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敵軍會首先打中國哪裡?

陳榮偉| 2015-11-13| 檢舉

美軍在南海地區的頻頻挑釁與菲律賓、越南等國在國際場合上的鬧劇使得中國周邊的局勢日益緊張。東亞作為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戰略局勢錯綜複雜,大國博弈與小國運作比比皆是,而作為東亞第一大國的中國,無疑是地區爭端的最大利益相關方。雖然中國並不是好戰國家,但面對潛在的戰爭風險,我們還是需要未雨綢繆,以任何人作為假想敵都是合乎中國的戰略利益的。

那麼,假如戰爭爆發,中國的哪些目標會成為敵軍攻擊的首要目標嗎?是首都、軍事重地還是航母基地?

美軍掐斷雷達偵測?

X波段跟蹤火控雷達是防禦系統中廣義上的火控雷達,是攔截彈能對來襲飛彈進行成功攔截的決定性因素。相比於常規的防空作戰,X波段反導跟蹤火控雷達在進行目標探測時都具有非常明顯的特點。

美國反導系統示意圖

目標運動速度快是彈道飛彈目標的突出特點:在經過主動段助推火箭巨大推力的加速之後,彈道飛彈在大氣層外以及再入時的飛行速度可以達到幾千米每秒。這樣就使得跟蹤制導雷達探測時,所面臨目標在徑向和切向上都是高速運動的,這就對雷達搜索策略形成了挑戰。

了提高飛彈的突防成功率,在改進誘餌和干擾措施的同時,各國都在彈頭的隱身設計上投入大量的精力,使得彈頭的雷達散射截面積越來越小。

目前對於X波段的跟蹤火控雷達來說,彈頭的雷達散射截面積最小己經達到0.001-0.0001平方米的量級,這個雷達反射截面積比以隱身著稱的F-22隱身戰機還 要小上百甚至上千倍。這大大降低了跟蹤制導雷達的有效作用距離,雷達必須採取措施來提高探測能力。

飛彈突防方最容易採取的突防方式之一就是飽和攻擊。彈道飛彈通常在發動機關機之後的幾十秒內,完成多彈頭的分導。同時分離出來的還有數目眾多的各種無源誘餌、有源干擾機以及發射碎片等實物,它們與彈頭伴隨飛行,在空間形成一個密集的目標群,給雷達的探測和跟蹤帶來困難。

彈道飛彈的飛行距離較遠,尤其是戰略彈道飛彈,可以達到幾千乃至上萬公里,跟蹤制導雷達必須在目標位於幾百到幾千公里之外的時候便可對其實施有效探測。如美國用於遠程飛彈防禦的海基X波段跟蹤火控雷 達作用距離最大可達4000公里,防禦戰術彈道飛彈的AN/SPY-1雷達最大作用距離也大於300公里。

中國雖然一直沒有正式公開中國版X波段反導雷達,但是中國已成功進行數次反導試驗看中國X波段反導雷達已經成熟,在2013年曾經有一個新聞說中國X波段雷達已經部署在大西北。

既然可以遠距離追蹤雷達發射面比F-22還要小100倍的飛彈,那麼,中國實際上已經可以輕鬆發現F-22戰機這類目標了。在先進探測雷達的協助下,中國戰艦的防空武器系統已經超過俄軍戰艦,可以有效應對美軍反艦武器和對海攻擊機的密集攻擊。

中國艦隊的綜合作戰能力已不在俄太平洋艦隊之下,已經有足夠的實力與美國海軍展開較量。不過報道指出,中國艦隊唯一不及俄太平洋艦隊的就是潛艇部隊。中國海軍雖然擁有數量眾多的潛艇,但其整體的作戰能力與美俄仍有差距。

但是,外形巨大和作用巨大的X波段反導雷達,無疑會是對方絕對第一打擊目標。

毀滅中國科技命門?

