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方一直將隱身技術作為自己的戰略優勢,中國的科學家們在政府資助下努力突破這方面技術的消息可能成為讓美國軍方擔憂的一個理由。當然,這些公開的研究結果或許也可能促進美國研究頻率更低的新型雷達。而中國允許這樣的技術研究結果公開,顯然也是有目的的。
近日,一篇中國科學家發表的英文論文引起西方媒體的紛紛猜測。11月10日,美國物理聯會主辦的《應用物理》雜誌118期上發表了一篇作者來自中國華中科技大學的英文論文。該論文闡述了將「有源頻率選擇吸收表面」技術用於吸收特高頻(UHF)波段雷達波的技術。這被認為是一種可以用於製造隱身戰鬥機智能蒙皮的技術,它可以根據敵方雷達的探測頻率調節自身對雷達波的吸收率,從而大大降低雷達反射面積,可能讓現有隻能吸收固定波段電波的隱身塗層技術徹底過時。觀察者網查詢相關中文論文後,發現與這篇論文相關的部分試驗早在2011年前後就已經完成,這項技術可能已經接近實用化,因此相關預研學術成果已可公開發表。
目前殲-20採用的仍是傳統隱身塗層技術,只能吸收特定波段的雷達波,與美國F-22、F-35的塗層技術屬同一代產品
美國《科技藝術》網站(Arstechnica)的報道稱,中國科學家們研製了一種新材料,被稱為「有源頻率選擇表面」——這是一層很薄的材料,其表層是一層用於印刷電路板的物質,下方有半導體和銅片結構,通電後其可以在一定頻率範圍內吸收微波,且吸收的具體波段可調。這種材料可以降低任何它所覆蓋的物體的雷達反射截面積,例如隱身戰機。一旦投入使用,它將可以吸收不同頻率的雷達波。重要的是,這種裝備的工作原理已經得到了公開,在最近出版的《應用科學》雜誌上發表。
隱身戰鬥機會採用特殊的外形和特殊的材料來降低其雷達反射面積——一方面通過外形將雷達波反射到特定的角度,避免它們回到雷達接收機那裡。同時,還要再用雷達吸波材料來吸收雷達波能量,儘量減少它們被反射的強度。兩者結合,戰鬥機幾乎無法被發現。但現在的一些新技術,例如特高頻雷達現,可以極高的解析度來搜索飛機,這能削弱隱身飛機的優勢。
中國公開論文中對智能隱身蒙皮樣品的照片和工作原理的圖片
現役的隱身飛機主要針對的是超高頻頻段——例如S\C\X波段,而AN/SPY-1「宙斯盾」雷達工作的Ku波段也屬於這一範圍。但是如遇到更長波段的雷達,例如在特高頻(UHF)雷達,那麼它們至少就不是完全隱身的了。而利用這一原理,頻率更低的火控雷達系統也正在被開發出來,這意味著隱身飛機在未來面對新型的探測系統效果將會變差。
然而,中國研究者們——Wenhua Xu,Yun He,Peng Kong,Haibing Xu,Ling Miao,Shaowei Bie,Jiajun Jiang,他們都在這份華中科技大學的論文上署名——將讓未來的隱身戰鬥機的蒙皮可以吸收不同波段的雷達波。
他們開發出的吸波蒙皮的構成是:0.8毫米的FR4,一種在印刷電路板上運用的材料;0.04毫米的一層銅和半導體結合的有源頻率選擇表面,再下面是7毫米的蜂窩裝材料,用於支持上面兩層物體並將其與再下面的機體材料隔離開。
在微波暗室中進行測試的圖片
在測試中,研究者們發現他們製作的原型有源頻率選擇表面的最佳吸波效果可以在0.7到1.9吉赫波段之間調整,可以將反射率削減10-40分貝。「隨著雷達探測裝置不斷進步,我們具備吸收UHF波段能力的寬波段薄型吸波材料將大有用武之地。」在論文的結論中這樣說道。
美軍方一直將隱身技術作為自己的戰略優勢,中國的科學家們在政府資助下努力突破這方面技術的消息可能成為讓美國軍方擔憂的一個理由。當然,這些公開的研究結果或許也可能促進美國研究頻率更低的新型雷達。而中國允許這樣的技術研究結果公開,顯然也是有目的的。
觀察者網軍事評論員查閱相關國內資料,發現華中科技大學相關中文論文顯示,上面這篇論文中所提到的試驗可能是在2011年前後進行的。而現在相關論文已經可以公開發表,很可能表明中國相關技術已經進入了更高的階段。這與蘇聯當年因為本國超級計算機性能不足,將計算雷達反射截面積公式公開發表,結果雷達隱身技術被美國首先實用化的歷史事件並無相似之處。
論文標題《一種超薄寬頻有源頻率選擇吸收表面在吸收特高頻雷達波方面的應用》,發表於美國《應用物理》雜誌上
事實上,上述論文中提到的有源波段選擇技術並不止可以被運用在隱身智能蒙皮技術上,它還可以用於製造飛機的雷達罩,或者天線等,利用其可以智能化調整吸波頻率的特性實現多種特殊功能,這對於實現無線電設備的小型化、多用途化、智能化具有極大的意義,是目前世界各國爭相研究的前沿性技術。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72677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