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初期,中國大陸中航工業第一集團公司瀋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鑒於中國在航空動力方面與先進國家差距達二十年之上,決定發展新一代大推力渦扇發動機, 這就是渦扇10發動機。渦扇10(WS-10)工程於1987年10月開始,CFM-56是美國奇異公司與法國史耐克馬合作的民用發動機,它具有GE F-101發動機的熱段與史耐克馬發動機的渦扇與渦輪葉片。在1980年代中美雙方蜜月關係之際,引進至中國大陸。另一方面中國大陸以二十多架殲6與埃及換得一架MiG-23,其圖曼斯基R-35-300發動機與CFM-56就成為逆向工程的對象。
渦扇10計畫就是參考這兩款發動機,至1990年初期又加 上自行研發熱段技術的突破,使得渦扇10得以誕生,渦扇10是原型發動機,依據所要裝配的殲10戰鬥機又改良成渦扇10A(圖 1 )。渦扇10與10A皆是採用三級風扇、九級壓縮,一級高壓,一級低壓共十二級的發動機,具大推力、高推力重量比、低旁通比的特色,同時也裝有自行研製的 全權數位發動機控制系統,能有效運用推力。渦扇10的開啟後燃器推力估計在12,500公斤左右,推力重量比約在7.5以上。渦扇10與10A基本上在熱 段是不同的,渦扇10早在1990年代中期,就已裝在殲10與新購入Su-27上試驗,渦扇10A推力估計應更大。
渦扇10A則於1998年裝才用於殲10,由於渦扇10與10A曾發生意外,因而量產的殲10才改用俄國與AL-31F發動機(圖2),目前則隨著殲10的先導量產型進行邊試飛邊定型試驗。 渦扇10系列預計將涵蓋應用在大型飛機具有高旁通比的渦扇10B,以及可用在Su-27國產化的殲11用渦扇10C,規劃中推力增強型是渦扇10D,估計推力可以再增加一成以上。渦扇10可謂中國大陸發動機產業自行研製的典範,這款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稱之為太行。
2002年崑崙通過設計審查成為中國大陸首具自行研製的發動機,使得中國大陸一躍成為繼美、英、法、俄之後第五個能夠獨立開發航空發動機的國家。接著在 2003年由斯貝202型國產化的渦扇9型發動機也通過國產化工程技術審定,更名為秦嶺,由於其雙轉子渦輪風扇混合後燃器的獨特設計,國產化的成功開啟此 一技術衍生應用於其他發動機與民用發動機上,也意味著中國大陸發動機產業已掌握髮動機材料與零組件產制能力。
殲-10戰機的首飛是2008年12 月,但早期圖片2009年3月才出現,殲-10B相較殲-10A的突出改進包括發動機採用無斜板超音速進氣口、機首比原來扁一些並配有新的有源相控陣雷 達、擋風玻璃前裝有新的紅外搜索跟蹤系統、駕駛艙歕鍍金屬以減少雷達反射率以及在機翼前端和垂尾頂端安裝新的電子戰系統。
中國空軍殲10B戰機作為單發機來說,它本身對發動機形成的負荷就要高於雙發機;而作為強調高敏捷飛行的機種,殲10飛行員對於發動機的操作頻繁程度、發動機遭遇 各種不利飛行狀態的次數和時間都比蘇27更高的多。這些因素的耦合作用,使俄羅斯製造的AL-31FN發動機在殲10平台上遭遇到的工況要比蘇27遠為惡劣,壽命消耗快、故障爆發多實際上是必然的結果。而俄國對發動機的態度上很不合作,經常在發動機方面對中國展開限制。
那麼裝備太行發動機的殲10戰機進行服役後,並能夠完成等同於AL-31FN發動機強度的戰備訓練,就是證明太行發動機真正達到實用水平的唯一證明標準。而發動機是飛機的動力來源,也是戰機性能的關鍵因素。現代戰機價格昂貴,若不能突破發動機關鍵技術,則飛機製造將不免受制於人。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