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軍回擊IS選擇多:航母戰機空襲南派地面部隊

.

法國出動10架戰鬥機轟炸IS

15日晚間,法國出動10架戰機對敘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組織進行了大規模轟炸。據法國國防部消息,轟炸時間為當晚19時50分至20時25分期間,轟炸地點位於敘利亞北部城市拉卡,法國戰機共投下20枚炸彈,打擊了兩處目標,一處為伊斯蘭國組織曾經的指揮部、招募處和軍火庫,另一處為恐怖分子訓練基地。

巴黎系列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法國除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外,還發出加大境外軍事反恐的信號。法國總統奧朗德指責這一系列襲擊事件「是由恐怖武裝'伊斯蘭國'(IS)犯下的戰爭行徑」。法國外交部於14日發表聲明,稱法國針對IS的軍事行動不會暫停。與此同時,以「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為中心的法國海空力量也正開赴中東,參與打擊「伊斯蘭國」及其附屬組織的行動。外界紛紛關注,法國對IS的軍事行動將如何升級?

常規打擊:航母充當主力

法國問題專家鄭若麟15日告訴記者,法國在對待IS問題上已經只有「華山一條路」了——必須加強對IS的打擊,且必須拿出明顯成果,才能向公眾和輿論交代,所以法國對IS的軍事行動勢必將升級。 「戴高樂」號航母將於11月18日從法國啟程,於12月中旬到達波斯灣後參與打擊IS的行動。

作為法國海軍旗艦和法蘭西民族的驕傲,「戴高樂」號航母一直備受矚目,現任艦長皮埃爾·旺迪透露,該艦目前搭載12架「陣風-M」戰鬥機和9架「超軍旗」攻擊機。觀察「戴高樂」號上搭載的戰機,專家認為,僅憑法國海軍航空兵就能對敘境內的「伊斯蘭國」目標實施重點打擊,強度不亞於正在敘境內作戰的俄軍。例如「陣風-M」艦載機既可攜帶6枚美製GBU-12「寶石路」雷射制導炸彈,也能攜帶法國薩吉姆公司提供的6枚空地模塊彈藥(AASM),可對極端組織的固定設施或移動目標展開「定點清除」。 2011年空襲利比亞行動中,「戴高樂」號曾一次出動6架「陣風-M」戰機,摧毀了大批卡扎菲裝甲部隊。在2015年初的部署行動中,從「戴高樂」號上起飛的「陣風-M」也摧毀了IS在摩蘇爾的多處訓練營和土煉油廠。據俄羅斯《觀點報》報導,在2015年2-4月的部署行動中,「戴高樂」號航母上的20餘架戰機日均執行十多次戰鬥任務,在美國領導的反恐聯盟中,戰鬥出勤強度僅次於美國、澳大利亞。

耐人尋味的是,隨同「戴高樂」號出擊的法國海軍作戰艦艇還包括兩艘護衛艦和一艘攻擊核潛艇,它們是否發射射程超過1500公里的「戰利品-N」海基巡航導彈受到外界關注。該導彈以「戰利品-NG」空射巡航導彈為原型研製,性能與美國「戰斧」、俄羅斯「口徑-NK」導彈類似,2012-2014年才完成艦載型和潛射型導彈的試驗。法軍是否會像俄軍那樣動用遠程巡航導彈「斬首」極端組織大本營,未來將見分曉。

加強力度:基地保障很關鍵

與駐敘利亞的俄軍集群相比,法軍在打擊IS時的短板之處是沒有敘利亞境內的支援基地,因此空襲行動頗費周章。目前法軍對IS的空襲主要依靠6架駐紮在阿聯的「陣風-M」戰機及6架駐紮在約旦的「幻影2000」戰鬥機。另外法空軍也享有卡達烏代德空軍基地的使用權。

目前法軍在敘利亞的空襲行動主要依靠衛星、有人和無人偵察機對目標區域實施預先偵察,再根據偵察信息確定打擊目標、繪製作戰區域的數字地圖,最後發送給空襲戰機,從效果來看明顯不如得到敘政府軍支持的俄軍。從地理來看,法軍要加大對IS的打擊力量,無疑「多路並進,多點同時」打擊的效果最好,也就是所有參戰飛機都由一個聯合作戰中心控制,從不同方向對「伊斯蘭國」多個目標發起同時打擊。例如在2014年9月23日,美軍就依託位於卡達的北約聯合空中作戰中心,指揮和控制了美國以及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阿聯、約旦等多國空軍戰機對敘境內45處極端組織目標發動空襲。

顯然,法軍希望自己也能完成類似規模和強度的海空聯合打擊行動,但能否做到關鍵要看法國自身實力和有關國家的配合程度。之前法國戰機空襲伊拉克境內IS目標時,就曾發生伊拉克地面航空管制員差點把法國機群引向伊朗的「烏龍」,因為他們從未在同一空域同時引導過那麼多外國飛機,以至於法國飛行員只能自行尋找前往目標上空的航線,浪費了寶貴的時間。不過,法軍對自己的航空偵察設備還是很有自信的,據稱,赴中東參戰的法軍戰機普遍掛載了新一代偵察系統吊艙,它利用高性能光學傳感器,可對目標進行高中低空24小時拍照,快速大範圍監視搜索缺乏地形起伏的敘東北部地區(「伊斯蘭國」的根據地)很有效。

最後絕招:出動地面力量

作為軍事打擊IS的最後絕招,法軍是否會出動地面部隊也備受關注。此前奧朗德曾表態稱,「我認為向敘利亞派出法軍地面部隊是冒失的、不切實際的。」但鑑於IS對法國本土發動的恐怖襲擊,奧朗德的態度可能會發生轉變。

提到法軍海外派兵,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法軍外籍軍團。不過如今法國國防部並非一味使用外籍軍團充當海外干涉的主力,早已將外籍軍團、海軍陸戰隊、空中突擊隊和其他作戰單位進行模塊化改革,可根據戰事需要快速將來自不同兵團部隊的單一作戰單位聯合起來,以便盡可能快地應付突發事件。

從理論上講,如果法國決定動用地面部隊,很可能是類似2013年的「馬里模式」,投入得到航空兵掩護的次級合成兵種戰術集群(加強連級規模)和合成兵種戰術集群(加強營級規模)。前者約200人左右,配備5-15噸級輪式裝甲車輛約60輛,擁有120毫米重迫擊砲和155毫米「愷撒」車載自行火砲,能主動召喚和協調空中支援;後者可達到800-850人的規模,配備300餘輛裝甲戰斗車輛、6門大口徑火砲、無人機連及空中協調排。要實現成建制的地面兵力投送,對法軍的遠程戰略運輸能力也提出挑戰。依託以恩賈梅納(查德)-吉布地「運輸軸線」,法軍能在24小時內向敘利亞部署加強連規模的部隊。

不過鄭若麟認為,儘管法國輿論出現派遣地面部隊打擊IS的呼籲,但由於經費限制,以及法國與敘利亞政府之間的種種矛盾,法軍地面部隊短期內參戰的可能性不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72566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