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軍委副主席許其亮即將訪俄並出席中俄軍技政府混合委員會第20次會議,據悉許還將觀摩蘇35改進型整機。這款蘇35改進型戰機按照中方高層要求,對作戰外掛、電子航路、識別系統等進行了改進。消息人士稱,中俄蘇35合同即將簽署。本期出鞘,小編將就此談談中俄軍貿的那些事。
中俄間的軍貿合作,始於1992年俄羅斯向中國出口蘇-27戰鬥機。80年代中國空軍雖然號稱是世界第3大空軍力量,但核心只是數千架過時的殲5、殲6和少量殲7戰機。1990年海灣戰爭,整體裝備比中國先進的伊拉克空軍在美軍打擊下迅速灰飛煙滅,讓中國空軍倍感壓力。
1990年12月28日,中國購買24架蘇27SK單座戰鬥機和蘇27雙座教練機的協定在北京簽署:中國購買蘇聯24架蘇27戰機,並達成繼續引進24架蘇27意向的雙邊協議,蘇27的SK型單座機由阿穆爾河畔共青城飛機生產聯合體生產,UBK型雙座飛機由伊爾庫茨克航空生產聯合公司生產。
1992年6月27日,首批12架蘇27戰鬥機( 8架SK單座型和4架UBK雙座教練型),由俄羅斯飛抵中國安徽蕪湖空軍基地。11月25日,剩餘的12架蘇27SK單座型飛機由俄羅斯飛抵蕪湖空軍基地。至此,蘇27正式加入了解放軍空軍裝備序列,共計24架(20架蘇27SK、4架蘇27UBK)。
1996年4月和7月,第二批共24架蘇27SK抵達中國。同年12月,中俄正式簽署引進蘇27生產線的協議。中國瀋陽飛機製造公司獲權製造200架蘇27,其中第一批蘇27的機體全部由俄方提供,以後批次中國可自主製造機身,但全部200架飛機的發動機、雷達及電子設備、機載武器由俄方提供。
當年同樣受到海灣戰爭觸動的還有中國防空兵部隊,面對裝備水平先進異常的美軍空中力量,中國的地空飛彈系統基本上停留在對老式的「紅旗」2型飛彈不斷改進的基礎之上。於是在1991年,中國向俄羅斯訂購了第一批S-300(S-300PMU),1993年交付完畢,共計2個營8個發射單元。
從紅旗2到S300PMU,這種技術跨越對中國地空飛彈部隊是劃時代的。而中國在決定引進俄制S-300系統的同時也沒有終止自身防空飛彈的發展。相反,正是俄制S-300系統的引進,給予了紅旗9等中國防空飛彈一個相當先進的模板和技術樣本。S-300某種意義上堪稱中國現代防空飛彈的鼻祖。
而對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中國陸軍來說,則正在為缺少足夠的陸航直升機而發愁。導致這一情況的原因是美國在1989年後拒絕出售更多的黑鷹直升機給中國,於是中國向俄羅斯訂購了相比之下價格非常便宜的米-17。1991年首批24架米-17到貨,1995年前又有35架交貨,且為米-171改進型。
時間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期,當時的中國海軍在艦艇性能上與美俄以及周邊國家和地區存在巨大的技術差距,甚至沒有一艘軍艦堪與當時台軍的新型水面艦艇平等對抗。而當時,中國大陸新一代主戰艦艇還處在初期設計階段,短期內無法滿足軍事鬥爭要求,只有通過進口才能解燃眉之急。
由於首批兩艘現代服役後表現優異,而中國當時又加緊進行反台獨反介入軍事鬥爭準備,2002年1月,在第一批購買的2艘956E型驅逐艦交付不久,中國便和和俄羅斯簽署了一份追加購買2艘在956E型基礎上做了有限技術升級的956EM型驅逐艦的軍購合同,合同總價值達到了14億美元。
我國在引進現代級驅逐艦的同事,還引進了配套的卡-27反潛直升機的外銷型號卡-28。此後,我國相繼進口了若干架同型直升機。由於長期保密的緣故,我國1990年代引進的的卡-28直到2002年前後才正式公開。卡-28使中國海軍第一次擁有了大型反潛直升機,至今仍是中國反潛直升機的主力。
