購項目而認為採購項目已經「欽定」,結果依然是光打雷不下雨。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新聞報道也是所謂24架戰機20億美元的採購內容,且詳細內容也與這次一模一樣,至於隨後的拖延,媒體則解釋為中俄圍繞是否生產適合中國機載武器的特殊版本的談判。但是從這次的「最終」合約看,所謂的國產武器版本不是沒有談成,而可能是根本沒有談。

2000年,蘇-35UB和蘇-47兩架昔日「女神」齊飛

之所以出現這種歷時兩年半多,談判卻幾乎沒有進展的情況,除了中俄在談判中的一些分歧之外,蘇-35戰機本身的情況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梳理蘇-35最近幾年的服役情況,不難發現這款被認為介於四代機和五代機之間的「中檔」戰機,在俄羅斯軍隊中的使用推廣卻遠遠稱不上順利。

2009年8月,俄羅斯國防部正式與蘇霍伊公司簽訂蘇-35國家訂購合同,預定由共青城飛機製造廠在2015年以前生產48架蘇-35戰機交付俄軍。這一計劃在最初進行的還算順利,2011年蘇霍伊交付了頭兩架蘇-35量產機,2012年交付了8架,這兩批10架沒有交付作戰部隊,而是交給了929國家試驗飛行中心進行國家聯合試驗,但這批飛機存在不少的問題,不同架的飛機之間存在相當的差異,試飛的結果也沒有達到軍方的要求,這使得2013年生產的蘇-35戰機直到當年年底也沒有交付。直到相關問題得到解決後,2014年2月,上年生產的12架蘇-35才在改進後交付給了929國家試驗飛行中心與第23殲擊航空兵團,並在當年年底又向第23航空兵團移交了另外12架蘇-35,使其達到滿編狀態。至於2015年應當交付的最後14架蘇-35,則到現在也沒有關於其何時移交給俄羅斯空軍的消息。至於國家綜合試驗,雖然計劃於今年結束,但至今也沒有看到相關報道。

俄軍的新蘇-35一號機

即使不考慮在國家聯合試驗中遇到的挫折,已經裝備蘇-35戰機近兩年的第23殲擊航空兵團也離形成戰鬥力還有不少距離。在2014年和2015年的航空飛鏢比賽中,蘇-35戰機都參與了開幕式表演,但並未投入比賽,雖然參加了莫斯科的閱兵,但至今依然部署在共青城的澤姆基機場——與某些媒體渲染的所謂「部署遠東防備中國」或者「與中國東北面對面」這樣的陰謀論不同,部署在此的主要原因是這個機場就是蘇-35生產廠家共青城飛機製造廠的試飛機場,與工廠相隔不遠,便於這些技術還不是完全穩定的飛機及時進行維修保養。

另一件事情也可以佐證蘇-35目前的技術成熟度:俄羅斯空軍於2013年開始接收蘇-30SM戰鬥機,時間上僅比蘇-35早了不到一年,而裝備蘇-30SM的部隊不僅在一年後就進駐克里米亞進行實戰部署,還在今年遠赴敘利亞為俄羅斯空襲部隊提供掩護。

由此看來,在上一次央視「欽定」中國採購蘇-35的時候,該機實際正遭遇了量產後在國家飛行試驗中暴露的種種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是飛機本身的,也有被媒體稱為中國最想獲得的117S發動機遇到的可靠性問題。有消息稱,解放軍赴俄考察人員私下裡將117S發動機的可靠性與早期狀態不佳的「太行」發動機相提並論,也從側面證實了這一問題。對於想要購買蘇-35作為一線戰機的中國軍隊而言,在該機出現技術不穩定、不成熟的跡象時,進一步的觀察和深入的談判無疑是必要的謹慎。

蘇-35的117S矢量發動機

117S發動機在T-50上就發生過多次起火事故

至於某些軍事評論人員反覆渲染的所謂「中國追求許可證生產蘇-35而不得」或者「中國被迫購買上百架蘇-35才和俄羅斯談仿製」甚至「採購蘇-35=中國軍工水平太低」則更像是軍迷們作出的激情推斷。對於中國航空工業而言,儘管曾經耗費了大量精力在仿製和吃透蘇-27SK及其相關技術上,但時至今日,中國已經在研製包括殲-11D、殲-16等在內的重型四代半戰鬥機,雖然在飛行性能上因為沒有應用推力矢量技術而遜色於蘇-35,但在機載武器、飛行性能和航電性能上都全面接近蘇-35,不少領域還有超出。在下一代的殲-20已經接近開始小批量試生產用於編寫訓練大綱,全面引進一種不具備技術領先性能的戰機技術,不僅無法與國內的科研產品兼容,也缺乏絕對的必要。

