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1年殲-20和殲-31首飛以來,中國第五代戰鬥機以其先進的機身設計和強大的武器配備,成為振奮國人的標誌性武器裝備,接近甚至達到了美俄等國目前的技術水平。回顧中國空軍武器裝備的發展歷程,我們既應為今天取得的技術飛躍感到自豪,也應該銘記早期發展中的高光時刻,提升在國防現代化領域的民族自信心。
蘇-27系列接近中美技術代差
目前,中國空軍裝備的戰鬥機主要是蘇-27、殲-10、殲-11 等機型,從時代劃分來講屬於第四代戰鬥機(俄羅斯和美國2009年後分類方式已統一,所以應按此標準進行分代),主要在國土防空中執行空中優勢作戰任務,在維護領土主權、拓展國家戰略利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空軍得以擁有如此強大的空優能力,主要歸功於1990年代的裝備引進戰略。蘇聯解體後,傳承蘇聯衣缽的俄羅斯審時度勢,積極發展與中國的外交關係,作為中俄友好交流的一部分,兩國有針對性地展開的軍事技術合作,中國空軍得以裝備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蘇-27戰鬥機,改變了殲-7、殲-8系列戰鬥機無法與美軍F-16對抗的不利局面。
蘇-27「側衛」是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單座雙發全天候重型戰鬥機,主要任務是國土防空、護航、海上巡邏等,1985年開始裝備蘇軍部隊。該機採用翼身融合體技術,全金屬半硬殼式機身,傳統三梁式機翼,懸壁式中單翼,翼根外有光滑彎曲前伸的邊條翼,雙垂尾正常式布局,有很好的氣動性能。裝備一門30毫米GSh-30-1航炮,可掛載AA-8、AA-9、AA-10、AA-11等空空飛彈、各型空地飛彈、各種炸彈以及火箭發射巢,加之高效的無線電系統,能夠非常高效地攔截空中目標,不但可利用飛彈實施遠距離攻擊,還可在近距離空戰中占得上風。
對比同一時期的美國空軍,其第四代戰鬥機主要是F-16A/B,技戰術性能與蘇-27不相上下,雖然當時也裝備了最先進的F-117隱形攻擊機,但是使用的是70年代末的技術,除了隱身技術沒有太多亮點,而且航空維護工作量大,僅生產了54架就於2005年倉惶退役,留下的空間不得不由F-22來彌補。因此,這一時期中國空軍的長足發展,極大縮短了中美空軍的武器裝備代差,幾乎達到了1950年代中美空軍在戰場上一較高下的水平。
抗美援朝中美空戰強分高下
抗美援朝戰爭中,蘇聯向中國人民志願軍支援了大量米格-15戰鬥機,使年輕的中國空軍在誕生後的首戰就得以使用世界一流的噴氣式戰鬥機與不可一世的美軍在半島上空較量,在當前的空軍建設發展中,也必須銘記與借鑑這段歷史。
米格-15戰鬥機是蘇聯米高揚-格列維奇飛機設計局設計的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各型機總產量超過16500架,是蘇聯製造數量最大的噴氣式飛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首次大規模投入空戰,顯示了優異的飛行和作戰性能。米格-15的飛行速度、火力、機動性遠遠優於美國的F-80和F-84,只有美軍的F-86能與其匹敵。然而,米格-15的37毫米航炮可輕鬆地擊穿F-86的飛機裝甲,雖然在水平盤旋、俯衝加速性和作戰半徑上不如F-86,但由於推重比大,爬升力出眾,垂直機動能力非常優異,在這方面壓倒了美軍的所有同類飛機。
反觀美軍1949年服役的F-86,也是二戰後美國設計的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用於空戰,攔截與轟炸。F-86裝備了當時最先進的雷達瞄準具,擁有靈活的俯衝和中低空機動性能,對早期型號的米格-15占有優勢。但是,中國空軍指戰員在朝鮮戰場上敢打敢拼,在從蘇聯進口的米格-15數量不占優勢的情況下,共擊落美軍211架F-86。因此,1950年代中國空軍的整體實力還是能夠排在前列的,畢竟從一開始就裝備了世界一流的戰鬥機,而且在戰爭中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成為中國空軍建設的一筆寶貴財富。
中國五代機拉近與美軍差距
殲-20是中國成都飛機工業公司研製的一款第五代雙發重型隱形戰鬥機,用於接替殲-10、殲-11等第四代空中優勢戰機,擔負中國未來空海主權維護任務。殲-20採用了單座、雙發、全動雙垂尾、DSI鼓包式進氣道、上反鴨翼帶尖拱邊條的鴨式氣動布局,機頭、機身呈菱形,垂直尾翼向外傾斜,起落架艙門為鋸齒邊設計,機身以深黑色塗裝,採用類似於F-22的高亮銀灰色塗裝。側彈艙採用創新結構,可將飛彈發射掛架預先封閉於外側,同時配備中國國內最先進的空空飛彈。
2011年1月11日,殲-20首架工程驗證機於在成都首飛,量產型預計將於2017~2019年左右進入空軍部隊服役,並在2020年後逐步形成戰鬥力。殲-20的出現,一下子拉近了中國與世界一流空軍的差距,雖然美國空軍的F-22早已裝備部隊,目前已經形成完全作戰能力,但是從整體作戰能力上看,我們已經能趕上俄羅斯的步伐,實現了自主研發高科技武器裝備的一次飛躍,其意義與前文所述的兩次飛躍相同,都是使中國空軍有了與空軍強國對抗的實現籌碼,對於中國變革軍事戰略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之間/沉岩)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