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20億美元的蘇-35戰機合同,你需要了解的五個問題

就在中俄兩國軍事技術合作委員會年度會議剛剛落下帷幕時,據俄羅斯《生意人報》11月19日報道,中俄簽署了關於中方引進24架蘇-35戰鬥機的這一近10年來中俄雙方最大一筆軍機合同,交易額達20億美元。

由於近年來在網絡上有關中國將引進蘇-35的各種大道小道消息實在是多到有「狼來了」之嫌,因此在消息剛出現時仍有人認為不過是又一波炒作而已;直到俄羅斯官方通訊社塔斯社對此消息的確認才讓不少人對此事的真實性有所相信,但仍然有部分聲音堅持認為中國不會引進蘇-35。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就5個最受關注的問題評析蘇-35的引進。

問題1:蘇-35有哪些方面讓中國非買不可?

關於蘇-35的性能概況,已經有很多公開資料介紹,在此不作贅述。我們先以蘇-27家族飽受詬病的「跨音速過載陷阱」問題為例展開分析蘇-35的進步。

所謂「跨音速過載陷阱」,是指蘇-27系列在跨音速階段(M0.85-M1.25)飛行時,由於氣動中心前移導致飛機不可控的大幅上仰,伴隨翼尖失速,會造成非指令性的俯仰荷載突變,導致飛機可用過載降低。這個問題在很多第三代戰鬥機上都有, 例如法制幻影2000戰鬥機在中等以上高度的最大穩定盤旋角速度幾乎都在M0.9,但當飛機在4000米高度時由於過載限制(速度的平方除以轉彎半徑再除以重力常數9.8)一下子從7掉到了5,這意味著轉彎半徑將陡然增加40%,嚴重影響此時的戰術機動性。而蘇-27和米格-29由於採用了帶有邊條翼的高升阻比升力體布局,導致這一影響更為嚴重(可用過載從將近9G降到6G)。

所以跨音速過載陷阱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結構問題,單純靠加強結構是無法根治的。蘇-35解決這個問題,靠的是從氣動、飛控和結構三個方向同時入手的綜合頂層設計:依靠全新的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以比蘇-27的模擬式電傳遠為靈敏的反應速度,精確控制尺寸有所調整的各個氣動舵面和推力矢量噴口協調工作,使得飛機在跨音速飛行、氣動中心前移時產生一個與之時刻保持準確平衡的力矩,輔以之前在蘇-27M/蘇-30上就進行過的機翼結構加強措施,徹底根除了這個「陷阱」。

國內在引進蘇-30之後就再沒有系統接觸過俄羅斯戰機的氣動-結構-飛控綜合設計理念。這也使得在殲-11系列的技術改進上往往有些「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導致雖然電子設備和武器系統的性能進步了,但飛行性能相對原准機卻難以有明顯提高,蘇-35的引進在這方面有望為我們進一步打開思路。

參加2014年珠海航展的蘇-35戰鬥機展示其機動性。

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通過蘇-27/30系列的出口發展,驗證了包括先是在出口印度的蘇-30MKI而後在自用的蘇-30SM上運用的三翼面+三元矢量推力噴管在內的多項技術。雖然前者沒有在蘇-35上保留,但後者和飛控技術的融合成熟卻使得蘇-35在機動性方面更進一步,2014年珠海航展上令人目眩的「拋餅」機動就是體現。

當然,矢量噴管技術的載體——AL-41F1S(117S)發動機也是蘇-35優良機動性的根本保證,這種加力推力達到140-145kn的發動機使得蘇-35在起飛重量增加的同時仍然擁有突出的能量機動性能,而全權限數字式控制系統使得其能夠在蘇-35的飛行包線內都有著最好的發揮。相信了解中國航空發動機發展的人都知道117S對中國的價值,這裡就不多談了。

飛控系統的改進還有一個成果是取消了機背大型減速板。在去掉了這一功能單一的「死重」之後,蘇-35的減速將靠兩片增大面積的方向舵的反向動作以及其他氣動面的配合共同實現。這一點和殲-20的後續原型機相同。而通過取消減速板等措施,蘇-35僅內油量就達到了11.5噸,比蘇-27/殲-11還多了2.1噸;而且由於該機和蘇-34一樣還可以外掛副油箱,這使得即使在殲-20服役之後,蘇-35的作戰半徑仍然是中國空軍戰術飛機中最遠的。

打一個最簡單的比方,使用標準戰鬥值班掛載(攜帶兩枚R-77和兩枚R-73飛彈以及電子干擾吊艙)的蘇-35在加滿機內燃油並外掛兩個1860升副油箱之後,不僅從廣東湛江基地直飛南沙群島空域綽綽有餘,還能支持一場耗油劇烈的空戰。能夠依託保障條件更為完善全面的本土基地出動戰機支援島礁機場上的防衛力量,這對中國空軍未來加入對南海主權的維權工作很有價值。

問題2:為何從傳言到成為事實拖了這麼久?