美軍在世界上的優勢主要就是軍事和金融優勢,而其軍事優勢主要建立在領先對手一代的基礎上。其最先進武器以少勝多,打擊對手。美軍在二戰時代就研發了噴氣式戰機,飛翼式隱身轟炸機,無線電制導炸彈和各種飛彈,當然也有T-28型超級重型坦克等等。

美軍發展軍事科技並不是受到德國啟發,在二戰當中,美國新式飛彈型號比德國多的多,美國在1940年就有帶鴨翼噴氣式戰機。美軍只是很少把這些在當時投入戰場,關鍵還是沒有必要,無論在亞洲,還是在歐洲美軍都已經是絕對優勢。根本無需把這些還不成熟的武器投入戰場。

美國在冷戰當中擊敗蘇聯,關鍵點也是軍事科技,到了80年代末期,美國軍事科技實際上已經凌駕於蘇聯。美軍已經擁有數千架各種F-14,F-15和F-18戰機,十幾個航母戰鬥群,成群結隊的M-1坦克,而蘇軍主力還是米格21,米格23戰機,T-62,T-72型坦克,新式武器數量很少。

雖然中國投入了12700億人民幣提升自己的科技實力,但中美之間還有一個最大的科技差距可能在戰爭中被首先攻擊。

現代戰爭是科技信息化戰爭,真正的核心戰鬥力是晶片。但是現在中國每年需要花費2313億美元進口晶片,期規模超過了石油,國產晶片的市場份額只有10%。我們雖然有了世界最強計算機天河2型,但是那是安裝了近10萬片英特爾「至強」CPU的結果。

晶片關係著戰機,飛彈,軍艦,潛艇和通訊,指揮,預警等等諸多裝備的實際使用。如果沒有強大的晶片,那麼根本無法在戰場上,抵擋住對方強力電子干擾和黑客侵襲滲透。

一旦晶片可靠性不佳,那麼在大型戰爭當中,一旦被對方在關鍵點形成干擾和侵襲,將會極大降低骨幹裝備的使用性能。導航,指揮,預警和探測系統都會遭到癱瘓。雖然,現在中國有超過600家晶片公司,但是大多名不副實。現在國家已經推出軍民軟體發展計劃,預計將為晶片產業基金募集和投資1500億元。光有資金肯定是不夠,還需要積累,畢竟現在中國在WCDMA和LTE領域幾乎沒有專利和技術積累。還需要時間,人才,管理和更多的專利。

日軍轟炸三峽大壩?

眾所周知,三峽大壩工程是當今中國和世界上最大的水電工程,大壩的軍事安全問題就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2004年以來,日本媒體聲稱可以通過攻擊「三峽大壩」工程來阻嚇中國,達到軍事遏制中國的目的。

其實,作為固定目標的三峽大壩,遭受攻擊的方式很多,但從攻擊效果和實施條件上看可能性較大的有這麼幾種:第一,敵方特種部隊滲透後,對三峽大壩實施爆炸破壞,這種方法的複雜程度很大。據悉,三峽大壩駐軍擔負的大壩警戒水域安全保護範圍為,大壩上游260米到大壩下游200米。為了三峽大壩的安全,除這個軍事警戒區線外,三峽駐軍還在上至重慶下至葛洲壩的區域內建立了150多個觀測站,日本特種部隊攻擊三峽實際上無異於自殺。

一些西方媒體認為,對三峽大壩的攻擊手段中,使用遠程轟炸機機群實施火力突擊或者發射巡航飛彈的方法比較實際,因為如果使用遠程彈道飛彈核攻擊中國的大壩,必然遭到中國的核報復,軍事專家雷則認為,雖然三峽大壩用核武器才能摧毀,而大壩被摧毀的同時,也就意味著核反擊的開始,沒有哪個國家為了攻擊一座大壩而選擇和中國搞核對抗。軍事專家雷澤先生稱,三峽大壩是全世界最大的巨型重力壩。所謂重力壩就是利用結構自重來維持穩定的水利工程建築,特徵是壩體極其厚重堅實。

