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仍是亞洲主角中國若低估將遭強力回擊

美軍多艘先進戰艦在南海徘徊
美國《國會山報》11月13日消息稱,美國上週末派遣兩架B-52轟炸機飛近中國南海島礁,明顯意在挑戰中國對該海域的領土主張。除了B-52轟炸機外,美國海軍多艘軍艦也在南海徘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近日就公布了美艦在南海活動的最新情況。

圖為11月11日夜間美軍導彈驅逐艦「菲茨傑拉德號」(DDG62)在南海航行畫面。
美國在南海出「昏招」適得其反

美國政府最近犯了一個大錯,就是派「拉森」號驅逐艦進入南海渚碧礁附近中國提出主權訴求的海域。華盛頓的如意算盤是,這次「自由航行」行動能向世界證明,美國仍有維持其亞洲主要戰略大國以及地區和平穩定守護者地位的實力和意志。但華盛頓錯誤地認為,美國海軍開展這樣一次象徵性的航行便可維護晦澀的海洋法,並被世界視為對中國崛起成為亞洲海上強國的有效回應。美國軍艦選擇的航行路徑也表明,華盛頓對其想要彰顯的法律並不那麼肯定。
目前還不清楚「拉森」號駛入渚碧礁12海裡是否意在挑戰中國對該島礁及其周邊12海裡的主權訴求。但有解讀認為,這次航行的方式——沒有採取任何軍事動作的「無害通過」——實際上等於美國接受了中國的主權訴求。

這種混亂情形以及美國政府在宣布此事時的模稜兩可反映出華盛頓內部對於是否採取類似行動的長期爭論,其中一些人認為如此制衡中國很重要,但另一些人警告這樣做可能引發對抗甚至衝突。其結果是一種毫無意義的折中,即通過「拉森」號巡航表達製衡態度,但又不與中國直接對抗。
最重要的是,從美國角度看,這次行動並未對中國在渚碧礁及南沙群島其他島礁上的建設產生實質影響。如此一來,一場原本旨在顯示美國決心的行動卻以適得其反的結果告終。它也再次表明,面對中國實力與日俱增及其地區影響力的擴大,美國政府並無清晰應對之策。
因此美國必須謹慎選擇其在南海的下一步行動,以避免其地位反遭進一步削弱。但同時,中國也須足夠小心,勿將華盛頓笨拙的應對誤讀為美國可被輕易推出亞洲。它只是表明,美國人仍未弄明白中國這個嶄新力量,也沒搞清楚其是否有挑戰美國主導的亞洲舊秩序的意願及決心。只有當他們確定中國對其亞洲主導地位構成嚴重挑戰時,我們才會真正看到美國能為應對這種挑戰做出何種反應。北京不應低估一旦美國做出這種反應將會何等強烈。儘管美國最近有所失策,但它仍是一個大國,值得小心應對。

只是現在我們還很難看到這一點。美國未能意識到中國的力量和雄心,這可追溯至總統歐巴馬2011年推出「亞太再平衡」戰略的舉動。那隻不過是一項口號性政策,歐巴馬及其顧問們顯然覺得根本無需為此採取任何實質行動。他們似乎認為,美國祇需闡明繼續維持其在亞洲主導地位的意圖,中國以後便會接受美國領導。
但事實是,2011年以來中國先後採取了一系列審慎舉措,尤其是在東海和南海,以表明其決心重塑亞洲戰略秩序並為自身贏得更大影響。而美國決策者依然自欺欺人地認為,中國的挑戰很容易對付。究其原因,根本上還是在於很多美國人仍在低估中國正在崛起的經濟實力和軍事能力,同時高估了中國在社會和政治體制方面的問題。從心理學上講,就是美國人依然「拒不承認」中國的力量和決心。

不過,中國的決策者們也需謹慎,不要犯跟美國一樣的錯誤。美國並未衰退,事實上它仍是一個極為強大的國家,對在亞洲維持強勢地位也很篤定。如果像美國低估中國那樣低估美國,中國就會犯大錯誤。
現在中國面臨的風險在於,美國在南海等問題上的進退失據可能使其信心過於膨脹,進而對美國過度進逼。現實情況是,面對中國實力日益增強,美國或許已不再強大到繼續維持在亞洲的主導地位,但它仍將是該地區的一個主角。如果美國開始相信中國確實是在很認真地將其完全擠出亞洲,因此決定對此予以應對的話,則其仍有足夠強大的實力做出強力回擊。有鑑於此,承認並接受美國繼續在亞洲扮演重要角色,符合中國乃至亞洲所有國家的利益。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