有關中國可能引進蘇-35的傳言,早在2002年「老」蘇-35,也就是蘇-27M項目行將中止時就開始在網上浮現。而從2006年「新」蘇-35剛剛提出概念不久俄方就主動向中方推薦該機至今也已經將近10年。是什麼原因使得蘇-35的引進在不斷的傳言中幾乎成為「狼來了」的故事呢?

首先是蘇-35技術完善所需要的過程導致的,畢竟直到2014年蘇-35才參加俄軍的幾次聯合軍演,今年才算是形成完整作戰能力(FOC),而中國顯然不會貿然購買一款技術上還有很多不成熟之處的戰機。而由於蘇-35使用了很多俄羅斯下一代戰機T-50的製造技術,諸如大塊預製蒙皮和鏡像銑表面處理技術等等,廠家從蘇-27/30轉產蘇-35也需要一個調整過程,這從俄羅斯媒體披露頭兩批量產型蘇-35存在不少影響可靠性的問題就能看出。

但在那架俄空軍現役的紅色08號蘇-35由功勳試飛員謝爾蓋·博格丹駕駛參加珠海航展並獻上讓人目瞪口呆的飛行表演之後,很多分析都指出,中方引進蘇-35的決心已下,主要矛盾應當是在合同的細節上。而就在航展上,俄國防出口公司總經理伊塞金在談及中俄蘇-35合同時強調,根據雙方的共識,蘇-35的「外形經過了最小修改,主要體現在外掛層面」;這意味著,中方很可能要求蘇-35增加了國產武器的使用能力。

儘管兩塊大型顯示器十分亮眼,但作為自用型號,在部分機載電子設備的選擇上蘇-35仍然比較保守。例如其抬頭顯示器(HUD)仍然採用傳統的視野較小的折射型。

雖然蘇-35在氣動-結構-飛控一體化設計上的水平確實高於中國現有掌握的技術,但在航電設備和機載武器領域,俄羅斯人就沒法如此自信了。蘇-35使用的N035/IRBIS-E無源相控陣雷達雖然靠著印度在蘇-30MKI的N011M上積累的經驗,性能要完善很多,能夠滿足基本對空作戰的要求,但工作體制上的先天劣勢使其在可靠性、探測精度、多用途能力和抗干擾能力等方面落後於殲-16和殲-11D上使用的同等尺寸有源相控陣雷達。

在空戰武器方面,以霹靂-10和霹靂-15為代表的國產新一代空戰武器的服役,使得受發展資金限制,雖然指標吸引眼球、但技術遠不夠成熟的俄制飛彈競爭力不大;在對地精確制導武器方面俄方更是直到最近兩三年才有幾個新型號投入使用。因此中方在談判中始終要求蘇-35具備國產武器使用能力這一點也就不難理解了。中國空軍有著豐富的為蘇-27/30戰機改裝國產武器的經驗,這一點無論在談判中和在合同執行中都十分有利。

所以儘管作為供貨方俄羅斯肯定希望能夠隨機出口更多的武器和備件,但從結果來看,「手頭緊」的俄羅斯可能面對現實仍然做出了讓步。俄羅斯國家工業和科技集團總經理Sergey Chemezov對這筆「馬拉松式」合同的評價是,「在軍用飛機交付史上,從未有過這種合同先例。」

問題3:蘇-35能否融入現有作戰體系?

兼容性問題也是反對引進蘇-35的聲音常常強調的一大理由。由於中國已經有10年沒有引進俄制戰機,而在這一時期內大量國產戰機的服役使得很多人認為,引進的蘇-35將無法融入中國空軍的作戰體系。筆者試著從這個體系近10年的發展脈絡,分析其是否準確。

在2005年-2006年空軍作戰體系初成的時候,作為體系中的尖刀,三代機部隊的主力是引進/組裝的170架蘇-27/殲-11和70多架蘇-30戰機,而剛剛服役一年的國產殲-10戰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體系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這個體系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不斷有國產新機加入,雖然國產機和引進機在聯合使用中確實有過磨合階段,但在空軍科研團隊的攻關下,這些問題已經被逐一解決。

從結果上看,兼容問題沒有影響到裝備蘇-27的部隊在空警2000預警機的指揮下參加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的空中警巡任務;沒有影響到裝備蘇-30的部隊在空軍體系對抗中和兄弟部隊配合屢屢拔得頭籌……引進蘇-35在子系統層面上確實需要解決如何更好融入的問題,這也是上文提到改裝國產武器的一大目的。但這不是以偏概全否定蘇-35融入未來中國空軍作戰體系可能性的理由,能夠兼容使用國產武器的蘇-35隻會使得體系更加強大。

中國海軍航空兵的一架蘇-30MKK2戰鬥機,注意掛載了國產霹靂-12型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

從合同金額上分析,24架蘇-35價值20億美元,平均每架8300多萬,這和俄方2014年在珠海航展上宣稱的8500萬美元的單價相比稍有下降。考慮國際武器貿易的一般原則,計算合同交易額時一般都把備件、武器以及配套的維護和檢測設備等計算在內,這一價格也說明配套引進的俄制飛彈數量並不會太多。

問題4:蘇-35何時形成戰鬥力?