網傳殲-11D原型機照片

引進蘇-35對於中國軍隊而言,意義之一在於能夠提供一批性能先進的四代半戰機,以彌補國內戰鬥機產能不足的問題,同時在國產重型四代半戰機全面列裝前讓中國空軍提早2-3年裝備四代半戰機,並作為五代機列裝後的補充。而對航空工業來說,雖然全面引進許可證生產或者測繪仿製蘇-35都缺乏必要,但作為代表俄羅斯航空工業目前實用戰鬥機頂峰的蘇-35,對其進行全面的考察,了解俄羅斯各類航空技術產品在近年的水平,並為國內的相關產品的改進研發提供借鑑和啟發,則依然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該機已經實用化的綜合了矢量噴口的飛控系統,對至今沒有大規模測試同類技術的中國航空工業的價值不言而喻。至於只採購24架,則無疑說明了中國方面對蘇-35的態度:並不打算一口氣大批採購以引進生產線,而根據國內戰機研製生產的情況,靈活調整蘇-35戰機的採購情況。

戰略轟炸機出動給誰看

本周一,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公開證實,墜毀的俄航客機受到了恐怖襲擊,並承認機上有威力約1公斤TNT炸藥當量的自製爆炸物發生爆炸,而「伊斯蘭國」隨後也宣布對此事件負責;第二天,俄羅斯空軍就出動了5架圖-160、6架圖-95MS和14架圖-22M3戰略轟炸機組成的遠程航空兵機群對敘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目標實施了打擊。其中圖-160和圖-95MS轟炸機對目標發射了KH-101遠程巡航飛彈,而圖-22M3則直接掛載高阻航空炸彈臨空對其預定目標實施了地毯式轟炸。

圖-22對「伊斯蘭國」目標進行地毯式轟炸

圖-95投擲巡航飛彈

敘利亞上空的圖-160和蘇-30SM

如果考慮到俄軍現役只有15架(實際可用僅11架)圖-160、不到60架圖-95和不足100架的圖-22的話,此次遠程航空兵部隊出動的規模可謂驚人——上一次美軍同時出動幾十架戰略轟炸機作戰已經是1991年的海灣戰爭,而今日如果美軍一口氣出動10架B-2A、10架B-1B和10架B-52轟炸機對一個國家進行空襲,那麼十有八九世界大戰就要爆發了。

從確認恐襲到發動如此大規模空襲只隔了一天,這無論如何也難以讓人相信是俄軍的「快速響應」。從空襲的規模和周密程度看,俄軍的空襲行動可以說是「蓄謀已久」,至少在調查開始指向恐怖襲擊之初,有關遠程航空兵大規模出擊的情報和準備工作就已經開始,在此之前,戰略轟炸機部隊已經枕戈待旦,確認恐襲的報告只是空襲的扳機而已。

尤其值得注意的,則是俄羅斯國防部對此次空襲的全方位報道準備。此次俄羅斯出兵敘利亞從一開始就帶有濃郁的媒體公關色彩:每日發布戰報,並將無人機拍攝的命中瞬間之類刺激的畫面捅給媒體。而這次遠程航空兵出動更是無時不刻不被攝像機跟蹤。從地勤掛彈到戰機在夜色中爬升飛向遠方到威武的轟炸機在空中編隊再到機群發射飛彈或者投擲炸彈,甚至連炸彈落地的瞬間都有攝像機跟蹤拍攝——值得一提的是,拍攝落地炸彈的是一檯布置在地面上的攝像機,這意味著這個攝製組在轟炸機抵達前就已經在那裡等待了。

俄軍公布的轟炸畫面

從打擊的成本來說,使用戰略轟炸機配備空射巡航飛彈的成本不僅遠高於從敘利亞派出轟炸機,也高於從裏海用分艦隊發射飛彈。由於俄軍現役戰略轟炸機已經全部停產,現役轟炸機的壽命可謂飛一次少一次,使用這種幾乎「不可再生」的武器去執行可以由別的武器執行的一般任務,從純軍事角度看完全是一種浪費。

但在政治層面和戰略層面,事情卻沒有那麼簡單。毫無疑問,戰略轟炸機的攻擊比起一般的轟炸要高大上得多,而地毯式轟炸被拍攝下來之後的視覺衝擊力更是比所謂的精確打擊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雖然伊斯蘭國可能根本沒有那麼大的目標給俄軍來炸,無制導的炸彈實際的殺傷效果也不會好到哪裡去,但如此震撼人心的轟炸被公布之後,帶來的媒體效應簡單而直接:所以的人都瞬間明白,俄羅斯對恐怖分子的空襲大大加碼了。

俄軍士兵給炸彈寫上「為了巴黎」

俄軍圖-160轟炸機飛行路線,特意走了遠路繞歐洲一圈

正如英國政治喜劇《是,首相》中的台詞一樣「人民不需要被保護,人民需要感到被保護」,俄軍對敘利亞的戰略轟炸既不可能直接打擊恐怖襲擊發起的伊斯蘭國埃及分部,對伊斯蘭國在敘利亞的武裝打擊幫助也相對有限,但世人都從這幾輪戰略轟炸機的實戰中看到了俄羅斯反恐的氣魄與決心,並且因此對俄羅斯的安全局勢報以更大的信心。這也許才是俄軍故意牛刀殺雞的關鍵所在。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74627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