1993年中國向俄羅斯定購了4艘常規潛艇,分別為2艘出口型的877型基洛級潛艇和兩艘636型基洛級潛艇(後來中國海軍又增購了8艘636M型)。當時我國的主力潛艇是老式的明級潛艇,儘管中國在這些老式潛艇上安裝了較先進的聲吶,並配備反潛魚雷,但仍難根本上改變其性能上的落後。
而同時我國自產的宋級潛艇一方面產能上不足以滿足海軍的換裝需求,另一方面在安靜性、武器配置方面還存在很大問題。基洛級的潛艇的引進,滿足了當時中國潛艇部隊的急迫需求,同時,也為中國潛艇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參照物。中國研製的宋級改和元級潛艇很多設計都繼承了基洛級的特點。
在90年代以前解放軍可使用的大中型運輸機包括運-7、運-8和少量的安-24等。運-7源自安-24,載重約5500千克,運-8源自安-12,載重約20噸。這兩種機型的載重量、航程都不堪應付快速空投和部隊機動的需要。因此90年代起,我國引進了多達數十架的俄制伊爾-76大型噴氣運輸機。
儘管伊爾-76的性能並不出眾,但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它都是解放軍唯一可以依靠的真正意義上的大型運輸機。在軍事運輸、突發性自然災害救援、撤僑等行動中發揮重要作用,並成為我軍空警2000型預警機的改裝平台。在運-20沒有批量服役之前,伊爾-76仍將是中國空軍的主力運輸機型。
時間進入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周邊局勢愈發緊張,中國空軍迫切需要一種能夠執行奪取和保持空中優勢、遠程精確打擊等多種任務的多用途戰機。1996年李鵬訪俄期間,簽署了總值數十億美元的軍售合同,其中便包括以18億美元購買40架先進對地攻擊型戰機的框架協議。
2001年7月中國又簽署了購買了第二批38架蘇-30MKK的合同,2002年8月至2002年底,這38架戰鬥機陸續交付。2002年,俄中開始磋商關於購買蘇-30MKK第二階段型號(也常被簡稱為蘇-30MK2)的談判,2003年1月,兩國簽署第三批24架蘇-30MK2的購買合同。
在地面裝備領域,中國在1997年訂購了15套道爾-M1自行地空飛彈系統和120枚9M331型飛彈。在2002年,中方提出與俄合作生產160套道爾-M1的要求,遭到拒絕。2006年,中俄再啟談判達成協議,此後,我國在道爾-M1的基礎上開始研製紅旗-17防空飛彈系統,並於2012年開始裝備部隊。
近年來,卡-31艦載預警直升機無疑是俄羅斯對華武器出口的重要亮點。中國引進的這批卡-31預警直升機由俄羅斯庫梅爾陶市航空製造企業生產,總數為9架,於2010年底裝備中國海軍。在國產固定翼艦載預警機上艦前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卡-31都將做為中國航母的主力艦載預警機。
本期的出鞘寫到這裡,其實已有流水帳之嫌,然而,這卻正是在1990年代初至本世紀初的短短十餘年時間裡,俄式武器對中國軍隊武器的全方位影響所造成的。客觀的說,當年引進的那些也許並不算很先進的武器,每一樣都像是一股春風,讓同領域的中國武器快速的生長與強大。
儘管這些年來隨著中國武器發展的日新月異,我們可能忘卻了當年這股迅速彌補中國軍隊裝備代差劣勢的春風。但蘇-35戰機的引進,似乎提醒著我們,在解決有無問題後,俄羅斯武器依舊有我們值得更深入研究學習的精髓。本期的出鞘就到這裡,我們明天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701202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