根據俄羅斯軍工綜合體公布的蘇-35生產廠——阿穆爾河畔共青城廠(KnAAPO)到2020年之前的生產計劃,在2016年完成俄軍首批48架訂單中最後10架之後,將向中國空軍交付首批4架(從03批的批尾開始)。而計劃內容顯示,最晚在2018年這24架戰機就將交付完成。

根據我軍之前引進蘇-27和蘇-30戰機的傳統,確定將引進一型飛機之後,在交付列裝前部隊會提前至少一年派出空勤地勤人員前往俄羅斯學習新型戰機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以縮短戰鬥力形成周期。也就是說早在合同正式簽訂前,甚至是在2014年珠海航展上首次在國內和蘇-35「親密接觸」前,中國空軍已經對蘇-35有了深入的了解。

2014年第10屆珠海航展上,中國空軍的機務車輛在為參展的蘇-35進行保障。由於有著豐富的蘇-27系列戰機使用經驗,中國空軍對這款蘇-27家族的終極改進型的初步上手不會很慢。

考慮到這二十多年來國內對三代機乃至「三代半」戰機裝備系統和使用經驗的「食髓知味」,加上換裝蘇-35的部隊自身就很可能有著豐富三代機使用經驗;1993年8月我軍首個接裝蘇-27的部隊(在此之前他們使用的是和蘇-27有著明顯代差的殲-7IIA)因換裝一年後就形成初始戰鬥力(IOC),而以師級建制榮立集體一等功的故事或許將以更快的速度重現。

2018年第一個蘇-35單位滿編並形成戰鬥力後,或許也將是中國空軍考量是否將購買更多的蘇-35的時候。24架蘇-35相當於空軍現行編制一個三代機團/旅的數量,而根據《華爾街日報》等外媒的報道,中方有可能在簽訂首批蘇-35引進合同時,還與俄方就後續48架乃至96架的意向協議進行了商討。這就引發了最後一個問題,中國會採購這麼多的蘇-35麼?

問題5:為什麼有了殲-20還要蘇-35?

隨著第四代戰鬥機殲-20的原型機不斷試飛,以及殲-10B/C、殲-11D/16等第三代改進型戰鬥機的亮相服役,反對引進蘇-35的聲音認為,和它們相比蘇-35的優勢並不大,面對殲-20還處於劣勢,引進蘇-35無助於戰鬥力的提升。

和三代機全面替換二代機不同,在空中力量使用理論產生重要變革,機載航電武器大發展的時代,三代機和四代機並非替代關係,而將配合使用很長時間,即使是目前全球唯一裝備有兩型四代機的美國空軍也是如此。一位美國空軍官員11月22日表示,因F-35交付延遲和現有三代機群老化等因素,美國空軍將考慮招標採購最多72架全新的三代機。考慮的範圍包括先進F-15、新型F-16甚至包括海軍的F/A-18E/F,而它們的交付時間將和蘇-35交付中國大致相當。

而中國空軍的情況則更為複雜。在空軍仍有數百架上世紀70年代水平,已經很難適應現代戰爭要求的殲-7B/H的時候,僅靠成都飛機公司的殲-10和瀋陽飛機公司的殲-11兩大系列三代機的產能,想在殲-20服役時完成對它們的替換是很難的,屆時中國空軍很可能將面對二、三、四代機「三代同堂」的場面。而隨著蘇-35生產技術的逐步成熟,KnAAPO的生產速度也在提高,如果中國決定採購後續批次,那麼到2020年的時候第二個單位的蘇-35就能滿編。

俄羅斯空軍接收的一批蘇-35S戰鬥機,中國訂購的可能被稱為蘇-35SK。

當然產能因素僅僅是一個方面,前面提到的蘇-35在部分技戰術指標上的突出性也是引進的重要考量。例如儘管蘇-35優秀的格鬥機動性被認為在這個超視距空戰大行其道的年代是「屠龍之技」,但發揮這一性能的關鍵——融合了氣動舵面和推力矢量綜合控制的飛控系統,可能對殲-20等型號未來的性能完善產生重大影響。

和24年前引進劃時代的蘇-27時完全的驚為天人相比,今天的中國在引進蘇-35時的眼光將更加客觀務實。發揮其技戰術指標特長提升空軍轉型期的戰鬥力,吃透其關鍵子系統的技術為我所用,蘇-35將成為2020年之後徹底淘汰老舊二代機(除少數二代後期型之外),數量達1000架以上的三代機與四代機並存的中國空軍中一塊重要的裝備拼圖。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74395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