這種壩有多高底下就多寬,是一個三角形的斷面。所以,這種壩型在常規武器破壞的時候,最大口徑的炸彈炸到這個壩上,也只能把壩的輔助設施炸掉。中國在1958年開始研究三峽工程時,抗擊毀能力就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素,我們還採取了多種辦法減少大壩被摧毀後的泄洪分流措施。三峽水庫若因戰爭潰壩不會造成長江中下游的毀滅性災害,災害是局部的,並且可以預防減輕。實際上,戰爭是有徵候可察的,可以事先開閘泄洪,降低庫水位到145米以下,從而增大安全係數。,

實際上,要撼動這樣的巨型鋼筋混凝土實心結構決非普通彈藥所能夠作到的。據計算,要想有效摧毀大壩壩體,需要至少300噸炸彈攻擊,而且這三百噸彈藥必須精確的攻擊同一個位置,並確保摧毀壩體和水下基座,由於三峽大壩位於大陸腹地的長江西陵峽中上段三斗坪處,離日本主要空軍基地直線距離為2000千米以上。但中國空軍在江西、湖南、湖北、江蘇沿線有大量軍用機場和防空網絡,在三峽壩區周圍有三支地面防空部隊。日本有什麼能力長驅直入,還能攜帶300噸常規武器彈藥來炸毀大壩呢?

按照300噸彈藥和2000千米的航程計算,日本航空自衛隊需要派出60至80架F-2和F-15戰鬥機參與這次行動,由於三峽大壩在日本戰鬥機最大作戰半徑邊緣,而且外掛彈藥飛行非常耗油,執行空襲任務必須攜帶大量航油,這樣就必須減少彈藥攜帶量。按照F-15和F-2對地作戰任務包線,只能勉強抵達三峽地區,而且一旦遭到解放軍戰鬥機的攔截,日本攻擊機群就要損失返航油量,這使得日本飛行員必須選擇是立即放棄任務返航,還是做自殺性的單程進攻。如果這些日本戰鬥機在武漢地區上空遭到攔截,那麼無論是否立即放棄任務返航,都很有可能在飛出中國海岸線前耗盡燃油墜毀。

不能在家門口等著挨打

現代信息化戰爭已經沒有後方的概念,大型國家的軍事投送能力可以在敵方陸地、海上和空中的多個方向同時展開攻擊,現代戰術武器的射程都很大,舉個例子,目前從海上發射「戰術戰斧」式巡航飛彈已經覆蓋中國領土面積的90%左右,現代戰爭的形態早已經變成大疆域、全天候,多方向的全面戰爭,實際上,等到地方已經兵臨城下,中國的國家安全早已經受到重大威脅,中國沿海地區的GDP總額占全國總額的60%以上,敵方都打到家門口了,這些地區的損毀會非常嚴重,所以再也不能有「中國不怕在家門口打仗」的說法。

由於現代局部戰爭爆發突然、作戰地區多變、作戰形式多樣、戰爭升級迅速,為此,美軍認為,要打贏對手,就必須在戰爭初期把作戰人員和裝備迅速投送到作戰地區,完成戰略部署或完成對作戰地區駐防部隊的增援,並建立起必要的威懾防禦態勢或先敵構成優勢,先發制人以遏制戰場局勢的進一步發展,從而掌握戰場的主動權。所以,中國現在確實有必要建立自己的海外基地群和海外投送軍力,從而在事發時進行快速前沿部署。

要實現上述目標, 部隊的快速反應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而快速反應能力主要取決於戰略運輸反應能力和支持能力。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 戰略投送能力的發展又一次得到了重視, 成為解放軍所關注的重點建設領域之一。

據悉,裝備運20飛機後,在調動五個航空團150架運20級別的大型運輸機,可以對2000千米外的第三世界國家進行力量投送時,三天內可以空運5個機械化步兵營,2個戰鬥機航空團和約10000噸物資,以及一百多大型工程機械車輛和千餘名人員,在東南亞地區,這樣的兵力已經足以建立起一個非常牢固的前進基地並控制周邊區域。

在這樣的軍事投送能力下,解放軍已經初步具備了「據敵於國門之外」的能力。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71602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